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372章 唐《画1》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画绘盛唐:宫束班与阎立本共着《步辇图》

剧本类型

历史轻喜剧 \/ 艺术题材

人物设定

1. 老周:宫束班“班主”,五十岁上下,手艺扎实但爱唠嗑,总以“咱们搞工艺的得接地气”为口头禅,擅长木雕纹样,画工不算顶尖却懂构图

2. 小吴:二十出头,宫束班最年轻的伙计,手脚麻利,画壁画是强项,好奇心重,总爱琢磨“能不能加点新花样”,偶尔冒失

3. 老王:四十岁,沉默寡言,精通漆艺与色彩调配,手里总攥着块调色板,说话惜字如金但一针见血,是团队的“技术担当”

4. 阎立本:唐代名臣、画家,六十岁左右,衣着素雅却难掩气度,眼神锐利,对绘画执着严谨,偶尔会因艺术细节“较真”,但不摆架子

5. 侍从:阎立本身边随从,二十多岁,机灵懂事,负责传递画具、通报消息,偶尔会帮着打圆场

场景设定

1. 宫束班临时工坊(长安城郊一处小院):院内摆着半成品的木门、木雕构件,墙角堆着颜料罐与画笔,石桌上摊着几张画稿,晾晒的麻布随风飘动

2. 阎立本画室(长安城内宅第):宽敞明亮,墙上挂着未完成的山水图,案几上整齐摆放着狼毫笔、宣纸、矿物颜料,角落立着绘好的佛像卷轴

3. 太极宫偏殿(临时取景地):陈设简洁,有木质屏风与软垫,窗外能看到宫墙与槐树,地面铺着青石板

第一幕:闲时“折腾”,误打误撞遇名家

场景

宫束班临时工坊 - 日 - 晴

【开场】

阳光透过槐树叶子洒在小院里,老周蹲在门槛上,手里拿着块木炭在木门上画纹样,画到一半停笔挠头。小吴趴在石桌上,对着一张空白宣纸发呆,手里的笔转得飞快。老王坐在小板凳上,正用石臼研磨朱砂,动作慢悠悠的。

小吴:(甩了甩胳膊)周班主,咱这都歇了三天了,再不动手,我这画壁画的手艺都要生了!上次那户人家订的雕花门早送完了,接下来咱干啥啊?

老周:(站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急啥?咱搞工艺的,得等好单子!再说了,闲暇时光也不能瞎晃,你看你那画稿,上次画的仕女脸都歪了,还不趁这时候练练?

小吴:(委屈地把画稿递过去)我这不是没参照物嘛!城里画坊的师傅们都藏着掖着,咱也见不着好画儿。要是能看看阎立本大人的画就好了,听说他画的人物,连头发丝都透着劲儿!

老王:(停下研磨,抬头看了小吴一眼)阎大人在秘书省任职,还管着将作监的活儿,哪那么容易见?

【突然,院门外传来脚步声,侍从领着阎立本走进来,阎立本穿着便服,手里拿着一卷画稿,似乎是路过偶然看到院内的工坊】

侍从:(对着院内拱手)请问,这里是宫束班的工坊吗?我家大人想讨碗水喝。

老周、小吴、老王连忙起身,老周一看阎立本的气度,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上前拱手。

老周:(有些紧张)小人宫束班老周,见过大人!快请坐,小吴,快倒水!

阎立本笑着摆手,目光落在石桌上的画稿与木门上的纹样,眼神亮了亮。

阎立本:不必多礼,我只是路过,见你们院内摆着画具,倒想看看你们的手艺。(指着木门上的纹样)这朵牡丹的线条,倒是利落,就是花瓣的层次感差了点。

小吴端着水过来,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了,挠了挠头。

小吴:大人眼光真好!小人总觉得花瓣画得死板,可就是不知道咋改……

阎立本接过水杯,抿了一口,走到石桌前,拿起小吴的笔,在空白宣纸上快速勾勒起来。只见他手腕轻转,几笔就画出一朵牡丹,花瓣层层叠叠,仿佛要从纸上开出来。

阎立本:画花要懂花性,牡丹花瓣厚重,得用浓淡墨色区分,边缘要虚一点,才显灵动。你们是做工艺门的?那画纹样更得结合木材的纹理,不能只顾着好看。

老王站起身,走到阎立本身边,指着自己研磨的朱砂:“大人,小人调的色,总觉得不够鲜亮,您看……”

阎立本低头看了看朱砂罐,又用指尖沾了点颜料,在纸上抹了抹。

阎立本:朱砂要加一点铅粉提色,但不能多,不然会发灰。你们做工艺门,颜料得经得起风吹日晒,还得在颜料里加少量桐油,这样才能持久。

老周看着阎立本的举动,心里突然有了个念头,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了。

老周:大人,小人斗胆问一句……您是不是秘书省的阎立本阎大人?

阎立本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正是老夫。没想到你们还认识我。”

小吴眼睛一下子亮了,激动地抓住老周的胳膊:“周班主!真的是阎大人!咱能跟阎大人学画画了?”

阎立本看着三人兴奋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你们倒是直率。我最近正想画一幅《步辇图》,讲的是太宗皇帝接见吐蕃使者的事,正愁找不到人帮忙打下手,你们要是愿意,倒可以跟我切磋切磋。”

老周、小吴、老王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激动,连忙拱手应下。

老周:能帮阎大人做事,是咱宫束班的福气!大人放心,咱肯定尽心尽力!

第二幕:切磋技艺,磕磕绊绊改画稿

场景

阎立本画室 - 日 - 阴

【场景转换】

阎立本的画室里,案几上摊着《步辇图》的初稿。画纸上,唐太宗坐在步辇上,身边围着宫女,吐蕃使者站在下方,可人物的神态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阎立本皱着眉,手里的笔悬在半空,迟迟没落下。

老周、小吴、老王围在案几旁,大气不敢喘。小吴盯着画中的宫女,小声嘀咕。

小吴:阎大人,您画的宫女身段真好看,可我总觉得她们的动作有点僵,像是在摆样子……

阎立本转头看了小吴一眼,没有生气,反而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我之前总想着突出太宗皇帝的威严,倒把宫女的灵动给丢了。你们平时做工艺门,画的人物纹样,都是怎么让人物活起来的?”

老周摸了摸下巴,想了想:“回大人,咱画门纹的时候,会观察真人的动作。比如画侍女端盘子,得让她的胳膊稍微弯一点,腰也得有点弧度,这样才像真的在端东西。”

老王走到画前,指着吐蕃使者的衣服:“使者的袍子,褶皱太多太乱,看不清衣料的质感。咱做漆艺的时候,画衣服褶皱会顺着布料的纹路来,厚的地方褶皱少,薄的地方褶皱细,这样更真实。”

阎立本眼前一亮,拿起笔,按照三人说的,开始修改画稿。他调整了宫女的姿势,让她们的手臂自然下垂,裙摆微微飘动;又简化了吐蕃使者衣服的褶皱,用浓淡墨色突出衣料的厚重感。

小吴看着阎立本修改,突然想到了什么,赶紧说:“阎大人!您看太宗皇帝手里的扇子,要是能画得再小一点,会不会更显他的从容?还有使者的帽子,上面的纹样要是能再清晰点,就能看出吐蕃的特色了!”

阎立本停下笔,看了看画中的扇子和帽子,笑着点头:“好主意!你这小子,脑子倒灵活。老夫只顾着整体构图,倒把这些细节给忽略了。”

说着,阎立本便按照小吴的建议修改。老王则在一旁调配颜料,他按照阎立本说的方法,在朱砂里加了少量铅粉和桐油,调出来的红色果然鲜亮了不少。老周则帮着整理画具,偶尔也会帮阎立本扶着宣纸,避免纸张滑动。

【中途,阎立本画到太宗皇帝的面部神态时,又停了下来,眉头紧锁】

阎立本:太宗皇帝的威严,既要表现出来,又不能太严肃,得有帝王的从容和气度。我画了好几次,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小吴看着画中的太宗,突然想起之前在城里看到的唐太宗雕像,赶紧说:“阎大人!我之前在朱雀大街看到过太宗皇帝的雕像,他的眉毛是微微上扬的,眼神很温和,但又透着一股坚定。您要是把皇帝的眉毛画得再扬一点,眼神再柔和些,会不会更好?”

阎立本眼睛一亮,赶紧按照小吴说的修改。他调整了太宗皇帝的眉形,又用淡墨在眼眶周围晕染了一下,让眼神看起来更加柔和。修改完后,他后退几步,仔细端详,忍不住点了点头。

阎立本:对!就是这个感觉!你们三个,虽然是做工艺门的,但对人物神态和细节的把握,倒是有自己的想法。老夫今天跟你们切磋,倒是学到不少东西。

老周笑着说:“阎大人客气了!是我们跟您学了太多。之前咱画纹样,只想着好看,没想到还能从画画里学到这么多道理。”

【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侍从进来提醒阎立本该休息了】

侍从:大人,天色不早了,您今天画了一天,该歇着了。

阎立本看了看窗外,又看了看画稿,笑着说:“不急,这画稿改得差不多了,明天咱们去太极宫偏殿,照着实景再调整一下,就能定稿了。”

老周、小吴、老王连忙应下,脸上满是期待。

第三幕:实景写生,齐心协力定终稿

场景

太极宫偏殿 - 日 - 晴

【场景转换】

太极宫偏殿里,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阎立本让人搬来了步辇,还找了几个宫女排练当时的场景。唐太宗的扮演者坐在步辇上,宫女们围在周围,有的扶着步辇,有的拿着扇子,吐蕃使者的扮演者则站在下方,手里拿着国书。

老周、小吴、老王跟着阎立本走进偏殿,看到眼前的场景,都忍不住惊叹。

小吴:(小声对老周说)周班主,这场景也太像了吧!比咱想象的还热闹!

老周点点头,目光落在步辇的纹样上:“你看这步辇上的龙纹,跟咱之前画的门纹不一样,更精致,更有气势。咱得好好学学。”

阎立本走到殿中央,仔细观察着场景中的每一个细节,时不时用笔在纸上记录。他走到步辇旁,摸了摸步辇的扶手,又看了看宫女的服饰。

阎立本:小吴,你过来看看,宫女的裙摆飘动的方向,跟咱们昨天画的不一样。实景里风是从左边吹过来的,裙摆应该往右边飘,你赶紧改一下。

小吴赶紧跑过去,仔细观察了一下宫女的裙摆,然后拿起笔,在画稿上修改起来。老王则走到吐蕃使者身边,仔细观察他的帽子和服饰,然后在调色盘里调配颜色,准备给画稿上色。

老周则帮着阎立本扶着画稿,偶尔也会提醒阎立本一些细节。比如,他看到步辇的轮子上有一些细小的纹样,赶紧指给阎立本看。

老周:阎大人,您看这步辇的轮子,上面有花纹,咱们之前的画稿上没画,要是加上去,会更真实。

阎立本看了看轮子上的花纹,点了点头:“好!你看得真仔细。这细节加上去,画就更完整了。”

【中途,吐蕃使者的扮演者站姿有些僵硬,阎立本皱了皱眉】

阎立本:使者是来求亲的,虽然要恭敬,但也不能太拘谨。你得挺直腰板,眼神里要透着真诚,这样才符合当时的情景。

使者扮演者赶紧调整了站姿,眼神也变得更加坚定。小吴趁机快速勾勒出使者的神态,画得比之前生动了不少。

老王则开始给画稿上色。他先用淡墨给人物的衣服打底,然后再涂上调好的颜色。他给太宗皇帝的衣服涂上明黄色,给宫女的衣服涂上粉色和绿色,给吐蕃使者的衣服涂上深色,色彩搭配得既鲜艳又不失庄重。

【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画稿也终于完成了。阎立本拿着画稿,和老周、小吴、老王一起站在殿中央,仔细端详】

画纸上,唐太宗坐在步辇上,神态从容威严,宫女们围绕在周围,动作灵动自然,吐蕃使者站在下方,眼神真诚恭敬,步辇的纹样、人物的服饰都清晰可见,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小吴:(激动地说)阎大人!这画也太好看了吧!比咱想象的还要精美!

老王:(难得多说了几句)颜色很正,细节也到位,比初稿好多了。

老周看着画稿,又看了看阎立本,心里满是感激:“阎大人,谢谢您!要是没有您的指导,还有这次实景写生,咱肯定画不出这么好的画。”

阎立本笑着拍了拍老周的肩膀:“你们也功不可没!要是没有你们提出的细节建议,这画也不会这么完整。这《步辇图》,是咱们一起完成的。”

【侍从走进来,看到画稿,忍不住赞叹】

侍从:大人,这画也太精美了!将来肯定会成为传世名画!

阎立本笑着点头,然后将画稿递给老周:“老周,这画稿你们先拿着,回去后再仔细看看,要是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随时来找我。”

老周接过画稿,双手有些颤抖,连忙说:“谢谢阎大人!咱一定好好保管,绝不让它受损!”

【夕阳下,老周、小吴、老王拿着画稿,跟阎立本道别后,走出了太极宫。三人看着手里的画稿,脸上满是自豪和喜悦】

小吴:周班主,咱以后是不是也能画出这么好的画了?

老周:(笑着说)只要咱好好学,好好练,肯定能!这次跟阎大人切磋,咱不仅学会了画画的技巧,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是做工艺门,还是画画,都得用心,注重细节,这样才能做出好东西。

老王点了点头,手里的调色板还攥得紧紧的,眼神里满是坚定。三人的身影在夕阳下渐渐远去,而他们和阎立本一起完成的《步辇图》,则成为了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

第四幕:后记——憨货的“传世之作”

场景

宫束班临时工坊 - 年 - 春

【一年后,宫束班的工坊里,挂着一幅《步辇图》的摹本。老周、小吴、老王正在给一扇新的工艺门画纹样,纹样正是《步辇图》中的人物和场景】

有客人走进工坊,看到门上的纹样,忍不住驻足观看。

客人:这纹样真好看!是照着阎立本大人的《步辇图》画的吧?

小吴:(自豪地说)没错!这画还是咱跟阎大人一起完成的呢!

客人惊讶地看着三人,连连赞叹。老周笑着说:“咱就是一群搞工艺的憨货,能跟阎大人一起画《步辇图》,是咱的福气。以后啊,咱还要把这画的精神融入到工艺门里,让更多人看到咱盛唐的手艺!”

阳光洒在工坊里,门上的纹样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仿佛又回到了一年前,那个和阎立本一起切磋技艺的日子。而《步辇图》的故事,也随着宫束班的工艺门,在长安城里悄悄流传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