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些势力太过猖狂,早已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他们以为当今还是神宗、世宗之世,可以随意放任不管?

如今辽东的核心矛盾,早已不在建奴身上。如今关外战局转好,击败建奴并非难事。

真正的祸根,在于这些只顾私利的军阀和腐败官员。

若不将他们连根铲除,辽东永无宁日。

朱由校端坐御座之上,缓缓靠在椅背,语气淡然却透着压迫:

“辽东这地方,果然不是寻常之地。前朝诸位皇祖怎么就没看出它的价值?这些年他们盘踞一方,积累财富权势,如今竟敢公然与朝廷对抗,看来翅膀已经硬了。”

“既然他们想挑战朕,那朕也不能示弱。朕倒要看看,他们到底有多少能耐。”

若换作万历年间,皇帝说出这种话,朝臣必定群起劝谏,甚至当场驳回。

可如今是天启年间,坐在皇位上的,也不再是那个避不见臣的帝王,而是一位胸怀大志、锐意图强的年轻君主。

在场众臣对他雷厉风行的风格早已领教,也由衷信服,对他的判断,默许接受。

“陛下,辽东那些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几代人都在关外扎根,手中又有兵马,若要动他们,必须得有个周密计划,不能轻举妄动。”

“动他们,就要快、准、狠,拖泥带水只会让他们有时间串联,万一联合建奴或者蒙古,局面会更难收拾。”

徐光启坚定站在皇帝这边。

辽东这块地,早就成了吞金窟,不能再让他们继续坐大。

“陛下,对付这些人,得软硬兼施,分化瓦解。他们现在看着铁板一块,是因为利益还没被打破。一旦利益动摇,他们还能不能像现在这么团结?”

“臣建议,立刻派人前往辽东,摸清各家底细,看看谁可以拉拢,到时候给点甜头,那些见利忘义之徒,哪有不上钩的道理?”

王象乾到底是做过蓟辽总督的人,一句话点到关键。他在边关镇守多年,对这些军门世家的脾性一清二楚。

正如他所说,这群人表面团结,实则各怀心思。一旦局势有变,最先跑的一定是他们。

他们虽然绑在一起,但心并不齐。只要找到突破口,逐个击破,自然土崩瓦解。

“元辅所言极是。现在局势还算可控,还没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如果贸然出手,只会让局势失控,最后吃亏的还是我们,反倒让建奴和蒙古得了好处。”

“元辅的安抚策略朕觉得可行,你们怎么看?若有什么补充,也可以提出来。”

过了片刻,众臣纷纷点头,一致认为安抚是当前最优解。

只要操作得当,朝廷可以以最小代价解决辽东问题。

朱由校见众人没有异议,当即拍板,由他亲自督办,内阁与六部协助,并将此事列为绝密。一旦泄密,无论牵涉何人,严惩不贷。

“你们都是朝廷重臣,这件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日议事内容,不得外传半句。哪怕梦话都不行,朕会让锦衣卫守在你床边听着。”

“要是真出了岔子,别怪朕无情。”

皇帝从未说过如此严厉的话,众臣神色凝重,齐齐拱手:

“谨遵圣命。”

“调查的事会交给锦衣卫执行,内阁的任务,是稳住辽东那些人,多给他们发些公文,为锦衣卫争取时间。”

“但也不能完全不管百姓,若百姓吃不上饭,迟早会出乱子。”

说完,他看向程国祥:

“大司农,现在国库里还能动用多少银钱和粮食?”

“回陛下,国库已经非常紧张了。除去要赏赐给毛文龙部的银两,目前国库仅剩下三十多万两银子和不到二十万石粮食!”

“派去江南买粮的官员还没有消息,之前已经调拨了五万石粮食送往陕西,再加上最近军队的日常开销,粮食储备已经岌岌可危。”

看来国库真的快见底了,这笔钱粮不能再动了。

他可不希望程国祥再来找他要支援。

只能自己掏腰包了。

反正之前因为处理谋逆案,抄了不少粮食,拿出一部分来应急,问题不大。

但他不会说出去。

财不外露,这是基本的生存法则。

一旦让人知道自己有这么多钱粮,那些文官恐怕会轮番来伸手要钱。

虽然这些人未必敢太过分,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他那个便宜父亲不就是例子吗?

还没正式登基就被文官们忽悠得晕头转向,刚登基那天就从内帑拨出二百万两银子。

他们说是补发九边军镇的欠饷,听起来冠冕堂皇,实际呢?

钱到了下面,大部分都进了那些贪官的口袋。

二百万两啊,真正落到士兵手里的,可能不到五十万两。而且这些钱是以兵部、户部的名义发放的,跟皇帝没关系。

意思就是:皇帝出钱,文官得名。他们名声赚足了,还顺手捞一笔,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分一杯羹。

真正该得好处的边关将士,反倒只能捡点残羹冷炙。

而那位便宜父亲还傻乎乎地高兴,临死前还在叮嘱他要重用这些文官。

二百万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国库半年的收入。

他那个抠门的爷爷,得收多少年的税才能攒下来?要是地下有知,怕是能气得跳起来。

这件事足以说明,这些文官有多胆大,他们的贪欲和手段,简直前无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