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306章 隋朝6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窑火映隋月

剧本

人物表

- 老窑头:男,58岁,宫束班掌事,面容沟壑纵横,双手布满窑灰,性格严谨固执,却藏着对工艺的极致追求。

- 阿石:男,22岁,宫束班学徒,身材敦实,爱琢磨新花样,性子跳脱,是众人眼中的“憨货领头”。

- 阿木:男,21岁,阿石的发小,手巧却嘴笨,跟着阿石一起“胡闹”,擅长捏塑纹样。

- 阿窑:男,20岁,性子腼腆,却对釉料配比极有天赋,总被阿石拉着参与“新鲜事”。

- 李监造:男,40岁,朝廷派来的监造官,身着青色官袍,看似严肃,实则看重真正的好手艺。

- 其他宫束班工匠:若干,各有分工,时而吐槽阿石等人“玩心重”,时而又被他们的热情感染。

第一幕:窑厂闲趣生奇想

场景一

时间:隋开皇十七年,春,午后

地点:长安城郊,宫束班窑厂作坊

(作坊里弥漫着陶土的湿润气息,阳光透过木窗棂,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十几名工匠围坐在陶轮旁,有的揉泥,有的修坯,老窑头蹲在角落,手里拿着一块刚晒干的陶片,反复摩挲检查。)

(阿石揉着一团白陶土,揉着揉着突然停下,把陶土往案上一放,戳了戳旁边正在修坯的阿木。)

阿石:(压低声音,眼睛亮晶晶的)阿木,你说咱天天做碗做罐,是不是太没意思了?上次李监造来,还说咱宫束班只会“守旧”,没点新东西。

阿木:(手里的修坯刀顿了顿,小声回)可……老窑头说,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瞎改。再说,咱做的器物,要送进宫里,出了错要杀头的。

阿石:(拍了下大腿,又赶紧捂住嘴,左右看了看)怕啥?咱又不是瞎改!你想啊,上次去长安市集,是不是见着西域来的胡人,背着那种双口的皮囊酒壶?要是把陶瓶也做成俩肚子连一块儿的,是不是又好看又能用?

(阿窑抱着一摞釉料碗路过,听到两人对话,脚步慢了下来,腼腆地插了句嘴。)

阿窑:双……双腹的瓶子?那釉料要怎么涂啊?要是烧的时候,两个肚子受热不一样,会不会裂啊?

阿石:(一把拉过阿窑,把他按在案边)这就问对人了!你不是最会调釉料吗?咱琢磨琢磨,肯定能成!你想啊,要是做成了,老窑头说不定还会夸咱呢!

(老窑头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手里的陶片“啪”地拍在案上,阿石、阿木、阿窑三人吓得赶紧站起来,像做错事的孩子。)

老窑头:(眉头皱成疙瘩,声音沙哑)阿石!又在琢磨些没用的!宫里要的青釉碗,你修好了几只是?再敢瞎闹,就把你打发去劈柴!

阿石:(挠了挠头,嬉皮笑脸)老窑头,我这不是瞎闹,是想给咱宫束班添个新花样嘛!你看啊,双腹瓶子,能一边装酒,一边装水,多方便!再说,咱用最好的白陶土,烧出来肯定好看!

(老窑头瞪了阿石一眼,转身要走,又停住脚步,回头瞥了眼案上的陶土,哼了一声。)

老窑头:要做也行,别耽误正经活!要是烧砸了,你小子就给我在窑边守三个月!

(阿石三人对视一眼,偷偷比了个“耶”的手势,等老窑头走远,阿石立刻拉着两人围到案边,开始捣鼓起来。)

第二幕:憨货齐心琢坯胎

场景二

时间:三日后,深夜

地点:宫束班窑厂作坊(灯火通明,只有阿石、阿木、阿窑三人的身影)

(作坊里点着几盏油灯,火苗摇曳,映得三人脸上满是专注。案上摆着几块揉好的白陶土,旁边放着一把把小刻刀、竹片。)

阿石:(双手沾满陶土,正在捏塑瓶身,额头上渗着汗)阿木,你把那两个瓶腹再捏得圆一点,别一个大一个小,看着别扭。

阿木:(手里拿着竹片,小心翼翼地修整瓶腹连接处)我……我知道,这连接处要捏实,不然烧的时候会裂开。你看这样行不行?

(阿木把修整好的坯体递过去,阿石凑过去看了看,伸手在连接处按了按,点点头。)

阿石:嗯,再把边缘修得平滑点,别硌手。阿窑,你调的白釉怎么样了?要不要先在小坯片上试试?

阿窑:(手里拿着一个小碗,里面装着乳白色的釉料)我……我调了三次,这次加了点石英,应该能更透亮。我已经在小坯片上涂了,明天就能晒干,试试烧出来的效果。

(阿石放下手里的坯体,走到阿窑身边,拿起小坯片看了看,釉料均匀地敷在上面,透着淡淡的光泽。)

阿石:好!等咱把瓶身做好,就用这釉料!对了,瓶身上得加点花纹,不然太素了。阿木,你不是最会捏龙吗?咱在瓶肩做两个龙柄,龙首探进瓶口,多威风!

阿木:(眼睛一亮,立刻拿起一块小陶土)龙……龙柄?我试试!上次在庙里见着的龙雕像,我记得龙鳞是一片一片叠着的,我能捏出来。

(三人忙到后半夜,油灯换了三盏,案上终于出现了一个大致的坯体形状:单颈,两个圆腹连在一起,连接处还留着两个小圆环的位置,瓶肩两侧各捏了一个龙首的雏形。)

阿石:(伸了个懒腰,揉了揉酸痛的腰)总算有个样子了!明天再修修细节,就能晒干了。对了,可别让其他师傅看见,不然又要被说咱“玩心大发”。

阿窑:(把釉料碗盖好,小声说)要是……要是烧砸了怎么办?老窑头肯定要骂我们。

阿石:(拍了拍阿窑的肩膀,语气笃定)砸不了!咱这么用心做,窑神肯定会保佑的!再说,就算砸了,大不了咱再做一个!

(三人收拾好作坊,悄悄溜回住处,月光洒在窑厂的瓦顶上,坯体静静地躺在案上,等着被赋予更精致的模样。)

场景三

时间:七日后,上午

地点:宫束班窑厂作坊

(阿石三人围着修好的坯体,阿木正在细致地雕刻龙鳞,每一片都刻得深浅一致;阿窑拿着小刷子,正在给坯体刷第一层化妆土;阿石则蹲在旁边,时不时指点两句,偶尔还会伸手帮着修修龙首的轮廓。)

(其他工匠路过,忍不住凑过来看。)

工匠甲:阿石,你们这做的啥啊?两个肚子连在一起,还弄俩龙,怪模怪样的。

阿石:(抬头笑了笑)这叫双联瓶!一边装酒,一边装水,多方便!再说,这龙柄多好看,宫里的贵人肯定喜欢!

工匠乙:(摇了摇头)你们啊,就是玩心重!这坯体这么复杂,烧的时候稍微有点差池,就全毁了。到时候老窑头发火,有你们好受的!

(阿石刚要反驳,老窑头走了过来,拿起坯体仔细看了看。三人紧张地盯着老窑头,大气都不敢喘。)

老窑头:(手指在龙柄上摸了摸,又看了看瓶腹的连接处)龙鳞刻得还行,就是龙首的眼睛再刻深一点,更有神。连接处的坯体再拍实点,不然烧的时候容易鼓起来。

(阿石三人愣了愣,没想到老窑头不仅没骂,还指点起了细节。)

阿石:(赶紧点头)哎!知道了老窑头!我们这就改!

老窑头:(放下坯体,叹了口气)你们这群憨货,要是把这份心思用在正经活上,也不至于总被李监造说。不过……这瓶子的想法倒是新鲜,好好做,别给宫束班丢脸。

(老窑头走后,阿石三人兴奋地击了个掌,干劲更足了。阿木赶紧拿起刻刀,修改龙首的眼睛;阿石则用木槌轻轻拍打瓶腹的连接处;阿窑又调了些更细腻的化妆土,准备给坯体刷第二层。)

第三幕:釉火淬炼显真章

场景四

时间:十日后,傍晚

地点:宫束班窑厂窑炉旁

(坯体已经晒干,通体呈乳白色,龙柄的轮廓清晰可见,瓶腹的线条流畅圆润。阿石、阿木、阿窑三人正围着窑炉,老窑头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把长柄铁钩,准备把坯体送进窑里。)

阿石:(手里拿着一块湿布,小心翼翼地擦着坯体表面的浮尘)老窑头,这窑温要烧到多少啊?要不要比平时烧白瓷再高一点?

老窑头:(眼睛盯着窑炉里的火,语气严肃)烧到1200度左右,先小火烧三个时辰,再中火烧五个时辰,最后用大火焖两个时辰。火候不能差一点,不然釉面就会发黑,坯体也容易裂。

阿窑:(手里拿着一个小陶罐,里面装着备用的釉料)我……我在釉料里加了点长石,应该能让釉面更亮,还能减少流釉。

老窑头:(看了阿窑一眼,点了点头)嗯,你这孩子对釉料确实有天赋。等会儿烧窑的时候,你跟我一起守着,注意看窑火的颜色,火色变了就告诉我。

(众人合力,把坯体放进窑炉,老窑头用长柄铁钩把窑门封好,又在窑炉周围堆了些柴火。阿石、阿木、阿窑三人轮流添柴,老窑头则坐在窑边,时不时打开窑眼,观察里面的火色。)

(夜色渐深,窑火映红了众人的脸。阿石打了个哈欠,却依旧盯着窑火,阿木揉了揉眼睛,帮着添了一把柴,阿窑则拿着一块陶片,时不时放在窑口,感受温度。)

阿石:(小声说)老窑头,你说这瓶子烧出来,真的会好看吗?

老窑头:(看着窑火,语气柔和了些)用心做的东西,不会差。当年我刚学手艺的时候,也跟你一样,总想着做些新花样,结果烧砸了十几个坯体,被你师祖骂了三个月。可也就是那时候,我才明白,手艺不是守旧,是在规矩里找突破。

(阿石三人听着老窑头的话,都安静下来,只有窑火“噼啪”作响,映着他们脸上的期待。)

场景五

时间:三日后,清晨

地点:宫束班窑厂窑炉旁

(天刚蒙蒙亮,窑炉的火已经灭了,老窑头带着阿石三人,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夹杂着陶瓷的清香。)

(老窑头用长柄铁钩,慢慢把双联瓶从窑里勾了出来。众人围了上去,眼睛都看直了:瓶身通体泛着淡淡的米白色,釉面莹润光亮,像裹了一层薄雪;两个龙柄蜿蜒在瓶肩,龙首探进瓶口,龙鳞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要腾飞;瓶腹的连接处平滑自然,没有一丝裂痕,垂釉的痕迹像流水一样自然,在瓶底形成淡淡的釉痕。)

阿木:(声音都在发抖)这……这也太好看了!比我想象中还好看!

阿窑:(伸手轻轻摸了摸釉面,脸上满是惊喜)釉面好亮,还很光滑,没有一点瑕疵!

阿石:(兴奋地跳了起来,差点撞到窑炉)我就说嘛!咱肯定能做成!老窑头,你看,这瓶子是不是咱宫束班做过最好看的器物?

(老窑头没有说话,只是伸手抚摸着瓶身,眼里满是欣慰,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了扬。)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李监造带着几名随从,身着官袍,走进了窑厂。)

李监造:(看到众人围着一个瓶子,走了过来,疑惑地问)老窑头,你们这是在看什么?宫里要的青釉盘,都做好了吗?

(阿石三人瞬间紧张起来,赶紧站到一边,老窑头则拿起双联瓶,递到李监造面前。)

老窑头:李监造,这是弟子们做的一个新样式的瓶子,还请您过目。

(李监造接过瓶子,仔细看了起来,眼睛越睁越大,脸上的严肃渐渐被惊讶取代。)

李监造:(语气激动)这瓶子叫什么名字?单颈双腹,龙柄探口,釉面莹润,胎质细腻,真是精美绝伦!我在宫里见过不少瓷器,却从没见过这么别致的样式!

阿石:(小声回答)回……回李监造,我们还没给它起名字,就想着做个新鲜样式。

李监造:(笑了起来,拍了拍阿石的肩膀)好!好一群有心思的匠人!这瓶子既能装酒,又能装水,还能作为摆件,堪称佳品!我看,就叫“白釉龙柄双联传瓶”吧!我要把它献给陛下,让陛下也看看,咱宫束班的匠人,不仅会守旧,更会创新!

(众人听了,都兴奋地欢呼起来。阿石、阿木、阿窑三人互相看了看,脸上满是自豪——谁能想到,当初一群“憨货”的玩心之作,竟然成了能献给陛下的珍品。)

第四幕:窑火传承留美名

场景六

时间:一月后,午后

地点:宫束班窑厂,院子里

(院子里摆着一张木桌,桌上放着那只白釉龙柄双联传瓶,旁边还放着几块新揉好的白陶土。阿石、阿木、阿窑三人正在给其他学徒讲解制作双联瓶的技巧,老窑头站在一旁,偶尔补充几句。)

阿石:(拿着一块陶土,给学徒们演示)做双联瓶,最重要的就是瓶腹的连接处,一定要捏实,不然烧的时候容易裂。还有龙柄,龙首的比例要合适,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不然会显得不协调。

阿窑:(拿着一小碗釉料,给学徒们看)调釉料的时候,要注意石英和长石的比例,加太多石英会让釉面变脆,加太多长石又会让釉面发黑,一定要刚刚好。

李监造:(再次来到窑厂,手里拿着一卷圣旨,笑着走进院子)老窑头,阿石,陛下看了双联瓶,龙颜大悦,说这是隋代制瓷的佳品,特下旨,让宫束班多做几件,送进东宫和各王府!

(众人听了,都跪了下来,接过大喜。老窑头站起身,看着阿石三人,又看了看桌上的双联瓶,眼里满是感慨。)

老窑头:(声音洪亮)各位弟子,这双联瓶能得到陛下的认可,不是因为运气,是因为你们敢想、敢做,更因为你们对工艺的用心。咱宫束班的手艺,要的就是这份“玩心”——不是瞎闹,是对手艺的热爱,对创新的追求。往后,你们要继续琢磨新样式,把咱宫束班的手艺,传下去!

(阿石三人重重地点了点头,看着桌上的双联瓶,窑火再次在窑炉里燃起,映着隋代的天空,也映着一群匠人对工艺的赤诚之心。这只白釉龙柄双联瓶,不仅成了宫束班的骄傲,更成了隋代制瓷工艺的传世之作,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永不褪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