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432章 宋(名瓷)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窑火映宋:宫束班造汝记

第一幕:宫束班的“憨名”

场景一:汴京郊外·宫束班工坊·日

【工坊依河而建,木架上晾着未干的陶坯,墙角堆着各色瓷土,空气中飘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七八名工匠围着陶轮,动作却各有“憨态”——瘦高的陈十三揉泥时总把泥溅到自己脸上,矮胖的李阿福拉坯力道不均,陶坯歪成了“歪脖子瓶”,被师父王铁山敲了下脑袋。】

王铁山(撸起袖子,露出满是老茧的手,指着歪陶坯):李阿福!你这拉的是瓶还是歪脖子葫芦?昨儿教你的“稳腕诀”,全喂了河里的鱼?

李阿福(挠着头,脸上沾着泥点,憨笑):师父,这泥不听话,它总往一边跑……

陈十三(抹了把脸上的泥,凑过来帮腔):师父,阿福手劲没长齐,要不我替他试试?(说着就要伸手,却被王铁山一把推开)

王铁山(瞪着眼,又看向其他工匠):还有你们!张二郎昨天把施釉的勺子掉窑里,赵小五前天烧坯忘了看火候——咱们宫束班在汴京工匠圈里,都快成“憨货班”的代名词了!

【门外传来脚步声,汴京官窑监造官周大人带着随从走进来,眉头一皱,看着工坊里的混乱。】

周大人(语气带着嫌弃):王班主,陛下近来要仿前代青瓷,命各工坊试烧,你们宫束班……能行?

王铁山(连忙上前,腰弯了半截):周大人放心!我们……我们肯定行!

李阿福(凑过来,小声接话):就是……就是还没找到诀窍。

【周大人瞥了李阿福一眼,冷笑一声,甩下一句“三日后我来验坯”,转身就走。王铁山看着周大人的背影,叹了口气,蹲在地上抓起一把瓷土,沉默不语。】

第二幕:寻釉的“憨劲”

场景二:嵩山脚下·山林·日

【三日后,宫束班没交出合格的瓷坯,周大人发了火,限他们十日之内找到青瓷釉料的配方,否则就解散工坊。王铁山带着陈十三、李阿福和其他几名工匠,揣着干粮,去了嵩山脚下——传闻前朝青瓷的釉料,用的是嵩山的矿石。】

陈十三(背着布包,走得气喘吁吁):师父,这山都爬了三天了,连块像样的石头都没找到,会不会传闻是假的?

李阿福(扛着锄头,肚子饿得咕咕叫):我觉得……是咱们找得不够仔细。你看那棵树下,石头颜色不一样!

【众人顺着李阿福指的方向看去,树下果然有几块青灰色的石头,表面泛着微光。王铁山上前,用锄头敲下一块,放在嘴里咬了咬,又用手搓了搓。】

王铁山(眼睛亮了):是它!这石头含釉量高,咱们赶紧多采些回去试!

【众人干劲十足,拿着锄头、铲子挖石头,陈十三挖得太急,差点摔下土坡,被李阿福一把拉住;李阿福则把挖好的石头往布包里塞,结果布包破了个洞,石头滚了一地,他又蹲在地上一个个捡,捡着捡着还跟一只路过的松鼠对视了半天。】

场景三:宫束班工坊·夜

【工坊里点着油灯,王铁山把采来的石头碾碎,和瓷土、草木灰按不同比例混合,调成釉浆。工匠们围着釉缸,轮流试施釉——张二郎施釉时手一抖,釉浆溅到了油灯上,火苗“腾”地窜起来,吓得赵小五差点把手里的陶坯扔了;李阿福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给陶坯施釉,却把陶坯的底足也刷满了釉。】

王铁山(看着满是“失误”的陶坯,没发火,反而笑了):没事,咱们再试。釉浆多调几缸,陶坯多做几个,总有一次能成。

【接下来的几天,工坊里的灯彻夜不灭。陈十三负责碾碎矿石,磨得手都起了水泡,却还是每天第一个起床;李阿福负责拉坯,练得手腕都肿了,陶坯却越来越规整;张二郎和赵小五则守在窑边,记录每次烧窑的火候和时间,笔记本上写得密密麻麻,还有不少歪歪扭扭的批注。】

第三幕:窑火中的“憨成”

场景四:宫束班工坊·窑前·日

【第十天,王铁山把施好釉的陶坯放进窑里,点了火。工匠们围在窑边,轮流守着,眼睛盯着窑口的火色,连饭都顾不上吃。李阿福蹲在窑边,手里拿着树枝,模仿师父教的“看火诀”,嘴里念念有词。】

李阿福(小声嘀咕):火要青,不能黄,温度够了釉才亮……师父,你看现在的火色对不对?

王铁山(盯着窑口,额头上全是汗):再等半个时辰,火候还差点。

【半个时辰后,王铁山让众人灭火,等窑冷却。众人坐在窑边,没人说话,陈十三紧张得手心冒汗,张二郎不停地搓手,赵小五则盯着窑门,好像能透过窑壁看到里面的瓷坯。】

场景五:宫束班工坊·窑前·次日晨

【窑终于冷却,王铁山深吸一口气,推开窑门。窑里的瓷坯静静躺着,青灰色的釉面泛着玉石般的光泽,釉面上还有细密的开片,像初春湖面的冰纹。众人围上来,都看呆了。】

陈十三(伸手想摸,又缩了回去,声音发颤):师父……这……这是咱们烧出来的?

李阿福(揉了揉眼睛,又掐了自己一把):不是做梦!真的烧出来了!

【王铁山拿起一个瓷洗,釉色温润,手感细腻,他忍不住笑了,眼泪却顺着脸颊流下来。就在这时,周大人带着随从来了,看到窑里的瓷坯,眼睛一下子直了。】

周大人(拿起一个瓷瓶,翻来覆去地看,语气震惊):这釉色……这开片……比官窑的青瓷还好!王班主,你们怎么做到的?

王铁山(抹了把眼泪,笑着说):是兄弟们一股憨劲,挖矿石、调釉浆、烧窑火,一步一步试出来的。

周大人(点头,语气变得恭敬):陛下要的就是这种青瓷!王班主,这瓷有名字吗?

王铁山(看向众人,众人都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期待):咱们是在汝州地界的嵩山找到的釉料,就叫它“汝窑瓷”吧!

【众人欢呼起来,李阿福抱着一个瓷洗,笑得合不拢嘴;陈十三拿出之前写的“试烧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汝窑成”三个字;王铁山看着满窑的汝窑瓷,又看向身边的“憨货”兄弟们,觉得这日子,总算有了盼头。】

第四幕:汝窑的“憨名远扬”

场景六:汴京·皇宫·御书房·日

【宋徽宗看着案上的汝窑瓷瓶,手指轻轻抚摸着釉面,脸上露出赞叹的神色。周大人站在一旁,详细讲述宫束班烧造汝窑瓷的过程。】

宋徽宗(笑着说):这群工匠,倒有股子憨劲,能做出这么精美的瓷器。传朕旨意,封宫束班为“汝窑官窑工坊”,王铁山为班主,以后汝窑瓷专供宫廷。

【旨意传到宫束班工坊,众人都激动得跳了起来。李阿福抱着瓷坯,差点又把坯子摔了;陈十三跑去河边,对着河水大喊“咱们宫束班不是憨货班了”;王铁山则把“汝窑官窑工坊”的牌子挂在工坊门口,对着牌子深深鞠了一躬。】

场景七:宫束班工坊·一年后·日

【工坊里一片繁忙,新收的学徒跟着老工匠学拉坯、施釉,陈十三成了调釉的师傅,李阿福则负责烧窑,手艺越发精湛。汴京的官员、富商都来求购汝窑瓷,甚至连周边国家的使者,都专门来汴京找宫束班订瓷。】

李阿福(看着窑里刚烧好的汝窑瓷,对学徒说):烧瓷这事儿,没什么巧劲,就是要憨一点——耐得住性子,熬得住火候,才能出好瓷。

陈十三(拿着调好的釉浆,笑着接话):师父说得对,咱们宫束班的“憨”,就是不偷懒、不放弃,这样才能把汝窑瓷做得越来越好。

【王铁山站在工坊门口,看着河面上运瓷的船只,又看向工坊里忙碌的众人,嘴角露出笑容。阳光洒在汝窑瓷上,釉面泛着温润的光,像极了这群“憨货”工匠们,朴实却又闪耀。】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