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开工!绿绕亭计划
时间:明朝中期某清晨,薄雾未散
地点: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村,老屋阁东南侧空坪
人物:
老木匠(宫束班班主,五十余岁,满手老茧,腰间别着墨斗)
阿木(二十岁,学徒,眼神活络,背着工具箱)
石匠李(四十岁,身材魁梧,扛着凿子)
彩绘张(三十岁,袖藏画笔,爱琢磨纹样)
村民王(西溪南村村民,来传达委托意愿)
(空坪边是池塘,晨雾在水面飘着,老屋阁的青砖黛瓦隐约可见。老木匠蹲在地上,用木炭画着亭子的大致轮廓,宫束班众人围在周围,村民王站在一旁)
村民王:(指着池塘畔)老班主,村里商量着在这儿建座亭,一来给大伙歇脚,二来也配得上咱这西溪南的景致。您宫束班的手艺,咱信得过!
阿木:(凑到木炭画前)哇!这亭子要建在池塘边?到时候坐在亭子里,能看见水里的鱼吧!
石匠李:(拍了拍阿木的肩膀)毛躁小子,先想着干活!这池塘边的地基不好打,得找结实的石材才行。
老木匠:(站起身,抹了把额头的薄汗)放心,既然接了这活,咱宫束班就得拿出真本事。这亭子要建得方正,结构得稳,雕饰还得雅致,不能丢了咱手艺人脸面。(望向众人)明儿起,分头准备,阿木跟着我选木材,石匠李去山里找石材,彩绘张先琢磨着亭子里的纹样,咱开工!
(众人齐声应和,晨光渐亮,照在池塘的水波上,泛起细碎金光)
第二幕:材料大作战
时间:三日后,正午,日头正烈
地点:1 西溪南村外山林;2 村口石板路
人物:老木匠、阿木、石匠李、两名年轻工匠
(场景一:山林里,老木匠和阿木仰头看着一棵粗壮的杉木,树干笔直,枝叶繁茂)
阿木:(踮着脚)老班主,这棵树够粗!做亭子的梁肯定行!
老木匠:(用手敲了敲树干,听着声音)是棵好树,就是……(眉头皱起)昨天来踩点时还没人,今儿怎么挂了块 “王家木行” 的牌子?
(阿木跑过去,摸了摸牌子,急得跺脚)
阿木:糟了!被人订走了?那咱找了三天的木材,难道要白费功夫?
老木匠:(沉思片刻)走,去王家木行问问。咱建亭是为村里办事,说不定能通融。
(场景二:村口石板路,石匠李和两名年轻工匠推着木车,车上装着几块大青石,木车轱辘陷在泥坑里,几人满头大汗)
石匠李:(咬着牙推车)再加吧劲!这青石硬度够,打地基正好,可不能在这儿卡住!
年轻工匠:(喘着气)李师傅,这泥路太滑了,木车根本推不动,要不咱找村民来帮忙?
石匠李:(擦了把汗,望向村里方向)也行!阿木说村里都盼着亭子建成,找大伙搭把手,肯定乐意。
(随后,石匠李让人去叫村民,老木匠也从王家木行回来 —— 王家木行老板听说建亭是为村民,主动把杉木让了出来。傍晚时分,木材和石材都运到了空坪,众人围着材料,脸上满是笑意)
第三幕:设计之争
时间:一周后,傍晚,夕阳染红半边天
地点:工地旁临时搭建的工棚,棚内摆着一张木桌,桌上铺着图纸
人物:老木匠、彩绘张、石匠李、阿木
(老木匠拿着毛笔,在图纸上画着亭子的结构,彩绘张凑在一旁,手指着图纸上的亭柱)
彩绘张:老班主,您看这亭柱,要是雕上缠枝莲纹样,再刷上朱红漆,肯定好看!咱还能加些元代的彩绘技法,那纹样看着更有韵味。
石匠李:(摇了摇头)不行不行!亭子建在池塘边,潮气重,太复杂的雕饰容易坏。我看柱础用简单的莲花纹就行,结实又大方,重点是地基要打得牢,榫卯结构得精准,不然亭子站不稳!
阿木:(坐在桌边,手里拿着小木块拼搭)我觉得…… 临池的那一侧,能不能装一排能靠的椅子?这样村民坐在亭子里,能靠着看池塘,多舒服啊!
(老木匠停下笔,看着争论的众人,又望向窗外的池塘 —— 夕阳照在水面,波光粼粼)
老木匠:(笑了笑)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彩绘张,元代彩绘可以用,但雕饰得精简,别太繁琐;石匠李,柱础按你说的来,榫卯结构咱多核对几遍;阿木,你说的那 “靠椅”,咱叫它 “飞来椅”,装在临池一侧,正好方便大伙歇脚。(指着图纸)咱这亭子,要方方正正,结构稳当,还要有景致,得让人和景融在一起。
(众人听了,都点着头,彩绘张拿起画笔,在图纸上添上缠枝莲纹样,石匠李在柱础位置画了简单的莲花纹,阿木则在临池一侧画了一排 “飞来椅”,夕阳透过工棚的缝隙,照在图纸上,一幅完整的绿绕亭设计图渐渐成型)
第四幕:建造风波
时间:一个月后,午后,偶有微风
地点:绿绕亭建造工地,亭子的框架已搭起,几名工匠正在安装亭顶
人物:老木匠、阿木、彩绘张、石匠李、两名年轻工匠
(阿木站在脚手架上,手里拿着榫卯构件,试图往梁上装,可试了好几次都没对上,急得额头冒汗)
阿木:(往下喊)老班主!这榫卯怎么对不上啊?我明明按图纸做的!
(老木匠爬上脚手架,接过构件,仔细看了看,又摸了摸梁上的卯眼)
老木匠:(指着构件)你看,这榫头比卯眼宽了半分,肯定装不进去。之前跟你说过,榫卯要严丝合缝,差一点都不行,赶紧拿下去改。
(阿木红着脸,拿着构件爬下脚手架。另一边,彩绘张正在给亭柱刷颜料,可调配的红色总觉得不对,他皱着眉,反复调试)
彩绘张:(自言自语)不对啊,这红色怎么偏暗?之前看元代彩绘的记载,应该更鲜亮些才对……
石匠李:(走过来,递过一个陶罐)试试这个,我早上在山里找的朱砂,磨成粉掺进去,颜色能亮些。之前我给别家刻碑,用这朱砂上色,风吹日晒都不掉色。
(彩绘张接过陶罐,往颜料里加了些朱砂粉,搅拌均匀后刷在亭柱上 —— 朱红色瞬间鲜亮起来,和亭顶的黛瓦相映成趣。傍晚时分,榫卯构件改好安装完毕,亭柱的彩绘也初见成效,众人站在亭下,看着渐渐成型的绿绕亭,脸上满是期待)
第五幕:亭成诗至
时间:两个月后,清晨,朝霞满天
地点:绿绕亭内及周边,亭子已全部建成 —— 平面近正方形,朱红亭柱上雕着精简的缠枝莲纹样,元代风格的彩绘在亭檐下若隐若现,临池一侧的 “飞来椅” 整齐排列,池塘水面倒映着亭子的身影,宛如一幅画
人物:老木匠、宫束班众人、西溪南村村民、祝允明(明代着名书画家,身着长衫,手持折扇)
(村民们围着绿绕亭,纷纷称赞 —— 有人坐在 “飞来椅” 上,看着池塘;有人摸着亭柱上的雕饰,感叹手艺精巧。宫束班众人站在亭中央,老木匠看着自己的作品,眼里满是欣慰)
村民王:(笑着说)老班主,您这绿绕亭建得太好了!往后咱西溪南,又多了一处好景致!
(这时,一阵脚步声传来,祝允明沿着池塘边走来,他看着绿绕亭,眼睛一亮,走到亭下,细细打量着亭的结构、雕饰和彩绘)
祝允明:(赞叹道)好一座雅致的亭子!结构工丽,彩绘有元代遗韵,临池设 “飞来椅”,既实用又得景致,建亭之人,真是懂行啊!
老木匠:(拱手行礼)先生过奖了,咱就是一群手艺人,想着给村里建座好亭。
祝允明:(取出纸笔,铺在亭内的石桌上,提笔蘸墨)我刚才看着这亭子,望着周围的田野、池塘,忽有灵感,愿为这亭题诗一首,以表赞叹。
(众人围了过来,看着祝允明挥毫泼墨,诗句渐渐在纸上呈现 ——)
东畴绿绕
西溪南望草萋萋,
一带清川映绿堤。
野老扶犁耕晓雾,
山僧携锡踏春泥。
花明柳暗迷村落,
水秀山青绕屋栖。
最爱堤边双白鹭,
忘机时立钓鱼矶。
(祝允明写完,放下笔,念出诗句,众人听了,都拍手叫好 —— 诗里的西溪南景致,和眼前的绿绕亭、池塘、田野完美契合)
阿木:(小声对彩绘张说)原来咱建的亭子,还能让大文人写诗称赞,太厉害了!
老木匠:(看着诗句,又看着绿绕亭)这亭子,有了诗,才算真正活了。往后,不管过多少年,只要这亭还在,这诗还在,咱西溪南的景致,就永远有人记得。
(朝霞越发明亮,照在绿绕亭的朱红亭柱上,照在祝允明的诗句上,也照在宫束班众人和村民们的笑脸上。池塘里的水波荡漾,倒映着亭子和岸边的柳树,宛如诗中描绘的那般,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