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410章 唐(音乐)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宫束班闲作《小胡笳》

第一场:宫束班工坊 - 日 - 内

【晨光透过雕花木窗,洒在堆着半成木门的工坊里。刨花在窗下积成浅堆,混着松木的清苦气。五六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工匠围坐在工坊角落,手里捏着陶碗,碗里是温热的粟米粥】

王大锤(把碗沿的粥舔干净,放下碗拍了拍肚子):这雨下了三天,门坯子都晾得发潮,再歇着,我这双手都要忘了刨子怎么握了!

李二郎(用草绳缠着磨秃的刨刀,抬头瞥他):忘了才好,省得你总把人家定的牡丹纹雕成胖鲤鱼。

【众人哄笑,王大锤作势要扔手里的木勺,被身边的赵老三拦住】

赵老三(手指敲了敲腰间挂着的竹笛,竹笛上刻着歪歪扭扭的“闲”字):别闹了。前儿我去西市买炭,听见胡人乐师弹那什么“笳”,呜呜咽咽的,倒比咱们吹的《折杨柳》有意思。

孙小四(凑过来,他是班子里最年轻的,脸上还带着稚气):胡笳?我知道!听说边疆的将士听了都想家,就是那玩意儿太长,咱们也不会吹啊。

周老栓(蹲在最边上,手里转着块桃木,他是班子里最年长的,手上满是老茧):不会吹,就不能编段简单的?咱们做门讲究“省料还得好看”,编曲子未必不是一个理儿。

【众人都静了,王大锤摸了摸下巴,忽然起身从工坊架子上抽了根细木杆,又找了块薄铜片,往木杆上钻了三个小孔】

王大锤(举着自制的“乐器”,有些得意):你看,咱们做门要算尺寸,这玩意儿钻孔也得算高低。赵老三,你哼段那胡笳的调儿,我试试!

【赵老三放下竹笛,清了清嗓子,慢悠悠哼起西市听来的旋律。王大锤含着木杆,手指按孔,起初吹得断断续续,像破风箱,后来渐渐找着了调,铜片震颤的声音混着哼鸣,倒真有几分胡笳的苍凉】

第二场:宫束班工坊 - 暮 - 内

【夕阳把工坊染成金红色,刨花堆上落了层暖光。几人围坐在火堆旁,火堆上烤着两个红薯,香气飘满屋子。王大锤的“木杆乐器”放在一旁,赵老三正用竹笛改编旋律】

李二郎(拨弄着火堆里的柴火,抬头看赵老三):方才那一段太柔了,咱们是工匠,手上有劲儿,曲子也得有股子“凿木头”的脆生劲儿。

【赵老三点点头,调整了笛孔的按法,吹出来的调子果然明快了些,像刨刀划过松木的声音】

孙小四(拍着手,忽然起身,学着胡人乐师的样子,踮着脚转圈,嘴里还哼着调子):要是再加点动作就好了!上次我见胡人跳舞,脚底下踩着鼓点,可好看了!

周老栓(把烤好的红薯掰成几块,分给众人):别光顾着玩。这曲子要是编好了,以后咱们干活累了,就吹吹,解乏。

【王大锤接过红薯,咬了一口,含糊地说:“得给曲子起个名儿。既然是学胡笳,又比胡笳短,就叫《小胡笳》怎么样?”】

【众人都点头,赵老三拿起竹笛,重新吹起改编好的旋律。孙小四跟着调子跺脚,李二郎用刨刀敲着木凳打节拍,王大锤晃着脑袋,嘴里跟着哼。夕阳透过窗户,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幅活的市井画】

第三场:长安城朱雀大街 - 日 - 外

【半个月后,朱雀大街上挤满了人。宫束班的工匠们推着一辆木车,车上放着他们新做好的工艺门,门楣上雕着缠枝莲纹,格外精致。王大锤手里拿着那支自制的木杆乐器,赵老三握着竹笛】

孙小四(站在木车上,高声喊):路过的父老乡亲,来听听咱们宫束班编的曲子!解解闷儿喽!

【人群渐渐围拢过来。赵老三先吹起《小胡笳》,竹笛的声音清亮,飘在大街上空。王大锤跟着合奏,木杆乐器的声音稍显粗哑,却透着一股子朴实。李二郎和周老栓则拿着短木,敲着木车的轮子,节奏鲜明】

围观妇人(拉着身边的孩子,笑着说):这曲子真好听,比戏楼里的还顺耳!

卖货郎(放下担子,跟着节拍点头):可不是嘛!听着心里都亮堂了,你们这工匠,不光会做门,还会编曲子!

【孙小四跳下车,拉着几个孩子,教他们跟着调子拍手。渐渐的,有人跟着哼起来,还有人学着李二郎的样子,用手里的篮子、扇子打节拍。《小胡笳》的调子在朱雀大街上飘着,像一阵清风,吹进每个人的心里】

第四场:宫束班工坊 - 夜 - 内

【夜里,工坊里点着油灯,灯光昏黄。工匠们围坐在火堆旁,脸上都带着笑意。赵老三把竹笛放在桌上,手指摩挲着笛身】

周老栓(喝了口酒,慢悠悠地说):没想到啊,咱们几个憨货闲得没事编的曲子,倒在城里传开了。今儿我去买米,听见米铺老板的儿子都在哼《小胡笳》。

李二郎(笑着说):这比咱们做的门还出名!以后人家提起宫束班,不光知道咱们会做工艺门,还知道咱们会编《小胡笳》!

王大锤(拿起那支木杆乐器,吹了一小段,声音比之前熟练多了):其实啊,编曲子跟做门一样。只要用心,再普通的木头,也能雕出好看的花纹;再简单的调子,也能编出好听的曲子。

【众人都点头,油灯的光映在他们脸上,暖融融的。窗外,长安城的夜很静,偶尔能听见远处传来的《小胡笳》调子,大概是哪个百姓在哼。火堆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和着隐约的曲调,成了夜里最温柔的声音】

【赵老三拿起竹笛,再次吹起《小胡笳》。其他人或跟着哼,或跟着打节拍,工坊里的声音不大,却满是欢喜。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那些待完成的工艺门上,仿佛在见证这群工匠用闲暇时光,编织出的一段民间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