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大明铁血帝:吾乃天启,重塑乾坤 > 第84章 全军拔营南下!直取密云,活捉明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4章 全军拔营南下!直取密云,活捉明皇!

……

翻译很快找来,接过信,一字一句地念出。

信中大意如下:

“敬启蒙古大汗,今我大明连失两帝,百姓不安,新皇残暴不明,致使天下惶惶。”

“大明与大汗本为盟友,共敌为建州老奴。然皇帝不顾群臣劝阻,执意北征,实为背弃盟约。”

“自继位以来,大兴诏狱,厂卫肆意妄为,百官半数受难。值此危难之际,吾等为天下苍生计,愿与大汗重修旧好,共抗强敌!”

“皇帝分两路出塞,兵力有限,大汗可避其锋芒,直取密云。皇帝亲驻密云,守军不过数千,不知大汗可有此意!”

意思再明白不过:皇帝在密云,守军薄弱,消息已尽数奉上,接下来就看你们如何行动。

林丹汗与众首领听得眉飞色舞,没想到天上掉下这等好事。

林丹汗喜上眉梢,开口道:

“都听到了吧?这小皇帝已众叛亲离,我们之前判断失误,差点被他蒙在鼓里。”

“大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请速出兵,越过长城,直取密云,活捉明皇!”

“正合我意!”

他转头看向陈大,又道:

“回去告诉你们老爷,让他安心,我必不负所托。待此事一成,咱们再续盟约!”

“来人,带他下去休息,好生招待!”

脱里海走上前说:

“大汗,战机稍纵即逝,应立即出兵!”

“本汗明白,但得想个办法避开边镇的明军,还有我们眼下围住的这支明军。”

“要是被他们察觉,恐怕功亏一篑。密云离北京不过一两日路程,万一皇帝得到消息逃了,怎么办?”

“而且我们一旦南下,这支明军不会袖手旁观,万一我们深入关内却没抓住皇帝,岂不陷入夹击?”

“大汗多虑了。既然明朝有人愿意通风报信,边镇那边自有安排,不必我们操心。”

“至于这支明军,不值一提。我们行军速度远超他们,只要加快脚步甩开他们即可!”

林丹汗听后觉得有理,到了这一步,必须果断行动,胜利就在眼前。

他下令:

“传我军令,今晚子时,全军拔营南下!”

“遵命!”

......

深夜,数万蒙古骑兵悄然撤离,这动静自然瞒不过一直在监视的明军。

“制台,蒙古人走了!”

王在晋连忙起床穿衣,问:

“什么时候的事?”

“就在刚才,我们的夜不收前去侦查,发现营地已经空了,看马蹄印,应该是往东南方向去了!”

王在晋看了眼地图,立刻说:

“快派人通知杨嗣昌,鞑子要进关了,让他按原计划行动!”

东南方向是明朝边镇,林丹汗半夜拔营,显然是相信了皇帝在密云的假消息。

他下令:

“传令各将,立即集结部队!命马世龙率一千骑兵立刻出发,盯紧鞑子动向,绝不能跟丢!”

林丹汗已中圈套,现在必须与杨嗣昌合兵,形成包围之势。

北疆能否安宁,就看这一战!

第二天傍晚,杨嗣昌率领两万余人正赶往宣大途中,接到王在晋命其回撤的军令,他立刻调转方向。

虽无骑兵,但骡马众多,行军速度并不慢。

他距密云更近,此时正位于密云正北方向,不过几百里。

林丹汗没想到这么多,他见长城守备空虚,立刻下令突破防线。

在他看来,明朝皇帝已是囊中之物,只等铁骑压境,便可建不世之功!

蒙古骑兵入关后,虽未遇阻碍,但其动向已被明军察觉,一名夜不收火速返回密云报信。

而此时的密云城内,守将周兴武仍不知情,正带领士兵与民夫抢修城墙。

……

京师,北镇抚司!

“禀指挥使,这就是全部情况!”

押送军粮的队伍早已返京,那名一路紧盯陈所学的锦衣卫缇骑,立刻将所见所闻一五一十禀报给了许显纯。

许显纯听完,眉头紧锁。

此事棘手,虽有权力直接动手,但皇帝不在宫中,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连锁反应。

眼下最要紧的,是找到陈所学的那个家仆。

思前想后,许显纯只得先让那名缇骑回去休息,自己却马不停蹄赶往皇宫。

这种事,唯有找英国公张维贤商议。

与此同时,陈所学一入城门,便直奔上次那处宅院,连家都未踏进一步。

他刚进门,便被数十名官员士绅围住。

何士晋率先开口:“陈公,情况如何?”

陈所学神色激动:“大事已定!”

众人听后,心头一松。这些日子,他们如履薄冰,唯恐东窗事发,牵连九族。

“蒙古人可已入关?”

“这点尚不确定,但我已派家仆送信给林丹汗,如此良机,他断然不会放过。”

众人脸上刚浮现的一丝喜色,瞬间又化为乌有,心中的石头仿佛又重了几分。

何士晋追问:“依陈公所说,目前仍未与蒙古方面取得联系?”

众人屏息凝神,等待回应。

“诸位不必忧心,虽然陈大尚未返回,但按行程推算,此时应已找到蒙古大军。我已将路线悉数告知,他定能完成任务。”

话虽有理,众人脸上却仍难掩失望。如此大事,怎可依靠推测?

何士晋冷静开口:“既是如此,我们再等几日。成大事者,不可急躁。今日先为陈公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