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朱由校安排孙承宗做弟弟的老师,本意就是想让其远离朝堂纷争。

文官对政局的敏感度一向很高。他们早已察觉,皇帝与他们并不同心,也无法再去影响这位君主。

因此,这些政坛上的投机者迅速寻找新的目标,妄图扶持一个符合他们利益的“圣君”。

所以他才会将朱由检以特殊方式软禁起来,并严禁他与宫外之人往来。

尽管孙承宗是东林一脉,朱由校对他那张多言少行的作风也并不欣赏,但其为人尚算正直,不会做那些暗中勾当。

可刘时敏一番汇报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还是太过低估了那些士大夫的手段。

这些官员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见无法直接接触朱由检,便打起了书信往来的主意。

他们将某些“大儒”的着作托孙承宗带给朱由检阅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却不知一切尽在内厂的监视之中。

看来,这些人并未死心。

俗话说得好,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唯一可行之策,便是尽快将朱由检送往外地就藩。

朱由校并非对自身安全毫无信心,而是深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杜绝一切隐患。

只要这位弟弟仍留在京师、住在宫中,无论自己如何防范,都无法阻止那些文臣持续不断的试探。

更关键的是,这位弟弟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地被儒家那一套所占据,与他这位兄长的理念截然不同。

他弟弟的思维方式,与建文帝如出一辙,凡事只重虚名与礼法,讲究所谓的“圣人之道”,却难以担当治国大任。

在听完刘时敏对自己那位“纯真”弟弟近况的汇报后,朱由校又向他问起边镇将官的监察情况。

内厂刚刚重新设立,人员都是从锦衣卫与内监中调派而来,对于这种新开展的事务自然还显得生疏。

边关重镇的将领们,警惕性本就比寻常武将高出许多。

要在他们身边安插耳目,原本就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现在的这些边将,哪一个不是克扣军饷、贪污粮草,将朝廷拨下来用于养军的银钱物资,尽数中饱私囊?

再用这些非法所得大肆招募私兵,豢养只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力量。

想要真正掌握他们的底细,首要条件就是至少要成为他们的亲兵或家丁。

而目前的锦衣卫,显然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他也没有责怪刘时敏。

虽说个人能力确实有不足之处,但更多的还是受到时代的限制。

朱由校现在也不着急了,自己的基本势力已经稳固下来,只要自身不出差错,对北方诸省的掌控力只会越来越强。

内库以及皇家仓储的清查过程同样困难重重。

不少太监在得知皇帝派人前来盘点查核之后,纷纷以各种借口推脱敷衍。

甚至有几处直接遭遇了火灾,但火从何起,始终无人知晓。

刘时敏无奈之下,只能拘捕十多名负责看管的太监进行审讯,可惜所得口供无关痛痒,零星线索也毫无价值。

朱由校心里明白,这是因为太监们担心清点之后数目与账册不符,才会选择用这种极端方式来逃避责任。

这已经是他们惯用的手段了,干脆一把火烧个干净,看你还怎么查下去。

对于此事,他只能下达命令,将所有负责仓库管理的太监一律处斩,并抄没其家产。

你们想用火来掩盖一切,那朕也不讲那么多废话,干脆利落处置,毕竟我可不是那种甘愿吃亏的人。

为了防止类似纵火事件再次发生,朱由校特意下令将前宫中的一座宫殿腾空,专门用来存放古玩、字画等重要物品。

刘时敏退下之后,朱由校立刻召见内阁三位重臣与礼部尚书张瑞图。

目的是尽快敲定朱由检的封号以及藩地。

张瑞图当即表示,封号可以拟定并颁布,但就藩之事应尽量延后为宜。

他的理由是,许多先帝都曾面对类似情况:如今皇帝尚无子嗣,没有继承人,因此应当暂留朱由检于京城。

这是皇室与朝廷之间一条默认的惯例——若皇帝无子但有兄弟,应至少留一人在京师以备不时之需。

若皇帝既无子嗣又无兄弟,则另当别论。

在皇帝正值壮年之时,群臣一般不会多言,毕竟将来还有足够的时间。

倘若皇帝年事已高,或身体状况不佳,罹患难以治愈的疾病,那么就需从最近的宗室亲藩中选出一位合适的皇族成员入京。

就如同景泰帝当年,朱见济还在世时,他尚可随意作为,朝中也仍有不少官员愿意支持他。

可一旦朱见济去世,景泰帝自己也病重难愈,大臣们最先考虑的并非能否治愈、皇帝病情如何,而是立即联名上奏,请求他迅速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以安定人心。

不要说是在封建王朝,在后世,子嗣继承也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更何况是皇帝,身份特殊,自然要求更为严格。

再加上朱厚照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文臣们对此类事情的关注程度也大幅上升。

他们担心武宗时期的历史重演,因此对此事格外在意。

历史上的天启帝,恐怕也不是仅仅出于对弟弟的宠爱,才不让他前往封地就藩。

其中最大的阻力,或许就与朱由校如今面临的困境相同:没有明确的继承人,百官根本不会放人。

内阁的三位重臣也持相同看法,他们认为宗庙传承高于一切。在多数人眼中,这是根深蒂固的理念,难以动摇。

朱由校见他们意见一致,也就不再强争,更不会因为这点礼仪问题便动怒。

于是他直接说道:

“皇后已有身孕,不久后便会诞下皇子,这些事你们就不必担心了,尽快安排朕的弟弟完成册封,然后前往封地!”

“陛下,恕臣不能从命,此事实在有违祖制,陛下可再稍等些时日,等皇后顺利诞下皇子之后,再行就藩。”

“就算臣与内阁三位大人愿意答应,群臣也不会答应,还请陛下三思,切勿强行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