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391章 唐《朝元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宫束班造朝元阁

第一幕:奉诏入宫

时间:唐天宝二年,春,辰时

地点:大明宫宣政殿外廊

人物:

- 赵大锤(宫束班班头,三十余岁,膀大腰圆,手上布满老茧,说话嗓门大)

- 钱小眼(宫束班木匠,二十多岁,眯缝眼,总爱揣着把小刻刀在木头上瞎划)

- 孙老木(宫束班老匠人,五十多岁,背微驼,手里攥着半块啃剩的麦饼,走路慢悠悠)

- 李二柱(宫束班学徒,十六七岁,瘦高个,眼神里满是好奇,爱问东问西)

- 高力士(内侍省少监,身着紫色官服,面无表情,声音尖细)

(外廊下,赵大锤领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站得笔直,四人身上的粗布工装还沾着木屑,与周围身着绫罗绸缎的官员格格不入。李二柱紧张地拽着赵大锤的衣角,钱小眼偷偷用刻刀在廊柱底座刻小图案,被孙老木用拐棍敲了下手背)

高力士:(手里拿着一卷明黄色圣旨,慢悠悠展开)陛下有旨,骊山西绣岭需建朝元阁,供奉玄元皇帝圣像,兼作皇室家庙。宫束班技艺娴熟,着尔等领工匠百人,三月内完成地基夯筑,半年内主体竣工,不得有误。

赵大锤:(猛地跪地磕头,声音震得地面发颤)奴才遵旨!只是这朝元阁要建在山顶,夯土、运料都得爬山,三月夯完地基,怕是……

高力士:(眼皮一抬,打断他的话)怕是难?陛下说了,建好朝元阁,赏你们宫束班黄金百两,还能给你们家眷脱奴籍。若是误了工期,你们这班“憨货”,就去骊山脚下挖一辈子石头吧。(说完,将圣旨扔给赵大锤,甩着袖子离去)

李二柱:(小声嘀咕)班头,啥是玄元皇帝啊?建那么高的阁,风一吹会不会塌?

钱小眼:(收起刻刀,拍了拍李二柱的脑袋)傻小子,玄元皇帝就是老子,道家的始祖!这阁要是塌了,咱们都得掉脑袋。不过话说回来,山顶建阁,木料怎么运上去?总不能让咱们扛着走山路吧?

孙老木:(啃了口麦饼,含糊不清地说)急啥,先去骊山看看地形再说。老夫建了三十年房子,还没见过爬不上的山,运不上的料。只是这夯土得用熟土,还得掺石灰、糯米汁,山上哪来那么多糯米?

赵大锤:(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把圣旨往怀里一揣)管它有没有糯米,先带人去骊山扎营!钱小眼,你去木工房清点锯子、刨子;孙老木,你找些老匠人琢磨夯土的法子;二柱,你去粮房领些干粮,咱们下午就出发!

(三人齐声应和,李二柱蹦蹦跳跳地跑向粮房,钱小眼又回头瞅了眼廊柱上的小刻痕,才跟着赵大锤离去)

第二幕:骊山困境

时间:唐天宝二年,夏,未时

地点:骊山西绣岭山顶工地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王铁匠(负责打造铁器,四十岁,满脸络腮胡,脾气火爆)

- 张石匠(负责采石,三十多岁,手上满是裂口,沉默寡言)

(山顶上,几十名工匠正在刨土,夯土的木槌砸在地上发出“砰砰”声。地面上堆着一堆堆黄土,钱小眼蹲在一旁,拿着木尺量来量去,时不时在木板上画些歪歪扭扭的线条。孙老木蹲在土堆旁,抓起一把土放在嘴里嚼了嚼,眉头皱成一团)

孙老木:(吐掉嘴里的土)这土不行,太松了,掺了石灰和糯米汁也夯不实。照这样下去,地基撑不住三层楼阁的重量,用不了几年就得塌。

赵大锤:(抹了把脸上的汗,嗓门比夯土声还大)那咋办?山下的熟土运上来,得靠人挑马驮,一天也运不了几车。王铁匠,你那铁夯能不能再加重些?砸得狠点,说不定能把土砸实!

王铁匠:(手里拿着一把烧红的铁钎,往水里一淬,“滋啦”一声)赵班头,不是我不加重,这铁夯已经五十斤了,工匠们抡着砸半天,胳膊都快断了。再加重,没人能扛得动!

张石匠:(放下手里的凿子,指了指不远处的山坡)山腰有块大青石,质地坚硬,要是能把它凿成基石,垫在地基下面,或许能稳些。只是那石头太大,凿开了也运不上来。

李二柱:(突然凑过来,手里拿着一根折断的树枝)班头,我刚才在山路上看到,有些地方的石头是斜着的,咱们能不能在山路旁挖些凹槽,把石头放在木轱辘上,顺着凹槽滑上来?

钱小眼:(笑出声,揉了揉李二柱的头发)你这小子,净想些歪点子。木轱辘滑下山还行,滑上山不得倒着滚?再说,那青石少说也有上千斤,木轱辘早压碎了。

赵大锤:(没理会钱小眼的嘲笑,盯着李二柱看了半天)歪点子?我看这点子有点意思!王铁匠,你让人打些铁环,把木轱辘包起来;张石匠,你带些人去凿青石,尽量凿成小块;孙老木,你再琢磨琢磨夯土的法子,实在不行,就多铺几层草席,把土一层一层夯!

(众人虽然觉得这法子悬,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各自忙活起来。李二柱被钱小眼拉去锯木头,还不忘回头叮嘱张石匠:“石匠大叔,凿石头轻点,别把山凿塌了!”张石匠瞪了他一眼,拿起凿子继续干活)

第三幕:奇招迭出

时间:唐天宝二年,秋,寅时

地点:骊山工地工棚及山顶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王铁匠

- 张石匠

- 刘厨子(工地厨子,四十多岁,满脸油光,手里总拿着个勺子)

(工棚里,烛火摇曳,赵大锤、孙老木、钱小眼围坐在一张木桌旁,桌上放着一张画满线条的木板,那是钱小眼画的朝元阁草图。李二柱趴在一旁,打着瞌睡,头一点一点的)

钱小眼:(用手指着草图上的阁楼三层)这第三层要建重檐,木梁得用楠木,可楠木都在南方,运到骊山得走水路,再转陆路,至少要一个月。要是等楠木到了,肯定误工期。

孙老木:(叹了口气,摸了摸胡子)老夫之前在洛阳建过寺庙,用的松木做梁,外面裹了层桐油,也能撑几十年。只是朝元阁是皇家建筑,用松木会不会不合规矩?

赵大锤:(一拍桌子,把李二柱吓醒了)规矩?误了工期掉脑袋,还管什么规矩!钱小眼,你明天就带人去附近的山林里选松木,挑最粗最直的砍!孙老木,你教工匠们给松木刷桐油,多刷几层,保证结实!

(这时,刘厨子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粥走进来,放在桌上)

刘厨子:班头,工匠们都抱怨说天天吃麦饼、喝稀粥,没力气干活。山下的糯米还没运上来,我这厨子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李二柱:(揉了揉眼睛,突然说道)刘厨子,我上次在山下看到农户种了好多粟米,能不能用粟米代替糯米掺在土里?反正都是米,说不定也能让土更黏。

孙老木:(眼睛一亮,拍了下桌子)对啊!粟米煮烂了也有黏性,虽然不如糯米,但掺在土里肯定比光用石灰强。刘厨子,你明天就去山下收粟米,多收些,一半给工匠们做饭,一半用来夯土!

赵大锤:(哈哈大笑,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你这小子,关键时刻还挺机灵!钱小眼,你别光顾着画图纸,明天跟张石匠一起,把山腰的青石凿成方形,铺在地基最下面,再用掺了粟米汁的土夯实在!

(第二天清晨,山顶上热闹起来。工匠们有的在锯松木,有的在凿青石,有的把煮烂的粟米汁倒进土里搅拌。王铁匠带着徒弟们打造铁环,张石匠指挥着工匠们把凿好的青石放在包了铁环的木轱辘上,顺着挖好的凹槽往上拉。钱小眼拿着木尺,在地基旁量来量去,时不时纠正工匠们的位置)

钱小眼:(对着一个工匠喊道)你这石头放歪了!往左挪半尺,不然地基就斜了!

工匠:(擦了把汗)钱师傅,这石头太重了,挪不动啊!

赵大锤:(走过来,喊了几个工匠过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起使劲!一、二、三,拉!

(几个工匠一起使劲,青石慢慢挪到了正确的位置。李二柱在一旁帮忙递工具,看到青石放好,高兴得跳了起来)

第四幕:危机突现

时间:唐天宝三年,冬,申时

地点:朝元阁施工现场(主体已完工,正在搭建屋顶)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高力士

- 几名内侍

(朝元阁主体已经建成,三层楼阁拔地而起,木质的梁架上覆盖着瓦片,工匠们正在屋顶上铺设琉璃瓦。赵大锤站在阁楼下,仰着头查看屋顶的进度,钱小眼蹲在二楼的栏杆旁,调整着斗拱的位置)

孙老木:(拄着拐棍,抬头看着屋顶)这琉璃瓦是宫里送来的,颜色鲜亮,铺在屋顶上真好看。就是这斗拱太多,得一个个对齐,不然屋顶容易漏雨。

李二柱:(站在阁楼上,手里拿着一片琉璃瓦)孙爷爷,你看这片瓦,上面还有龙的图案,真精致!

(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高力士带着几名内侍骑马赶来。赵大锤赶紧迎上去,躬身行礼)

高力士:(翻身下马,走到赵大锤面前,打量着朝元阁)陛下下个月要亲自来朝元阁祭祀,你们这进度怎么样了?可别出什么岔子。

赵大锤:(连忙回话)回大人,主体已经完工,屋顶的琉璃瓦再铺三天就能铺完,内饰再过十天也能做好,肯定能赶在陛下祭祀前完工。

高力士:(走到阁楼旁,用脚踢了踢地基的青石)这地基稳不稳?上次陛下听说你们用粟米代替糯米夯土,还担心地基不结实呢。

钱小眼:(从阁楼上跳下来,走到高力士面前)大人放心,我们在地基下面铺了三层青石,土里掺了粟米汁和石灰,夯了十几遍,比石头还结实。不信您让人敲敲,听听声音就知道了。

(高力士让一名内侍用锤子敲了敲地基,发出“咚咚”的实心声。高力士点了点头,又走到阁楼里面,查看柱子的情况)

高力士:(指着一根柱子,皱起眉头)这柱子怎么有点歪?是不是木材没选好?

孙老木:(连忙解释)大人,这根柱子是松木的,刚砍下来的时候有点弯,我们已经尽量矫正了。不过松木容易变形,要是再换柱子,肯定赶不上工期了。

高力士:(脸色一沉)赶不上工期?陛下要是怪罪下来,你们担当得起吗?赵大锤,三天之内,必须把这根歪柱子换掉,不然别怪我不客气!(说完,甩着袖子,带着内侍骑马离去)

赵大锤:(看着高力士远去的背影,气得直跺脚)这老东西,早不来看晚不来看,偏偏这时候挑毛病!钱小眼,你赶紧去山林里再找一根直的松木,越粗越好!

钱小眼:(皱着眉头)班头,附近的山林里已经没有那么粗的松木了,最近的得去百里外的终南山,一来一回至少要五天,三天根本来不及!

李二柱:(突然说道)班头,我有个办法!咱们可以把这根歪柱子锯开,中间夹一块直的木板,再用铁钉子钉牢,外面用腻子抹平,刷上油漆,别人根本看不出来是歪的!

孙老木:(眼睛瞪得溜圆)你这小子,胆子也太大了!这是欺君之罪,要是被陛下发现了,咱们都得掉脑袋!

赵大锤:(沉默了半天,咬了咬牙)事到如今,也没有别的办法了。钱小眼,你按照二柱说的做,找块最好的木板,钉得结实点;孙老木,你负责调腻子,一定要抹得平整;二柱,你去盯着工匠们,别出什么差错!

(三人虽然心里发慌,但也只能按照李二柱的办法做。钱小眼找来一块厚实的木板,锯成合适的形状,夹在歪柱子中间,用铁钉子密密麻麻地钉牢。孙老木调了腻子,仔细地抹在柱子上,李二柱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时不时提醒工匠们小心点)

第五幕:大功告成

时间:唐天宝三年,春,辰时

地点:朝元阁前广场

人物:

- 唐玄宗(身着龙袍,五十多岁,面色红润,眼神威严)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高力士

- 文武百官

(朝元阁前广场上,旌旗招展,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唐玄宗站在阁前,仰望着这座宏伟的楼阁。朝元阁三层重檐,飞檐翘角,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阁前的台阶上铺着红地毯,显得格外庄重)

唐玄宗:(满意地点了点头,对高力士说)这朝元阁建得不错,宫束班果然有两下子。走,咱们进去看看。

(众人跟着唐玄宗走进阁内,阁内供奉着玄元皇帝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周围摆放着各种祭祀用品。唐玄宗走到雕像前,焚香祭拜,然后转身查看阁内的装饰)

高力士:(凑到唐玄宗身边,小声说道)陛下,上次那根歪柱子已经换了,您看这柱子多直。

唐玄宗:(看了看柱子,又摸了摸柱子的表面,点了点头)不错,做工挺精细。赵大锤,你们宫束班辛苦了,说说看,建这朝元阁,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赵大锤:(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回陛下,建阁的时候,运料、夯土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多亏了兄弟们出谋划策,还有二柱这小子,想出了不少好点子,才按时完工。

唐玄宗:(看向李二柱,笑了笑)哦?这小徒弟还挺机灵。你叫李二柱是吧?说说看,你都想出了什么好点子?

李二柱:(紧张地跪在地上,结结巴巴地说)回……回陛下,我就是……就是想到用粟米代替糯米夯土,还有……还有用木轱辘运青石……

唐玄宗:(哈哈大笑)好小子,脑子挺灵活!虽然都是些“憨办法”,但管用就行。高力士,传朕旨意,赏宫束班黄金百两,赵大锤升为将作监丞,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各赏绸缎十匹,家眷全部脱奴籍!

赵大锤:(激动得热泪盈眶,带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连连磕头)谢陛下恩典!谢陛下恩典!

(唐玄宗又在阁内转了一圈,对朝元阁的建造十分满意,随后带着文武百官离去。广场上,赵大锤、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站在一起,看着朝元阁,脸上满是自豪)

钱小眼:(拍了拍李二柱的肩膀)没想到你这小子的歪点子,还真帮了咱们大忙。以后可得多琢磨些好点子,咱们宫束班还得建更多的好房子!

孙老木:(笑着说)是啊,这朝元阁可是咱们一辈子的心血。以后谁再说咱们宫束班是“憨货”,咱们就带他来看看这朝元阁!

赵大锤:(看着朝元阁,大声说道)走,咱们去喝一杯!庆祝咱们大功告成!

第六幕:阁内风波

时间:唐天宝三年,春,未时

地点:朝元阁二层回廊及一层供奉殿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陈画师(宫廷画师,四十岁,身着青衫,手持画笔,性格挑剔)

- 周道士(负责阁内道教法器摆放,五十多岁,道袍整洁,神情严肃)

(朝元阁外的喧嚣刚散,阁内却再起波澜。陈画师正对着二层回廊的梁柱皱眉,周道士则在一层供奉殿里来回踱步,手里拿着一串念珠)

陈画师:(用画笔杆敲了敲梁柱上的彩绘)钱小眼,你看看这颜料!丹砂掺得太少,颜色发灰,玄元皇帝画像旁的祥云都没了仙气。还有这线条,歪歪扭扭,哪有皇家建筑的规整?

钱小眼:(凑过去摸了摸彩绘,脸上堆着笑)陈画师,这丹砂是宫里按数发的,实在不够用。再说工匠们都是干粗活的,彩绘不是咱们的强项,您多担待。

周道士:(从一层快步上来,手里举着一个铜制香炉)赵班头,这香炉摆放的位置不对!按照道教规制,得放在玄元皇帝雕像正前方三尺处,可现在偏了半尺,灵气都聚不起来了!

赵大锤:(刚喝了口酒,被这话呛得咳嗽)周道长,这香炉三百多斤重,刚搬上去没多久,再挪太费劲了。再说差半尺也不影响祭祀吧?

孙老木:(拄着拐棍走过来,指了指香炉底部)道长,这香炉底下的青石是固定死的,要是挪动,得把青石撬开,再重新夯土。现在阁刚建好,动地基怕是不妥。

李二柱:(突然凑到周道士身边,小声说)道长,我有个法子!咱们在香炉底下垫几块薄石板,慢慢把它挪到正位,石板颜色和地面差不多,别人看不出来。

周道士:(眼睛一瞪)胡闹!法器摆放岂能如此随意?这是对玄元皇帝的不敬!

陈画师:(突然放下画笔,叹了口气)行了行了,别吵了。钱小眼,你去取些朱砂来,我教工匠们补色;赵班头,你们赶紧把香炉挪正,不然陛下下次来祭祀,发现差错,咱们都得受罚。

赵大锤:(咬了咬牙)行!钱小眼,你跟陈画师补彩绘;孙老木,你带些人撬青石;二柱,你去搬薄石板!今天必须把这些活干完!

(众人立刻忙活起来。钱小眼跟着陈画师调朱砂,工匠们拿着刷子小心翼翼地补色;孙老木指挥着工匠们用撬棍慢慢撬开香炉下的青石;李二柱抱着薄石板跑前跑后,时不时给工匠们递水)

第七幕:意外频发

时间:唐天宝三年,夏,午时

地点:朝元阁屋顶及阁后山坡

人物:

- 赵大锤

- 钱小眼

- 孙老木

- 李二柱

- 王铁匠

- 张石匠

- 几名工匠

(夏日的太阳毒辣,朝元阁屋顶上,几名工匠正在检修琉璃瓦。突然,一阵狂风刮过,屋顶东侧的几片琉璃瓦被吹落,砸在阁后的山坡上摔得粉碎)

工匠:(趴在屋顶边缘,大声喊道)赵班头,瓦掉了!还摔碎了好几片!

赵大锤:(连忙跑到阁后,看着地上的碎瓦,眉头紧锁)这可怎么办?宫里送来的琉璃瓦就剩十片了,要是再掉几片,根本不够补的。

钱小眼:(从屋顶爬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这屋顶的瓦铺得太松了,得用糯米汁把瓦缝粘住。可现在糯米还是不够,总不能再用粟米吧?

孙老木:(蹲在碎瓦旁,捡起一片看了看)这琉璃瓦质地坚硬,要是能把碎瓦拼起来,用石灰浆粘住,说不定能凑合用。只是颜色可能会有点不一样。

王铁匠:(扛着一把大锤走过来)我看不行,碎瓦粘起来不结实,下次刮风还得掉。不如我用铁条做几个钩子,把瓦固定在屋顶的木梁上,这样就不容易掉了。

李二柱:(眼睛一亮)王铁匠,你这法子好!不过铁钩子得做得小一点,别露在外面影响美观。还有,咱们可以在瓦缝里塞些干草,再抹上石灰浆,这样既能挡雨,又能固定瓦片。

赵大锤:(点了点头)就按你们说的办!王铁匠,你赶紧打铁钩子;张石匠,你去和石灰浆;钱小眼,你带工匠们把碎瓦尽量拼起来,能补多少补多少;二柱,你去割些干草来!

(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王铁匠在工棚里叮叮当当地打铁钩子,张石匠和着石灰浆,钱小眼带着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拼碎瓦,李二柱扛着一把镰刀去山坡上割干草。没过多久,铁钩子打好了,工匠们爬上屋顶,用铁钩子把瓦固定好,再在瓦缝里塞干草、抹石灰浆)

张石匠:(站在地面上,抬头看着屋顶)这样应该没问题了,下次刮风肯定掉不了。

赵大锤:(松了口气)但愿如此。咱们得赶紧把剩下的活干完,可别再出什么岔子了。

第八幕:岁月留痕

时间:唐天宝十年,秋,巳时

地点:朝元阁前广场及阁内

人物:

- 赵大锤(已近四十岁,头发有些花白,嗓门依旧洪亮)

- 钱小眼(三十多岁,手上多了几道伤疤,眼神更沉稳了)

- 孙老木(六十多岁,背更驼了,手里拄着一根新的拐棍)

- 李二柱(二十多岁,长成了壮实的小伙子,成为了宫束班的骨干)

- 一名年轻工匠(宫束班新学徒,十五六岁,眼神好奇)

(十年过去,朝元阁依旧矗立在骊山西绣岭上。赵大锤带着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回到朝元阁检修,年轻工匠跟在一旁,不停地问东问西)

年轻工匠:(指着朝元阁的屋顶,好奇地问)赵班头,这阁都建了十年了,屋顶的瓦怎么还这么新?我听别人说,一般的房子屋顶瓦几年就得换一次。

赵大锤:(笑着说)这都是你钱师傅和王铁匠的功劳。当年用铁钩子固定瓦片,还在瓦缝里塞了干草、抹了石灰浆,风吹雨打都不怕。

钱小眼:(拍了拍年轻工匠的肩膀)小子,建房子不仅要靠力气,还得动脑子。当年建这阁,咱们可是用了不少“憨办法”,可就是这些办法,让这阁站了十年。

孙老木:(走进阁内,摸了摸当年那根被修补过的柱子,感慨地说)这柱子当年可是让咱们捏了把汗,现在看来,用木板夹着、刷上油漆,还挺结实。

李二柱:(指着柱子上的彩绘,对年轻工匠说)你看这彩绘,当年陈画师教咱们补的色,现在还鲜艳着呢。建房子就像过日子,得用心维护,才能长久。

(几人走到阁前广场,看着朝元阁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远处,几名游客正在欣赏阁的宏伟,时不时发出赞叹声)

赵大锤:(看着朝元阁,大声说道)想当年,咱们这班“憨货”,在山上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可现在看到这阁还好好的,值了!

钱小眼:(笑着说)是啊,以后咱们宫束班再建房子,就把建朝元阁的经验传下去,让更多的好房子立起来!

孙老木:(点了点头)岁月不饶人,可这房子能留住岁月。咱们老了,可这朝元阁还能站几十年、几百年,让后人知道咱们宫束班的手艺!

李二柱:(对年轻工匠说)小子,以后你也要好好学手艺,咱们宫束班的名声,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传下去了!

(年轻工匠重重地点了点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朝元阁。赵大锤、钱小眼、孙老木、李二柱站在一起,望着这座用汗水和智慧建成的楼阁,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阳光洒在他们身上,也洒在朝元阁的飞檐翘角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