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322章 隋朝2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宫束闲笔:隋庭画事

人物表

- 展子虔:宫束班领衔画工,年近四十,技艺精湛却不摆架子,爱琢磨新画法,偶尔会跟徒弟们“没大没小”

- 阿柴:展子虔大徒弟,二十出头,手稳但性子急,总想着快点画完却常被师傅挑出细节毛病

- 小砚:展子虔二徒弟,十八九岁,心思细,爱观察,会悄悄把师傅说的技法记在纸上,就是胆子有点小

- 老墨:宫束班资深画工,五十多岁,擅长调配颜料,话不多但句句在点子上,总拿着块磨得发亮的墨锭

- 瘦竹:宫束班画工,三十来岁,喜欢摆弄画笔,没事就削笔杆,画人物衣褶有自己的小窍门

第一幕:宫束班房·日·内

【景】隋朝大兴城宫束班的画房,靠墙摆着三张大案几,案上摊着宣纸、绢帛,砚台里的墨汁还冒着淡淡的烟。墙角立着几排颜料罐,朱砂、石青、石绿的粉末在罐口积了薄薄一层。窗棂外飘着几缕柳絮,阳光透过窗纸洒在案上,映出细碎的光斑。

【情】阿柴正握着笔在绢上画人物轮廓,笔尖顿了顿,又抬手蹭了蹭绢角的墨渍,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小砚蹲在旁边,手里攥着张糙纸,一笔一划记着什么,时不时抬头看一眼阿柴的画,又赶紧低下头。老墨坐在靠窗的小凳上,手里转着块墨锭,眼睛盯着案上的颜料碗,像是在琢磨什么。瘦竹则靠在门边,手里削着一支新笔,木屑落在地上堆成一小撮。

阿柴(把笔往砚台里一戳,声音带着点不耐烦):这破绢怎么这么较劲!画个衣褶总歪,师傅要是回来,肯定又得说我毛躁。

小砚(抬头怯生生地):师、师兄,你刚才起笔的时候,手腕是不是没稳住?上次师傅说画衣褶要“腕随心动”,不能硬拽着笔走。

阿柴(回头瞪了小砚一眼,又很快软下来):我知道!可这人物的袖子要飘起来,我总把握不好那股劲儿。你看,这线条要么太硬,要么太软,跟没骨头似的。

老墨(慢悠悠转着墨锭,开口时声音有点沙哑):急什么?你师傅去内府取绢,也得等半柱香。先把颜料调匀了,等会儿画人物面部,淡赭石得掺点藤黄,不然肤色会发灰。

瘦竹(把削好的笔在指尖转了圈,走到阿柴身边):我看看……你这人物的领口画窄了,上次画《文帝纳谏图》的时候,师傅不是说过,隋代士人的衣领要宽些,才显庄重?

阿柴(凑近绢帛看了看,拍了下大腿):可不是嘛!我怎么把这茬忘了!得亏你提醒,不然等师傅回来,又要罚我抄《画论》了。

【动】门外传来脚步声,展子虔抱着一卷新绢走进来,绢布上还带着淡淡的浆洗味。他把绢放在案上,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看到屋里的景象,忍不住笑了。

展子虔(指着阿柴案上的画):阿柴,你这人物是跟谁学的?领口窄得跟刚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士人穿这样出门,得被人笑话没规矩。

阿柴(赶紧站起来,挠了挠头):师傅,我刚想改呢!瘦竹师兄刚提醒我,我正准备把领口加宽些。

展子虔(走到案边,拿起笔蘸了点墨,在废纸上勾了个领口):你看,这样轻轻往外带一笔,领口的弧度就出来了,既宽又不显得拖沓。画人物,得先懂人物的身份,士人讲究儒雅,衣饰就得跟着衬。

小砚(赶紧把师傅画的领口描在糙纸上,小声嘀咕):懂身份,衬儒雅……

展子虔(瞥见小砚的纸,伸手摸了摸他的头):小砚这习惯好,把要点记下来,下次就不容易忘。对了,老墨,石绿调得怎么样了?上次说要画幅授经图,得用鲜亮些的石绿衬背景,才显庄重。

老墨(起身走到颜料案边,端起一碗石绿):你看,掺了点石青,颜色亮但不刺眼,涂在背景的屏风上正好。要是觉得淡,还能再添点。

展子虔(蘸了点石绿在纸上涂了涂,点点头):正好!今天天气好,光线足,咱们就把《授经图》的稿子定下来。阿柴,你负责画授经的先生,注意先生的神态,要温和又有威严;瘦竹,你画旁边听讲的弟子,弟子的动作要专注,不能太呆板;小砚,你帮老墨调颜料,顺便把绢布裱在画框上;老墨,你盯着整体的色调,别让前景和背景脱节。

众人(齐声应道):好!

【动】阿柴赶紧把案上的旧绢挪开,铺上展子虔刚带来的新绢;瘦竹找了块干净的布,把案几擦得发亮;小砚跟着老墨走到颜料案边,帮着递颜料罐;展子虔则站在中间,手里拿着支炭笔,在纸上勾着大致的构图,阳光落在他的肩上,映得他的影子格外清晰。

第二幕:画房一角·午·内

【景】日头升到了头顶,窗棂外的柳絮飘得更密了。画房里弥漫着墨香和颜料的味道,案上的绢布已经勾出了大致的轮廓:中间是位坐着的先生,手里拿着一卷经书,旁边围着三个弟子,有的低头记笔记,有的抬头提问。展子虔正站在阿柴身边,看着他画先生的面部。

【情】阿柴握着笔,手有点抖,笔尖在先生的眉毛处顿了顿,又轻轻描了描。展子虔皱着眉,伸手把住他的手腕,慢慢往下带。

展子虔(声音放轻):先生的眉毛要“如远山含黛”,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细。你看,从眉头到眉尾,要慢慢变细,这样才显温和。你刚才太急了,眉头画得太粗,看着像在生气,哪像授经的先生?

阿柴(跟着师傅的手移动笔尖,呼吸都放轻了):师傅,我总怕画浅了显不出来,就忍不住多描了两笔。

展子虔(松开手,指着绢上的人物):墨色要“淡中见浓”,不是越浓越好。你看,先生的眼睛要画得有神,瞳孔用浓墨,眼白留出来,这样一看就像在跟弟子说话。你试试,先蘸点淡墨,把眼睛的轮廓勾出来,再用浓墨点瞳孔。

【动】阿柴点点头,蘸了点淡墨,小心翼翼地勾着眼睛的轮廓。小砚端着调好的淡赭石颜料走过来,站在旁边等着,手里还拿着块干净的布,生怕颜料洒了。

小砚(小声):师傅,淡赭石调好了,要不要先给先生的面部上色?

展子虔(回头看了眼颜料碗):正好,等阿柴把眼睛画完,就上色。小砚,你记住,面部上色要薄,得一层一层涂,不能一次性涂太厚,不然会显得僵硬。

小砚(赶紧点头,把布放在案边):我记住了,一层一层涂,不能厚。

【动】瘦竹走到展子虔身边,手里拿着画好的弟子像,递了过去。

瘦竹(有点紧张):师傅,你看弟子的衣褶这样画行不行?我按照你说的,用了“高古游丝描”,线条尽量流畅些。

展子虔(接过画,仔细看了看):不错,比上次进步多了。你看这个弟子低头记笔记的动作,衣褶的走向很对,能看出身体的弧度。就是这个弟子的袖口,再往外飘一点,显得更灵动。

瘦竹(赶紧拿起笔):我这就改!刚才总怕飘得太厉害,没敢多画。

老墨(端着石绿颜料走过来,放在案上):背景的屏风可以开始涂了,石绿调得正好,涂一层就能显颜色。

展子虔(指着绢上的屏风轮廓):好,老墨,你帮着小砚涂屏风,注意别涂出轮廓外。阿柴,你把先生的面部颜色上好,瘦竹,你改完弟子的衣褶,就画弟子手里的经书,经书的字不用画太细,大概有个样子就行,重点是经书的卷边要自然。

【动】众人又忙活起来:老墨和小砚拿着刷子,一点点给屏风涂石绿,石绿的颜色在阳光下泛着莹光;阿柴蘸着淡赭石,轻轻给先生的面部上色,涂完一层,又用干净的笔蘸着清水晕开;瘦竹则专注地改着弟子的衣褶,时不时抬头看看展子虔,生怕又出了错。展子虔在几个人之间来回走,时不时提点一句,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

第三幕:画房·暮·内

【景】日头西斜,窗棂外的柳絮渐渐落了,阳光变成了暖黄色,洒在绢布上,让画上的人物多了几分柔和。《授经图》已经基本完成:先生坐在案后,手里拿着经书,眉头微蹙,像是在讲解难点;旁边的弟子有的低头记着什么,有的抬头皱着眉思考,还有一个弟子手里拿着笔,像是要提问;背景的屏风涂着鲜亮的石绿,上面还画了淡淡的云纹,衬得整个画面格外庄重。

【情】展子虔站在画前,手里拿着支小笔,时不时在人物的衣褶或面部添两笔。阿柴、瘦竹、小砚和老墨围在旁边,眼睛盯着画,脸上满是兴奋。

阿柴(搓着手,声音有点激动):师傅,这画也太好看了!先生的神态跟真的一样,好像下一秒就要开口讲课了。

瘦竹(点头附和):可不是嘛!刚才涂完屏风的石绿,我都看呆了,石绿衬着先生的衣袍,显得特别庄重,比上次画的《宴饮图》还好看。

小砚(小声):我刚才给先生的胡须添了两笔淡墨,师傅你看,是不是更显儒雅了?

展子虔(回头看了小砚一眼,笑着点头):小砚这两笔添得好!先生的胡须不能太浓,淡墨正好显出身形。老墨,你调的石绿真是绝了,涂在屏风上,不深不浅,正好衬出前景的人物。

老墨(摸了摸胡子,难得笑了):还是你构图好,人物和背景配得正好。要是背景太艳,就抢了人物的风头;要是太淡,又显不出庄重。

【动】展子虔拿起笔,在画的右下角轻轻题上“展子虔绘”四个字,又盖了自己的印章。题完字,他后退两步,看着整幅画,长长舒了口气。

展子虔(语气带着满足):忙活了一天,总算把《授经图》画完了。咱们宫束班这群人,平时总被人说“憨”,一门心思就知道画画,今天也算没白忙活。这画要是送进宫里,陛下看了,说不定还能夸咱们两句。

阿柴(挠了挠头,笑着说):要是陛下夸了,师傅你可得请我们吃胡饼!上次画完《春耕图》,你就说要请,结果忙忘了。

展子虔(拍了下阿柴的肩膀):这次肯定请!等宫里的人来取了画,咱们就去街口的胡饼铺,每人两个胡饼,再加一碗酪浆。

小砚(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那家胡饼铺的胡饼可好吃了,上次我跟娘去买,排队排了半天才买到。

瘦竹(笑着说):小砚就知道吃!不过师傅要是请,我也去,正好跟师傅请教请教下次画佛画的技法。

老墨(点头):我也去,顺便跟你们说说怎么调朱砂,下次画佛像的衣袍,能用得上。

【动】展子虔看着眼前的几个人,又看了看案上的《授经图》,阳光落在画上,先生和弟子的身影像是活了过来。他伸手拿起案上的墨锭,轻轻磨了磨,墨香在屋里散开,混着颜料的味道,格外让人安心。

展子虔(语气温和):行,都去!咱们宫束班这群“憨货”,就靠这画画过日子,闲暇时光能一起画幅好画,再吃顿好的,比什么都强。以后啊,咱们还得画更多的好画,让后人知道,咱们隋朝的画工,可不是吃素的!

【动】众人都笑了起来,笑声在画房里回荡,窗外的夕阳渐渐沉了下去,把整个画房染成了暖黄色,案上的《授经图》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