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武备志》意义非凡,完全可以作为军事教材使用。不能再让它被埋没,那样只会重蹈覆辙。

此书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兵法典籍。

全书共分五大卷:兵诀评、战略考、阵练制、军资乘、占度载。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阵练制”部分。其中详细收录了从先秦至今的各种阵法。虽如今战阵已变,但对行军布阵仍有极高参考价值。

374页的内容详尽记录了选拔士兵与训练的策略,分为选士、编伍、悬令赏罚、教旗、教艺五个部分,对士卒的训练方式有清晰的说明。

其余部分分为营、战、攻、守、水、火、饷、马八大类,内容极为广泛,涵盖行军扎营、布阵作战、河海运输、战船军马、屯田开矿、粮草供应、医护管理等方面。

书中还收录了天文地理、气候温度等内容,他甚至绘制了一张简明的军事地图。

大明九边要地的关隘、险塞、地理形势、卫所布防、督抚监司等信息,都被他详细记录在册,堪称一部奇书。

这些资料在兵书与史书中都未曾见,稍加整理,便能成为一本实用教材,对军事发展意义深远。

只因作者本人的原因,这部书才未被世人所知。

“等刊印完成后,记得给朕留一本,朕很想认真看看!”

“要是资金上有困难,朕也可以支持!”

茅元仪心中激动不已。他此次入京,正是为了此事而来,未曾想到还未开口,陛下便如此重视,看来当今皇帝确实通晓军事。

“感谢陛下厚爱,草民已将内容整理妥当,只待付梓成书!”

“那便最好,若有任何困难,你可直接联系英国公,他会协助你。”

茅元仪只觉天降鸿运。他不过是个普通百姓,既无功名也无背景,却能入宫与皇帝对谈,还受到如此礼遇。

“茅元仪,你祖父是文坛大家,父亲也是朝廷命官,为何你不走科举之路?”

“回陛下,草民自幼对兵事极感兴趣,喜好研习兵法谋略,对文章并无太多兴趣。”

“草民不敢妄言胸怀大志,但愿我大明天下太平,边境安宁。”

“况且辽东努尔哈赤作乱,屠戮我百姓无数,单靠文章救不了国!”

这茅元仪虽未入仕途,却有见识,适合皇明学院的讲师之职。他虽无功名,但出身不凡,学识深厚,讲授兵学应是得心应手。

若安排他为讲师,是否会重蹈旧日覆辙?毕竟他的志向并非讲堂之上。朱由校不愿悲剧重演,决定让他自己做选择。

“茅元仪,朕给你两个机会。”

“朕即将设立一座学院,设有兵学课程,目前缺讲师,你可愿担任?”

听闻第一项选择,茅元仪内心略有失落。他若想当讲学先生,几十年也不会只研究兵事。

不等他多想,朱由校继续说道:

“第二项,朕的羽林军将要扩编,若你有意,也可从军!”

茅元仪一听“从军”二字,立刻精神一振,毫不犹豫地答道:

“陛下,臣愿投身羽林军!”

羽林军的声名早就在他心中扎了根。据说那是陛下倾尽全国之力打造的精锐之师,战力惊人,不久前还随陛下北征大捷归来。

这才是他梦想的归宿,而不是整日捧着书本虚度光阴。

茅元仪态度坚决,朱由校心中不免有些惋惜。像他这样文武兼备的人才实属难得,尤其是能在学院授课的人选更是稀少。

但他不会强求茅元仪改变志向。换作旁人,他或许会施压,可这个人不行。

此人性格刚烈,史书有载,正因壮志难酬,终日饮酒,郁郁而终,几近疯狂。

罢了,如今大明人才济济,随他去吧。

“老国公,你安排一下,先让他去神机营任游击。”

张维贤在一旁沉默许久,听罢立刻拱手应道:

“遵旨。”

又转头看向低头站立的茅元仪:

“别让朕失望。”

见皇帝真的答应了自己的请求,茅元仪当即跪下叩首:

“谢陛下,臣定不负圣恩!”

出宫打猎的事只能作罢,朱由校继续埋头处理政务。

眼下已是六月,奢崇明再过四个月便会在泸州起兵反叛。这场叛乱酝酿已久,战火将波及云南、贵州、四川三地。

这是一场规模浩大的动乱,拖垮了明朝西南战局。

虽最终被平定,却让张献忠和满清坐收渔利。

虽说四川尚有秦良玉坐镇,但她一人之力难以平定西南全境。历史上的这场叛乱持续近二十年,直到崇祯八年才斩杀奢崇明与安邦彦。

这期间,秦良玉一步不敢离川。

此战必须打赢,但难点在于如何减少损失,获取最大收益。

西南土司众多,尤以贵州水西安氏最为棘手。

他们自三国时期协助武侯平定孟获,便世袭至今,根基深厚,在贵州土司中威望极高,几乎一呼百应,势力不输石柱土司。

这场战事必须彻底镇服这些土司,推行改土归流。

世袭了这么多年,称霸西南这么久,是时候终结了。

“王伴伴,拟旨,升石柱宣威使秦良玉为四川总兵官,统辖全省卫所、军队、土司。命她再训练一万兵士,所需军费、兵器、盔甲可持朕令旨向四川布政使支取。”

“升任四川左布政使朱燮元为兵部侍郎,总督四川、贵州、云南三省军务,兼任四川巡抚。原四川巡抚即刻召回京城述职。”

“这两道旨意你送去内阁,交给元辅亲自批阅,之后再转给许星纯,由锦衣卫前去宣旨!”

“宣旨的过程要低调,尽量避开无关之人。”

“再传朕的口谕,告诉朱燮元和秦良玉,接旨之后一切照旧,不得张扬!”

随后,他又亲手写了两封手谕,届时随旨意一并交予二人,连王朝辅都不知晓其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