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墨事:宫束班斗艺欧阳询
人物表
- 欧阳询:字信本,唐初着名书法家,楷书“欧体”创始人,性格严谨持重,对书法技法要求极致
- 老班:宫束班班主,五十岁上下,脑袋灵光却总爱耍小聪明,书法半吊子却擅长搞气氛
- 阿福:宫束班成员,二十出头,身材圆胖,爱咋咋呼呼,写书法总把墨汁蹭到脸上
- 阿青:宫束班成员,十八九岁,瘦高个,眼神活泛,总爱出些奇奇怪怪的“创意”,写书法喜欢掺些杂耍动作
- 小桃:宫束班成员,十六七岁,唯一的女弟子,手巧却胆小,写书法总紧张得手抖
- 书童:欧阳询随身书童,十二三岁,机灵懂事,熟悉书法器具
- 路人甲、乙、丙:长安街围观百姓
第一幕:长安街偶遇,口出狂言
【时间】唐贞观五年,春,午后
【地点】长安街“墨香斋”书法铺前,铺外摆着长案,案上放着宣纸、狼毫笔、徽墨,几名书生正围着看欧阳询为铺主题字
【场景】阳光斜照在青石板路上,“墨香斋”前围满了人,人群中传来阵阵赞叹。欧阳询身着青色长衫,手持狼毫笔,笔尖蘸墨,手腕轻转,“墨香斋”三个字便跃然纸上,字体险峻挺拔,笔画刚劲有力。书童在旁研墨,不时递上干净的布巾。
路人甲:(踮着脚往前凑)这就是欧阳先生的字啊,果然名不虚传,每一笔都跟刻出来似的!
路人乙:可不是嘛,听说先生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宫里的皇子都在临摹呢!
欧阳询:(放下笔,接过书童递来的布巾擦了擦手)不过是些寻常笔墨,诸位过誉了。
【老班带着阿福、阿青、小桃从街对面走来,阿福手里还提着个装着工具的木盒,几人吵吵嚷嚷】
阿福:(指着“墨香斋”前的人群)班主,那边咋这么多人?莫不是有好吃的?
老班:(拍了阿福脑袋一下)就知道吃!我瞅着像是有人在写字,咱们宫束班走南闯北,啥新鲜事没见过,过去瞧瞧!
阿青:(眼睛一亮)说不定是哪个江湖郎中在写药方呢?要是写得没我好,我就露一手,让大伙儿瞧瞧咱们宫束班的本事!
【几人挤到人群前,正好看到欧阳询落款】
小桃:(小声拉了拉阿青的衣角)阿青哥,这人写的字好好看,比咱们上次在县城写的“福”字好看多了……
阿福:(嗓门大,没压低声音)好看啥呀!你看这字,横平竖直的,跟搭积木似的,多死板!咱们班主写的字,那才叫有灵气,歪歪扭扭的,一看就有劲儿!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宫束班几人身上。欧阳询眉头微蹙,看向老班。
老班:(尴尬地咳嗽两声,赶紧捂住阿福的嘴)这孩子不会说话,先生莫怪!不过话说回来,先生的字是规整,但少了点“活气”,咱们宫束班虽说主业是做工艺门,但论书法,也有两把刷子!
欧阳询:(眼神微动,语气平和)哦?听班主这话,倒是对书法有独到见解?不知贵班擅长何种书体?
阿青:(往前一步,得意地晃了晃脑袋)楷书、行书、草书咱都懂!上次在洛阳,我用草书写“开门大吉”,还被掌柜的贴在门上呢,路过的人都说好!
书童:(小声对欧阳询说)先生,这几人看着不像懂书法的,别跟他们一般见识。
欧阳询:(抬手制止书童)无妨,既然他们有兴致,不如切磋一番,也好让我开开眼界。
第二幕:墨香斋斗艺,洋相百出
【时间】当日傍晚
【地点】墨香斋内堂,摆着两张长案,案上备好宣纸、笔墨、砚台,铺主和几名书生作陪,路人甲、乙、丙在旁围观
【场景】内堂光线柔和,墨香弥漫。欧阳询坐在左侧案前,神情淡然。老班带着阿福、阿青、小桃坐在右侧案前,几人正偷偷交头接耳。
铺主:(笑着打圆场)今日能见证欧阳先生与宫束班切磋书法,真是难得的雅事!咱们就以“长安春”为题,各书一幅,如何?
老班:(硬着头皮点头)行!不过咱们宫束班讲究“团体作战”,我先抛砖引玉,然后让我的弟子们也露一手!
【老班拿起笔,蘸了满满一砚台墨,深吸一口气,开始写字。刚写“长”字的第一笔,墨汁就滴在了宣纸上,晕开一大团黑。】
阿福:(小声)班主,墨太多了!
老班:(瞪了阿福一眼,假装镇定)懂啥!这叫“墨韵天成”,故意的!
【老班继续写,“安”字的宝盖头写得歪歪扭扭,最后一笔还差点把纸戳破。写完后,他把笔一放,得意地说】
老班:诸位瞧瞧,我这字,既有楷书的稳重,又有行书的飘逸,咋样?
路人甲:(憋笑)班主这字……确实挺“特别”的,就是看着有点费劲。
欧阳询:(拿起老班的字,仔细看了看)班主的字,倒是有几分随性,但笔法欠缺章法,结构也不够规整。书法讲究“中锋用笔”,班主这几处,都是侧锋,力道便弱了。
【老班脸一红,赶紧推阿福上前】
老班:阿福,该你了!让先生瞧瞧你的“绝活”!
阿福:(摩拳擦掌,拿起笔蘸墨,刚要写,手一抖,墨汁蹭到了脸上,成了个“花猫脸”)哎呀!
众人顿时笑作一团。阿福不管不顾,开始写字,写“春”字时,把“日”字写成了“口”字,还多了一横。
阿福:(写完,挠了挠头)班主,我好像把“春”字写错了……
老班:(扶额)你这憨货!算了,错就错了,就说这是咱们宫束班的“创意写法”!
欧阳询:(忍着笑)写字先求准,再求变。若是字形都错了,再怎么“创意”,也不是书法了。
【接下来是阿青,他非要耍花样,一手拿笔,一手撑着案台,单脚站立写字。写了没几笔,脚一滑,差点摔在案上,手里的笔在宣纸上划出一道长长的墨痕。】
阿青:(赶紧站稳,尴尬地说)这……这叫“险中求胜”,书法就得有这种刺激感!
小桃:(轮到她,紧张得手不停抖,笔在纸上抖个不停,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像蚯蚓爬)我……我写不好……
欧阳询:(看着几人洋相百出,却没有丝毫嘲讽之意,反而温和地说)你们虽技法生疏,但态度倒也诚恳。书法非一日之功,需静心练习,方能有所成。
第三幕:欧阳询授艺,憨货顿悟
【时间】次日清晨
【地点】欧阳询府中书房,书架上摆满了书法字帖,案上放着欧阳询临摹的《兰亭序》,阳光透过窗棂洒在纸上
【场景】老班带着阿福、阿青、小桃来到书房,几人规规矩矩地站着,不像昨日那般嬉皮笑脸。书童端来茶水,放在几人面前。
欧阳询:(拿起案上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递给老班)你们昨日说,做工艺门讲究“精工细作”,书法亦是如此。就像你们做门,要先选好木料,再打磨、雕刻,一步都不能错;书法也要先练笔画,再练结构,循序渐进。
老班:(接过字帖,仔细翻看)先生说得是,咱们做工艺门,要是木料没选好,后续再怎么雕,门也不结实。书法要是笔画没练好,字也立不起来。
欧阳询:(又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了一个“永”字)这“永字八法”,包含了楷书的基本笔画,你们若能把这个字练好,书法便算入门了。说着,他手腕转动,一笔一划地讲解起“永”字的写法,“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
【阿福凑到案前,学着欧阳询的样子写“永”字,可写出来的点像个墨团,横歪歪扭扭。】
阿福:(挠头)先生,这“高峰坠石”咋这么难写?我总觉得我的点像面团掉在纸上。
欧阳询:(走到阿福身边,握住他的手)别急,手腕要稳,笔尖轻轻落下,再慢慢收笔。说着,带着阿福写了一个点,果然比刚才规整多了。
阿青:(也忍不住上前)先生,我昨日单脚写字,是不是特别傻?
欧阳询:(笑着点头)书法讲究“心手合一”,你一心想着耍花样,心不定,字自然写不好。就像你们做工艺门,要是心思不在上面,雕出来的花纹也会歪歪扭扭。
小桃:(小声问)先生,我一写字就紧张,手总抖,咋办?
欧阳询:(温和地说)多练便好。我年轻时,为了练好一个字,常常写几十遍、上百遍。你们做工艺门,不也得反复打磨才能做出好门吗?
【几人听着欧阳询的讲解,都若有所思。老班拿起笔,按照欧阳询教的方法,写了一个“门”字,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比昨日工整了不少。】
老班:(惊喜地说)先生,我好像会写了!这字比昨日好看多了!
阿福、阿青、小桃也纷纷拿起笔,照着“永”字练习,虽然偶尔还是会出洋相——阿福又把墨蹭到了衣服上,阿青写竖画时差点把笔折断,小桃写撇画时还是有点抖,但几人都学得格外认真。
欧阳询:(看着几人,满意地点点头)书法无捷径,唯有坚持。你们做工艺门,能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技艺,相信只要用心练书法,也能写出好字。
第四幕:宫束班献艺,墨香传世
【时间】一月后,端午佳节
【地点】长安街广场,搭起了高台,台上摆着长案和笔墨,台下挤满了百姓,铺主也来了,手里拿着宫束班做的工艺门模型
【场景】端午佳节,长安街热闹非凡。高台两侧挂着“宫束班献艺”“欧阳询指导”的横幅。老班带着阿福、阿青、小桃走上高台,几人穿着整齐的衣衫,神情认真。
主持人:(高声喊道)今日端午,宫束班要为大家展示书法技艺,据说这一个月来,他们受欧阳询先生指点,书法大有长进,咱们掌声欢迎!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欧阳询坐在台下前排,面带微笑。
老班:(拿起笔,对着台下拱手)多谢诸位捧场!这一个月,多亏欧阳先生悉心指导,咱们宫束班才明白,书法和做工艺门一样,都要“用心”。今日,我们就以“端午安康”为题,各写一幅字,也算是给大家的端午祝福!
【老班率先动笔,蘸墨、落笔,一笔一划地写起“端午安康”,字体虽不如欧阳询那般精湛,但笔画工整,结构匀称,比一月前进步巨大。】
台下百姓:(赞叹)哟!宫束班这字,跟上次比简直判若两人!
阿福:(接着写字,这次他格外小心,没把墨蹭到脸上,写出来的字虽然还有点憨态,但笔画清晰,再也没有写错字。)
阿青:(没有耍花样,安安静静地写字,他的字多了几分稳重,少了往日的浮躁。)
小桃:(深吸一口气,手虽然还有点抖,但比之前稳了不少,写出来的字清秀工整,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
【几人写完后,将字展开,挂在高台上。欧阳询走上台,拿起老班的字,笑着说】
欧阳询:短短一月,你们便能有如此进步,可见用心之深。这字里,有你们做工艺门的“匠气”,也有书法的“灵气”,难得!
铺主:(走上台,举起宫束班做的工艺门模型)诸位看,这是宫束班做的工艺门,门上雕刻的花纹,和他们写的字一样,越来越精致了!以后咱们墨香斋的门,就找宫束班做,再让他们在门上题字,既有工艺之美,又有书法之韵!
台下百姓纷纷叫好,有人还拿出铜钱,想要买宫束班写的字。
阿福:(激动地拉着阿青)咱们的字也有人要了!以后咱们宫束班,不仅能做工艺门,还能写书法!
阿青:(点头)都是先生教得好,以后我再也不耍花样了,好好练字,好好做门!
老班:(对着欧阳询拱手)多谢先生,咱们宫束班这群憨货,以前总爱出洋相,如今总算明白了“专注”二字。以后不管是做工艺门,还是写书法,咱们都得踏踏实实,不辜负先生的教导!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高台上,宫束班几人的字在风中轻轻飘动,欧阳询看着几人,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百姓们围着高台,讨论着宫束班的变化,也赞叹着欧阳询的授艺之恩。】
路人丙:(对身边人说)没想到宫束班这群“显眼包”,居然能写出这么好的字,还得到了欧阳先生的认可,真是难得!
路人甲:可不是嘛!以后咱们长安街,又多了一段“憨货斗艺欧阳询,墨香伴着工艺传”的佳话咯!
【幕落】
【尾声】后来,宫束班将欧阳询教的书法融入工艺门制作,在门上题字、刻字,做出的工艺门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深受百姓喜爱。他们与欧阳询切磋书法的故事,也在长安街流传开来,成为唐朝书法史上一段趣味横生的佳话,后人还将他们当时写的“端午安康”字帖临摹下来,收录在书法典籍中,让这段“憨货与大师”的墨事,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