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世民目送她离去。

他站在殿前,神情复杂,眼中交织着担忧与欣喜。

这时,长孙无垢端着点心走进来。

见李世民手中拿着一封信在发呆,而殿内已不见李丽质的身影,便轻声问道:“丽质已经走了?怎么不留她在宫中用膳?”

李世民回过神来,摆了摆手道:“让她好好休息吧,一路奔波,定是累了。”

“对了,你明日安排几个伶俐的侍女去长公主府,她如今有孕,需要有人细心照料。”

他不放心让李丽质独自居住。

若腹中胎儿出了差池,到时悔之晚矣。

“好,那我明日就……等等!”

长孙无垢本能地答应下来,忽然回过神来,满脸震惊地望向李世民,语气陡然提高:“你说丽质怀孕了?!”

她惊得手中托盘哐当一声摔落在地。

此时她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李丽质怀上了!

“是她亲口告诉寡人的,算起来应该已经一个月了,是在来路上发现的。”

李世民平静地对长孙无垢说道。

她听罢,整个人如遭雷击,喜悦来得太过突然,让她一时之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可是……我先前问她时,她为何一字不提?这么大的事……”

长孙无垢语气中带着慌乱,双手紧握着衣袖。

对于为人父母者而言,子女怀子的消息,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情绪稍定之后,她便开始在心中盘算起来。

“安胎的药要配齐,雪莲、人参都不能少。平安符得请高僧开光,孩子的衣物也得提前准备。稳婆、奶妈都要挑最好的……”

“不知道是男是女,名字该取什么才好呢……”

她一个人喃喃自语,思绪已经飞得很远,从李丽质的调养安排,一直想到了孩子的满月宴和抓周。

“你来安排吧,寡人还有别的事。”

李世民早已从最初的喜悦中抽离,将此事交予长孙无垢后,便离开了立政殿。

他从立政殿出来,径直前往御书房,命太监召来长孙无忌等人。

在等待期间,李世民打开了扶苏寄来的那封亲笔信,仔细阅读起来。

信中内容不多。

开头是对他寿辰的祝福,接着便是关于秦宋交战之事。

扶苏在信中没有虚言大义,也没有借李丽质之名要求唐国出兵。

而是直白地分析利害关系。

若是唐国愿出兵共伐宋国,两国可平分战果,秦亦可在利益上适当退让。

若唐国不愿出兵,秦国也会独自吞并宋国,不会强求。

“这般自信?呵……”

李世民看完信后,轻笑摇头。

他欣赏扶苏的坦荡,更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不容置疑的自信。

这封信的意思再明白不过:

唐若出兵,共担风险,共享更大利益。

若不出兵,秦国也能独自吞下宋国,而唐国也就再无插手的余地。

总之,扶苏的信中透出一个态度——灭宋,势在必得!

这是一份无可比拟的底气。

读罢此信,李世民已可断定,扶苏并未授意李丽质来唐。

扶苏所展现出的姿态并非向唐国求援,而是希望与唐国达成一次对等的合作!

你出兵,战后利益均分;

你不参战,那就只能旁观。

有这样强硬的资本与信心,扶苏又怎会让李丽质亲自前来恳求出兵?

正当李世民在心中反复权衡此事时,一名内侍前来禀报:“陛下,长孙大人、房大人和杜大人已到。”

“让他们进来。”

李世民收起思绪,点头应道。

内侍应命离去,不多时便将长孙无忌等臣带入书房。

“参见陛下。”

长孙无忌等人入内后,齐齐向李世民行礼。

等众人到齐,李世民也不绕弯子,直接开口:“秦宋之间这场仗,你们怎么看?我们大唐是否该出兵助秦?”

李世民如此开门见山,群臣一时愣住。

但很快便各自陷入沉思。

长孙无忌率先说道:“臣认为出兵助秦攻打宋国,对我大唐不利。”

“宋国富庶,兵力多达一百五十万,几乎是秦国的两倍!

而我大唐兵力不过七十万,即便与秦国合兵,也仍不及宋国。”

国力强盛,自然能养得起更多军队。

在中原五国中,宋国的兵力只略逊于汉国。

唐国虽也富足,但受限于马匹不足,未曾大规模扩充军队,始终维持在七十万左右。

秦国兵多,也是国情所迫。

北方有匈奴压境,必须部署三十万重兵,黄河一线也需十万人驻守,至于赵地更是重中之重。

因此即便国力有限,秦国也必须强军扩兵。

“不错,眼下突厥之患未解,若贸然卷入与宋国的战争,恐怕会被拖入深渊。”

房玄龄神情凝重地附和。

宋国朝中贤臣良将众多,国库充盈,足以拖垮任何对手。

大唐绝不能陷入这样的战争泥潭。

一旦深陷,便难以抽身。

“这是秦太子写给寡人的亲信,你们都看看。”

李世民取出那封信,递给众人。

众臣上前细读,皆露出惊讶之色。

“灭宋?秦太子哪来的底气说出这种话?”

褚遂良忍不住开口。

扶苏信中的口气,未免太过狂妄!

即便秦唐联手,也未必敢说必灭宋国。单凭秦国之力,如何能做到?

“秦太子太过自信了。”

“宋国的强盛,岂是匈奴可比的。”

唐俭也皱起眉头,显然对扶苏的话颇不认同。

扶苏虽有击退匈奴的战绩,但匈奴在草原,无城可守,无地可退,怎能与宋国相比?

匈奴覆灭之后,扶苏的那番言论在众人看来,似乎有些过于狂傲。不少人都认为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才会说出那样的大话。

李世民一边听着群臣议论,一边观察着杜如晦的神情。

他发现杜如晦自始至终都没有开口表态,便转向他问道:“克明,你的看法呢?”

此言一出,众人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杜如晦身上。

杜如晦一向以冷静沉着着称,遇事思虑周详,常在关键时刻提出决断性的意见。

“陛下问臣的看法……”他轻声开口,略带无奈地笑了笑,“臣认为秦太子不是那种因一时得胜就忘乎所以的人。”

“他必然清楚宋国的实力,之所以如此自信,恐怕是手中握有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