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 > 第309章 三皇孙VS满朝文官!大道与理念的交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9章 三皇孙VS满朝文官!大道与理念的交锋!

那位提出变革的三皇孙,此刻正站在风暴中心,与满朝文官对峙。

而天子本人,只会于紧要关头出手定局。

眼下群臣怒形于色,气势如潮。

显然,这场较量,允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

朱标默默蓄势,准备随时出言调停。

这些年,他在朝堂两端辗转周旋,早已练就一副化解纷争的本领。

或许,这一次也能稳住局势?

正思忖间。

见皇帝仍未表态,方孝孺以为犹有转圜余地。

几位大臣眼神交汇,心意相通。

他再度上前,语气坚定:“皇上,儒家之道,敬天地,忠君父,尊师长,传孝悌。自汉武帝独尊儒术,至今一千五百载。”

“隋唐始行科举,寒门子弟得以晋身庙堂。”

“天下读书人皆知,笔墨可通青云。”

“家国一体,忠孝两全,此乃我华夏正道。”

“若今日动摇此基,将何以立国?”

“忠孝二字,贯穿古今,才有了无数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豪杰。”

“大明开国仅二十五载,北方民心何以归附?天下何以安宁?黎民何以安居乐业?”

“答案在于我们这些读书人。”

“在于这二十多年来,万千儒生跋涉千里,不惧风霜,将忠君爱民之道播撒于北地城乡。”

“在于那些相信科举可通仕途,能为苍生谋利,怀揣赤诚奔赴考场的年轻士子。”

话音落下。

方孝孺的声音如裂帛穿云,字字发自肺腑,令人动容。

此人确有威望。

当年姚广孝曾再三劝诫朱棣:“彼虽逆命,不可杀也。”

只因他在士林之中声望如山,加之其师宋濂昔日德行垂范,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此刻纷纷出言呼应。

太祖目睹此景,眉心紧蹙。

这般阵势,十四、五岁的朱允熥如何应对?

恐怕一语未竟,便已退避三舍。

一旦退让,今日朝堂之上,文臣气势必将更盛!

除非——

是太祖亲自出手,以雷霆手段,破除阻力。

否则,孙儿所提“十二年基础教育”终将化为泡影。

若只能靠工部寥寥数人研习典籍?

可官员心中所念,多为前程升迁,朱元璋深知其弊。

那些藏于内府的天工秘录、前代遗书,何时才能破解?

难道真要寄望于家族私授,一代传一代的偶然觉醒?

坐拥宝藏却无力开启?

绝不可以!

“方先生,今日之争若求定论,便当摒弃偏执与傲慢!”

“既皆言为国为民,”

“那我今便代大哥之志,陈其所思,与众卿共辩是非!”

“且看最终——”

“何者,方为真正利国福民之举?”

“如此,可否?”

就在这一瞬,令朱元璋、朱标、朱允熥、刘三吾、方孝孺、孔讷乃至满殿大臣皆惊的是……

那位素来沉默怯弱、近来才稍显沉稳的三皇孙,竟全无愠色,亦无慌乱。

反而——

语气平静,目光清明。

但其言外之意,清晰可辨:

好。

你们不是满口仁义道德,动辄代表万民、千士、天下苍生吗?

那么现在,我一人在此,愿与诸公一辩。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担当大义,心系社稷?

练子宁几乎瞬间读懂了少年的心意。

双眼微眯。

纵然对这位皇孙的胆识感到震惊,他仍不得不承认——

风暴,已然升起。

但内心深处,他不得不正视眼前这个年轻的朱允通——年纪轻轻竟能挺身而出,全然不像过去听闻中那般怯懦,反倒焕然一新,令人刮目。

莫非,这一切都源于那位皇长孙的出现?

悄然之间,朝局变动,风气更新,大明上下似乎都在悄然蜕变。

练子宁默然凝思,心头竟泛起一丝由衷的钦佩。

齐泰却眉头微蹙,眼中掠过一抹复杂的神色。他对朱允通突如其来的胆魄感到意外,心底既有震动,也夹杂着一丝不屑。可提到那位未曾露面的皇长孙,他的神情立刻转为警惕。

“三皇孙殿下,不必如此据理力争。”

忽地,方孝孺跨步而出,声如洪钟。

“您方才所言,既称出自皇长孙之意,那就等同于代其立言。”

“巧了。”

“我曾是皇长孙的启蒙之师。这十年虽未相见,但他近来推行之政、倡导之风,我方孝孺亦有所感,心之所向。”

“十年光阴,无人知他如何修得这般见识。”

“既然今日论及文教科举,那便已触及道统根本。”

“那么,这场争论,不如看作是我与那位弟子之间,一次关于大道与理念的交锋。”

“我要亲自验证——他是否已被宵小蛊惑,偏离正途?”

语毕,他目光如炬。

双目紧紧锁住朱允通,一字一顿。

“皇孙殿下,你可敢接下此问?”

话音落下,满殿寂静。

文武百官齐刷刷望向朱允通。

就连高座上的朱元璋与太子朱标,也不禁投来探究的目光。

然而下一刻,众人愕然。

朱允通确实在颤抖,指尖微动,额角似有冷汗渗出。

可他咬紧牙关,抬袖轻轻抹过额头,哪怕那汗水并不存在。

“大哥……只告诉了我一部分。”

“但我……仍愿应战!”

“好!”方孝孺朗声而喝,毫无迂回之意。

刹那间,朝堂仿佛化作了讲坛。

一位臣子,竟要在此以言辞定是非,以文章争道统。

古有佛道论辩,辩经于山林寺院。

今日却是庙堂之上,文脉之争,直指人心。

“呵。”

一声低笑,终于打破沉默。

朱元璋缓缓开口,四下顿时屏息。

“看我作甚?”

“既想辩,那就辩个清楚。”

“若今日人多口杂,辩不出个所以然,下次咱就设台开坛,让你们两边登台对论。”

“眼下嘛,权当试水。”

他嘴角含笑,仿佛寻到了一条未曾设想的出路。

可谁都明白,这位老爷子从不轻下决断。

或许,他早已洞悉——这场辩论,双方学识底蕴悬殊太大。

一句“试水”,实则是压住了火气,也为局势划了界限。

更何况,如今满朝官员,立场未明,人心浮动。

恰好,借此机会,也能摸清他们的真正心思。

朱元璋轻轻抬手,“那就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