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可是……

很快,老爷子眼神一转,落在了朱棣身上。

“你干得不错!”

话音刚落。

此时的朱棣,非但没有喜悦,反而心惊胆战。

只见老爷子那冰冷的目光,直视朱棣。

“你果然最像我!”

“大明在你手里,确实更强了。”

“但你穷兵黩武,已经埋下了隐患。”

“要不是你那长子朱高炽,有些手段和本事。”

“你早把我的江山败光了!”

“什么永乐。”

“到时候,大明就毁在你手里。”

“还有,你最不该的!”

“是你!违反你亲爹定下的《皇明祖训》!你不仅背叛你侄子,更是在背叛我!”

“你给后世君王开了一个极坏的头!”

朱棣低头不语,不敢再争……

而老爷子,目光深远。

又想起了内阁的事。

“还有那内阁,我好不容易废了丞相,你倒好,搞出了一个比丞相还强的内阁!”

“我不怀疑,若后世皇帝稍有软弱。”

“那权力,早被内阁拿去。”

“我大明的皇帝,就成了关在皇宫里的猪。”

“任人摆布!”

“你朱棣这一手,就是给皇室留下百年隐患!”

话音刚落。

朱棣心头不服,正想反驳。

然而……

时空画面突变!

此刻。

朱棣已躺在床上,那是他人生的最后时刻。

他一生征伐天下,最终也在征战中离世。

临终前。

他仿佛回到了应天府皇城。

看见了父亲朱元璋的凝视。

猛然大喊。

“父亲,儿没有错!”

从此之后,一代永乐大帝,彻底成为大明的过往。

但下一刻,朱棣身体一震。

因为。

他又一次看见了……老爷子当年一语成谶的未来。

大明王朝的一段血色历史,仿佛早被命运写定。

朱棣死在了第五次北伐蒙元的归路上。

护驾的大臣们当即返回京城,火速拥立他的长子朱高炽登基!

这位被朱棣视为性格沉稳、有仁君风范的继承人,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突然病亡!

这一幕,令朱棣心头大震。

自己的儿子,怎会在如此关键时刻骤然离世?

更诡异的是,毫无预兆!

没过多久,朱棣又看见了——

他的次子,朱高煦。

一个和他一样,在战场上拼杀半生的狠角色。

竟有样学样,趁着仁宗新亡的空隙……

公然起兵,图谋皇位!

这一幕,让在场的朱标、朱樉、朱棢等宗室长辈,纷纷闭眼,不忍直视。

帝王之家,一旦有人以非常手段夺权,后人便难免效仿。

在他们看来,这便是天道的反噬。

果然!

汉王朱高煦举兵反叛!

可就在这时……

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却迅速登基!

改元:宣德!

他虽镇压了朱高煦的叛乱,并正式坐稳皇位,但整个朱家,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打破的诅咒。

一连串的短命皇帝轮番登场。

朱瞻基,宣德皇帝,在位十年,三十八岁便猝然去世!

就在朱棣震惊、愤怒、不解到几近失控之际,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

那场震动大明根基的“土木堡之变”来了。

那位被后人戏称为“大明战神”的人物,带着五十万大军出征,结果全军覆没。

从此,大明由盛转衰。

草原上的敌人,始终是北方的心腹大患。

随着北元最后一位正统君主脱古思帖木儿及其太子天保奴被杀,蒙元黄金家族的统治彻底瓦解,草原诸部各自为政,纷争不断。

此时,草原上两大部族逐渐崛起。

东部的,后来被称为“鞑靼”;

西部的,则是“瓦剌”。

这两个部族,几乎贯穿整个大明历史,一直是帝国北方的不安定因素。

为抵御他们南侵,永乐皇帝朱棣五次亲征漠北。

然而,草原部族如风般难寻踪迹。

你来了,他们就散;

你走了,他们又聚。

很少有固定的城池可供围攻。

所以,哪怕被打得溃不成军,这些游牧骑兵依旧像幽灵一样纠缠不休。

而此刻,众人望着画面。

只见宣德帝朱瞻基刚刚驾崩,整个帝国,仿佛再次陷入风暴前的沉寂。

九岁的太子朱祁镇,成了大明的新君。

头十几年。

老爷子看在眼里。

有太皇太后坐镇,加上“三杨”几位重臣辅政,朝局还算平稳。

内阁制度的确立,虽削弱了皇权的部分力量,但不能否认,它的确帮助国家维持了正常运转。

但……

太皇太后终究是太皇太后,“三杨”也是宣德时期的老人。

十几年过去,随着他们的离世,年轻的皇帝朱祁镇,开始真正掌握权力。

而他身边,还有一个深得宠信的宦官——王振。

当王振出现的那一瞬间,老爷子眉头立刻紧锁。

原因很简单。

老爷子在位时,宫中太监只是服侍左右,从不允许他们染指权力,甚至经常更换身边的太监,动辄施以重罚!

在他看来,太监本就无才无德,又贴近天子,一旦得势,极易蛊惑圣听,使君王昏聩、朝纲败坏!

因此,老爷子始终严防死守。

但眼前的这位皇帝,却不同。

朱祁镇!

他亲近王振,视其为心腹。

随着长辈们一一离世,这位逐渐掌权的少年皇帝,一度想干出一番事业。

于是,当瓦剌南下侵扰边境时,他便想效仿父亲朱瞻基、祖父朱棣,亲征北伐!

重树大明威信!

也向满朝文武宣告,他朱祁镇,不是庸主!

紧接着,在王振的“鼓动”下,这位年号“正统”的皇帝,多次出兵北伐。

其中,最浩大一次——

出动二十万精锐!

朝中六部尚书、各大臣、将领随行,

加上后勤、辎重等人员,

号称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征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