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400章 唐《乐器》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唐宫艺趣:宫束班琵琶记

人物表

- 李阿福:宫束班工匠,性格跳脱,爱出风头,动手能力强

- 王三郎:宫束班工匠,慢性子,心思细腻,擅长打磨

- 张五郎:宫束班工匠,急性子,嗓门大,力气过人

- 刘老丈:宫束班管事,看似严肃,实则纵容下属“折腾”

第一幕:宫束班的“摸鱼”日常

【场景】长安,大明宫旁的宫束局工坊。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来,工坊里整齐摆放着木料、铜钉、丝线等工具,墙角堆着几扇待修缮的宫扇,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木屑香。

【时间】唐开元年间,初夏午后

(开场:李阿福翘着二郎腿坐在木料堆上,手里把玩着一块桃木,王三郎正低头打磨一根木簪,张五郎百无聊赖地用锤子敲打着铁块,发出“叮叮当当”的轻响)

张五郎:(把锤子往铁砧上一扔,烦躁地)这日子没法过了!连着三日没活干,再闲下去我这胳膊都要生锈了!

李阿福:(从木料堆上跳下来,拍了拍张五郎的肩膀)急什么?咱们宫束班本就是给宫里修些杂七杂八的物件,这阵子宫里没差遣,正好歇着。

王三郎:(停下手中的活,轻声)可也不能总这么闲,万一管事看见了,又要念叨咱们“不务正业”。

李阿福:(眼珠一转,神秘兮兮地凑到两人跟前)谁说没事干?我琢磨着整个新鲜玩意儿,保准比打磨簪子有意思!

张五郎:(眼睛一亮)什么玩意儿?快说快说!

李阿福:(指了指墙角堆着的一块梨木)看见没?前几日内务府淘汰的梨木,质地紧实,纹理也顺。我想照着西域传来的图样,做一把琵琶!

王三郎:(惊讶地抬起头)琵琶?那可是乐坊才有的乐器,咱们这些修宫具的,哪会做这个?

李阿福:(拍着胸脯)不会就学呗!上次我去乐坊送修缮的琴桌,偷偷瞧过乐师调琵琶,那琴身是梨形,曲颈带相,再装四根弦就成。咱们有的是手艺,还怕做不出来?

张五郎:(摩拳擦掌)成!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陪你折腾折腾!要是做出来了,咱们在工坊里弹上一曲,也算解闷了!

(三人正说得热闹,刘老丈背着手,慢悠悠地从门外走进来,脸上没什么表情)

刘老丈:(扫了三人一眼,慢悠悠地)你们几个,又在琢磨什么新鲜事?

李阿福:(赶紧上前,嬉皮笑脸地)刘管事,我们这不是闲得慌嘛,想拿块废木料做把琵琶,练练手艺,也给工坊添点乐子。

刘老丈:(盯着墙角的梨木,沉吟片刻)琵琶可不是简单的物件,木料要烘干,琴身要塑形,琴弦还要调准音。你们确定能行?

张五郎:(大声道)管事放心!我们哥仨手艺扎实,就算做不成精品,做个能响的总没问题!

刘老丈:(嘴角微微上扬,转身走向门口)行了,别太闹腾,别耽误了正经活。要是做坏了木料,仔细你们的皮!

(刘老丈走后,三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李阿福:(搓着手)瞧见没?管事这是默许了!咱们赶紧动手!

第二幕:手忙脚乱的“琵琶初造”

【场景】依旧是宫束局工坊,梨木被搬到了工坊中央,旁边摆上了刨子、凿子、砂纸等工具,李阿福手里拿着一张画得歪歪扭扭的琵琶图样。

(李阿福蹲在梨木前,用墨斗在木料上弹出线条,王三郎拿着刨子,小心翼翼地刨着木料边缘,张五郎则在一旁打磨着一块准备做琴颈的木头)

李阿福:(对照着图样,在木料上画着轮廓)三郎,你刨的时候慢着点,别把琴身的弧度刨歪了,这梨形可得对称才好看。

王三郎:(点点头,手上的动作更轻了)放心,我心里有数。就是这木料有点硬,得慢慢刨。

张五郎:(把打磨好的琴颈递过来,大声道)阿福,你看看这琴颈行不行?我磨了半天,摸上去溜光水滑的!

李阿福:(接过琴颈,放在眼前打量)不错不错!就是这曲颈的角度还得再调调,得能卡住琴弦才行。

(三人各司其职,忙活了半个时辰,琴身的大致轮廓渐渐显现出来。李阿福拿着凿子,准备在琴身上挖共鸣箱,可一凿下去,力道没控制好,木料上多了一道深痕)

李阿福:(懊恼地拍了拍大腿)坏了!下手重了!这共鸣箱的底都要被我凿穿了!

张五郎:(凑过来看了看,挠了挠头)没事没事,我找块小木料给补上,再用砂纸磨平,看不出来的!

王三郎:(放下刨子,拿起那块被凿坏的地方仔细瞧了瞧)这地方得补得严实点,不然会影响音质。我去找点 glue (此处用唐代“胶漆”替代,注:唐代已有用动物胶制作的黏合剂)来,把木料粘牢。

(张五郎跑去翻找木料,王三郎拿来胶漆,两人合力把破损的地方补好,李阿福则在一旁重新勾勒共鸣箱的形状。又过了一个时辰,琴身、琴颈终于拼接完成,接下来就是装弦)

李阿福:(从怀里掏出几根丝线,这是他上次从乐坊“借”来的备用弦)弦我早就准备好了,咱们现在就把弦装上。

张五郎:(撸起袖子,准备帮忙)怎么装?是不是直接绑在琴头和琴尾的柱子上?

李阿福:(点点头,拿起一根弦,往琴头的弦轴上绕)对,先把弦固定在琴尾的缚弦上,再绕到琴头的弦轴上,最后调紧就行。

(三人七手八脚地装弦,张五郎力气大,一不小心把一根弦拉断了,丝线弹在手上,疼得他直咧嘴)

张五郎:(龇牙咧嘴地)哎哟!这弦也太脆了!稍微一用力就断了!

李阿福:(无奈地叹了口气)你轻点!这丝线是蚕丝做的,哪经得住你这么拽?还好我多带了两根,重新来!

(这次换王三郎来装弦,他动作轻柔,慢慢把弦绕好,李阿福则在一旁调整弦的松紧。终于,四根弦都装好了,一把简陋却初具雏形的琵琶摆在了三人面前)

王三郎:(看着琵琶,脸上露出笑容)没想到咱们还真做出来了,虽然看着不怎么精致,但总算像模像样。

李阿福:(得意地拿起琵琶,抱在怀里,手指随意拨了一下弦,发出“噔噔”的声音)听听!能响!虽然音不太准,但总归是把琵琶!

第三幕:工坊里的“琵琶独奏”

【场景】宫束局工坊,夕阳西下,余晖把工坊染成了暖黄色。三人围坐在琵琶旁,李阿福正试着调试琴弦。

(李阿福用手指轻轻拨动琴弦,时而紧一紧弦轴,时而松一松丝线,王三郎和张五郎在一旁屏息看着)

李阿福:(调了半天,终于满意地点点头)差不多了!虽然比不了乐坊里的好琵琶,但音色也还算顺耳。我来弹一段试试!

(李阿福清了清嗓子,抱着琵琶,模仿着乐师的姿势,手指在琴弦上拨动起来。他弹的不是什么正经曲子,而是平日里听来的民间小调,节奏简单,却充满了欢快的气息)

张五郎:(跟着节奏,用脚在地上打着拍子,大声唱了起来)“长安城里好风光,杨柳依依垂路旁……”

王三郎:(也跟着轻轻哼唱,手指在腿上打着节拍)

(李阿福越弹越投入,手指在琴弦上灵活地跳跃,虽然偶尔会弹错音,但那股子热闹劲儿却感染了整个工坊。这时,刘老丈又走了进来,站在门口,静静地听着)

(李阿福弹完一段,抬头看见刘老丈,吓了一跳,赶紧把琵琶放下,站了起来)

李阿福:(有些紧张地)刘管事,您怎么来了?我们……我们就是闹着玩的。

刘老丈:(走过来,拿起琵琶,仔细看了看,又用手指拨了拨弦,发出清脆的声响)这琵琶做得不错,虽然工艺粗糙了点,但音色还算清亮。你们几个,倒是有点巧思。

张五郎:(嘿嘿一笑)都是阿福的主意,我们就是搭把手。

刘老丈:(把琵琶递给李阿福,语气温和地)闲着的时候琢磨点手艺,总比瞎混日子强。不过,下次要做乐器,记得找些好木料,仔细打磨,说不定真能做出一把好琵琶来。

李阿福:(眼睛一亮)真的?那我们下次再做一把更好的!

刘老丈:(笑了笑)行了,天色不早了,收拾收拾,该下班了。这琵琶你们先拿着,别弄丢了,要是宫里有乐师来修乐器,说不定还能让他们指点指点。

(刘老丈走后,三人相视一笑,李阿福抱着琵琶,爱不释手)

王三郎:(看着琵琶,轻声道)没想到咱们这几个“闲得没事干”的,还真做出了点像样的东西。

张五郎:(拍了拍李阿福的肩膀)以后要是再闲得慌,咱们就接着做乐器!做箜篌,做横笛,把乐坊里的乐器都做一遍!

李阿福:(抱着琵琶,哈哈大笑)好!就这么说定了!下次咱们做一把更精致的琵琶,弹给整个宫束局的人听!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三人身上,琵琶静静地躺在李阿福怀里,空气中仿佛还回荡着刚才欢快的琴声。宫束班这几个“显眼包”的唐朝乐器制作之旅,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