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297章 三国4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木筑汉魂——八里桥纪事

人物表

- 宫束班:46岁,工艺门匠人班首,手掌布满老茧,衣襟常沾木屑,性子轴得像榫卯扣合的木件,认准的事十头牛拉不回,被同行笑称“憨班头”,却能在杂乱木料里看出桥的骨架。

- 石头:23岁,宫束班的大徒弟,力能扛鼎,抡斧时能震落树梢积雪,心思却像未打磨的木料般粗直,总把“班头说的准没错”挂在嘴边。

- 巧娘:21岁,工艺门里少见的女匠人,擅长木构件雕花与榫卯细磨,指尖能将硬木刻出流云软态,看石头的眼神里藏着比木纹还细的温柔。

- 老墨:62岁,宫束班的师叔,头发白得像陈年松木,却记得三国初年的造桥古法,随身带的木尺刻着“匠人守心”四字,说话慢得像刨木时的节奏。

- 关羽:48岁,蜀汉名将,红脸长髯,身披绿袍,胯下赤兔马踏过尘土时自带威风,对工匠既敬重又带着对工期的急切。

- 周仓:35岁,关羽部将,手提青龙偃月刀的副将,性格耿直,见不得工匠受委屈,却也常因不懂造桥工艺急得跺脚。

- 魏兵甲、乙:曹操麾下巡逻兵,常在八里桥附近游荡,对造桥工匠既警惕又好奇,总想着打探桥的虚实。

- 众工匠:三十余人,有擅长伐木的壮汉、精通刨木的巧匠、专司测量的老手,都是宫束班从各地召集的民间匠人,身上带着烟火气,手里握着真本事。

第一幕:许昌急召

场景一:许昌城外八里渡 日 外

【颍水滔滔,河面上只有几艘破旧渡船,船身被浪打得歪歪斜斜,渡船上的民夫紧攥船桨,额头的汗比河水还多。岸边挤满了等待过河的百姓与蜀汉士兵,周仓手提大刀立在河边,眉头皱得能夹断木片。】

周仓:(对着渡船大喊)再快些!将军还在对岸等粮草,误了时辰,仔细你们的皮!

民夫甲:(喘着粗气回应)将军饶命!这河水太急,船实在划不动啊!前几日还有渡船被浪打翻,连人带粮都沉了底!

【一阵马蹄声传来,关羽骑着赤兔马奔至岸边,绿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他勒住马绳,目光扫过混乱的渡口,长髯下的嘴角抿成一条直线。】

关羽:(沉声道)周仓,可知何时能有稳妥的过河法子?若粮草总靠渡船运送,延误了北伐大计,我等有何颜面见主公?

周仓:(单膝跪地)末将无能!已派人寻遍许昌工匠,都说这八里渡水急滩险,造桥难度太大,没人敢接这活。

【此时,远处传来木车轱辘的“吱呀”声,宫束班带着石头、巧娘、老墨及众工匠,推着装满刨子、凿子、木尺的车赶来,车辕上还插着一面写着“工艺门宫束班”的木牌。】

石头:(看到岸边的士兵,撸起袖子就要上前)班头,这些当兵的堵着渡口,咱们还怎么去对岸找木料?

宫束班:(拉住石头,目光落在关羽身上,拱手行礼)草民宫束班,带着徒弟们来此造桥,不知将军可是在此主事?

关羽:(眼中闪过一丝亮色,翻身下马)你便是工艺门的匠人?可真能在这八里渡造出桥来?

老墨:(拄着木尺上前,声音慢悠悠)将军,老夫年轻时曾随师父在颍水支流造过木桥,这八里渡虽险,却也不是没办法。用“四柱三孔”之法,桥基埋入河床三尺,再以硬木为梁,榫卯相扣,定能扛住河水冲击。

魏兵甲:(从远处走来,冷笑一声)就凭你们这群乡野工匠?前几日来的匠人,连桥基都没挖好就跑了,别到时候桥塌了,砸了自己的脚!

石头:(怒目圆睁,就要上前理论)你胡说!我们班头造过的桥……

宫束班:(抬手拦住石头,看向关羽)将军,草民不敢夸口,只需给我们一月时间,再派士兵协助伐木、运料,若造不出能过兵马粮草的桥,草民愿听凭处置。

关羽:(盯着宫束班的眼睛,见他神色坚定,点头道)好!本将军信你!明日便让周仓带两百士兵听你调遣,所需木料、工具,只管开口!

巧娘:(小声对宫束班说)班头,一月时间太紧了,而且这是蜀军的活,万一魏军来捣乱……

宫束班:(看向湍急的颍水,又望向岸边焦急等待的百姓)造桥是为了让人平安过河,不管是蜀军还是百姓,只要桥能立住,就值得。咱们工艺门的人,靠的是手里的手艺,不是嘴上的顾虑。

场景二:工匠营地 夜 内

【临时搭建的木棚里,篝火跳动,照亮了地上摊开的桥图纸。宫束班用木炭在纸上画着桥的结构图,石头、巧娘、老墨围在一旁,众工匠坐在周围,手里拿着木件打磨,时不时抬头听几句。】

工匠甲:(放下刨子,叹了口气)班头,那魏兵说的也不是没道理,这八里渡的水太急,去年有个老匠人试着打桥基,刚下了几根木桩就被冲断了,咱们真能行?

宫束班:(指着图纸上的桥基部分)咱们跟他不一样。老匠人用的是单根木桩,咱们用“群桩固基”,把二十根硬木桩捆在一起,再用生铁箍住,埋入河床后,上面再铺厚木板,这样桥基就稳了。

老墨:(抚摸着木尺上的刻字)还有桥梁,得选颍水上游的百年槐木,槐木坚硬耐腐,就算泡在水里也不容易朽坏。明天我带几个工匠去上游选木,石头你跟周仓将军的人负责伐木,巧娘你领着女匠人打磨榫头,一丝缝隙都不能有。

巧娘:(点头应下,偷偷看了眼石头)石头,伐木时小心些,别又把斧子卡在树干里。

石头:(挠了挠头,嘿嘿笑)知道了,这次我肯定小心,还能让你看笑话不成?

宫束班:(敲了敲图纸,提高声音)兄弟们,咱们是工匠,手里的工具就是咱们的底气。这八里桥造好了,不仅能让蜀军运粮草,还能让百姓平安过河,往后许昌人提起这桥,就会说这是咱们工艺门造的!大家有没有信心?

众工匠:(齐声喊道)有!

【篝火映着工匠们的脸,每个人眼中都闪着光,木棚外的颍水还在奔流,却好像也挡不住这群“憨人”造桥的决心。】

第二幕:攻坚克难

场景三:颍水上游山林 日 外

【茂密的槐树林里,石头带领着士兵与工匠们伐木。他抡起大斧,“咚”的一声砍在槐树上,树干震颤,落下几片叶子。士兵们大多没干过伐木的活,有的斧子砍偏了,有的累得坐在地上喘气。】

周仓:(看着士兵们的样子,急得跺脚)你们这群没用的东西!连棵树都砍不动,还怎么帮工匠们造桥?

石头:(停下斧子,走到周仓身边)将军别急,伐木得有窍门。你看,要顺着木纹砍,先在树干底部砍出一个斜口,再从对面往下砍,这样树干才容易倒,还不会断得参差不齐。

【石头拿起一把小斧,在树干上演示起来,动作娴熟。周仓看得认真,随后拿起一把大斧,照着石头的样子砍下去,虽然动作生涩,却真的比之前顺手多了。】

周仓:(笑着说)没想到伐木还有这么多门道,你这小子,倒是个实在人。

石头:(咧嘴笑)俺班头说了,不管干啥活,都得用心琢磨。这槐木是造桥梁的关键,要是砍坏了,桥就不结实了。

【远处,老墨正围着一棵粗壮的槐木打转,用木尺测量树干的粗细,时不时用手指敲敲树干,听里面的声音。】

老墨:(对身边的工匠说)这棵树好,树干直,没有虫眼,用来做中间的主桥梁正好。你们小心些砍,别伤了树干的主干。

场景四:八里渡施工现场 日 外

【颍水岸边,工匠们正在打桥基。十几名工匠合力将捆好的木桩往河床里砸,夯锤落下的声音“咚咚”作响,震得地面都在轻微颤动。巧娘蹲在一旁,手里拿着木锉,仔细打磨着一根榫头,榫头的纹路被磨得光滑细腻,严丝合缝地扣进另一根木件里。】

巧娘:(对身边的女匠人说)榫卯是桥的骨头,要是扣得不紧,桥身就会晃动。你们打磨的时候,一定要照着图纸来,差一分都不行。

女匠人甲:(点头道)巧娘姐,你放心,我们都仔细着呢。你看这榫头,磨得跟你画的图纸一模一样。

【关羽骑着赤兔马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岸边已经立起了几根木桩,工匠们各司其职,忙而不乱,眼中露出欣慰的神色。】

关羽:(走到宫束班身边)宫班头,进度比我预想的快,看来你们确实有真本事。

宫束班:(擦了擦额头的汗)将军,桥基已经打好了一半,再过几日就能开始铺桥梁。只是有个问题,铺桥梁需要大型的木架来吊装,咱们现有的木架不够结实,得再赶制几个。

关羽:(点头)此事交给我,我让人去许昌城里找最好的木料,明日就给你送来。

【就在这时,魏兵甲、乙骑着马来到岸边,看到施工现场的景象,脸色有些难看。】

魏兵甲:(大声喊道)你们这群蜀汉工匠,竟敢在曹魏地界造桥,眼里还有没有曹公的律法?

周仓:(手提大刀上前,怒喝)放肆!这桥是为了方便百姓过河,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再敢捣乱,休怪我不客气!

宫束班:(拦住周仓,对魏兵甲说)这位军爷,造桥不是为了打仗,是为了让往来的人平安。不管是魏人还是蜀人,过了桥都是百姓,何必分得这么清楚?

魏兵乙:(愣了愣,一时语塞)可……可这是曹公的地界……

关羽:(上前一步,目光如炬)本将军在此,谁敢阻拦造桥?若你们敢动工匠一根手指,本将军定不饶你们!

【魏兵甲、乙看着关羽的气势,又看了看周围手持工具的工匠和士兵,不敢再说话,调转马头灰溜溜地走了。】

周仓:(看着魏兵的背影,冷哼一声)一群胆小鬼,也就只会嘴上厉害。

宫束班:(笑着说)将军息怒,只要他们不捣乱,咱们就能安心造桥了。

场景五:施工现场 夜 外

【月光洒在颍水上,泛着银色的光。工匠们还在赶制吊装木架,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他们的身影。石头扛着一根粗壮的木梁,脚步稳健地走在跳板上,巧娘站在跳板尽头,伸手想帮他扶一把。】

巧娘:(小声说)石头,小心些,跳板滑。

石头:(笑着摇头)没事,俺力气大,这点重量不算啥。对了,等桥造好了,俺带你去许昌城里吃包子,听说城里的猪肉包子可香了。

巧娘:(脸颊微红,低下头)谁要跟你去吃包子。

【宫束班和老墨站在一旁,看着忙碌的工匠们,眼中满是欣慰。】

老墨:(感叹道)没想到咱们这群老老小小,真能把桥造到这份上。想当初,我还担心一月时间不够呢。

宫束班:(看着月光下的桥基)只要大家心齐,就没有干不成的活。咱们工艺门的人,一辈子就认“匠心”两个字,不管多苦多累,都得把活干好。

【远处传来几声犬吠,与工匠们的谈笑声、工具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八里渡夜晚最特别的声音。】

第三幕:桥成泣别

场景六:八里渡施工现场 日 外

【距离约定的一月之期还有最后一天,八里桥已经基本完工。四柱三孔的桥身横跨颍水,槐木桥梁笔直挺立,榫卯接口严丝合缝,桥面上铺着平整的木板,两侧还装好了木质栏杆,栏杆上雕刻着简单的流云纹,那是巧娘带领女匠人刻的。】

石头:(站在桥中间,用力踩了踩桥面,大声喊道)班头,这桥真结实!就算跑马都没问题!

巧娘:(走到石头身边,笑着说)你别光顾着踩,快看看栏杆上的花纹,有没有刻歪。

宫束班:(沿着桥面仔细检查,时不时用手敲敲桥梁,听里面的声音)不错,桥基稳固,桥梁结实,榫卯也扣得紧,这桥能立住几十年。

【关羽带着周仓和大批士兵赶来,看到眼前的八里桥,眼中满是震撼。他走上桥,脚步沉稳,桥面没有丝毫晃动,栏杆上的流云纹栩栩如生。】

关羽:(抚摸着栏杆,感叹道)真没想到,一月之内,你们竟能造出这样一座桥!宫班头,你们工艺门的匠人,真是好样的!

老墨:(笑着说)将军过奖了,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要不是将军派人协助,咱们也造不了这么快。

关羽:(转身对身后的士兵说)传我命令,赏宫束班一行人黄金五十两,粮食一百石!另外,以后凡工艺门匠人经过许昌,任何人不得刁难!

众工匠:(听到赏赐,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石头:(兴奋地对巧娘说)你看,咱们有赏了!以后再也不用愁吃穿了,我还能带你去吃包子!

巧娘:(笑着点头,眼中满是欢喜)嗯!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魏兵甲、乙又回来了,这次他们身后还跟着一位魏国官员。】

魏国官员:(走到关羽面前,拱手行礼)关将军,听闻将军在此造桥,特来看看。这桥造得确实不错,既方便了蜀军运粮,也方便了我魏国百姓,是件好事啊。

关羽:(点头道)大人明白就好。这桥不分魏蜀,只要是百姓,都能过。

魏国官员:(看向宫束班,拱手道)宫班头,你这群工匠真是有本事,老夫代表许昌百姓,谢过你们了。

宫束班:(拱手回应)大人客气了,造桥是工匠的本分,只要百姓能平安过河,咱们就心满意足了。

【此时,一辆辆装满粮草的马车来到桥边,车夫看着稳固的八里桥,脸上露出笑容,赶着马车缓缓走上桥。马车经过桥面时,桥面没有丝毫晃动,车夫们都松了口气。】

车夫甲:(笑着说)这桥造得真好,以后再也不用怕渡船翻了!

百姓甲:(牵着孩子走上桥,对孩子说)你看,这桥多结实,以后咱们去对岸外婆家,再也不用等渡船了。

【宫束班看着往来的马车和百姓,眼中满是欣慰。老墨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相视而笑。】

场景七:八里桥 日 外

【几日后,宫束班一行人收拾好工具,准备离开许昌。关羽带着周仓来到桥边,为他们送行。】

关羽:(递给宫束班一块木质令牌,令牌上刻着“工艺门”三个字)宫班头,这是本将军为你们做的令牌,以后不管你们到了哪里,只要亮出这令牌,蜀汉地界的人都会善待你们。

宫束班:(双手接过令牌,郑重地说)多谢将军。这八里桥就交给将军了,若日后桥有损坏,派人捎个信,我们工艺门的人随叫随到。

周仓:(走上前,拍了拍石头的肩膀)石头,以后要是想打仗,就来投奔我,保证让你有仗打!

石头:(咧嘴笑)俺还是喜欢造桥,等俺造了更多的桥,再来看将军!

巧娘:(拿出一个木雕的小兔子,递给关羽身边的随从)这是我雕的,给将军的小公子玩吧。

【关羽看着眼前的工匠们,心中满是不舍,长髯微微颤动。他翻身上马,又勒住缰绳,回头看向宫束班一行人,声音带着几分郑重。】

关羽:宫班头,诸位匠人,此去路途遥远,务必保重。他日若蜀汉北伐成功,天下太平,本将军必派人寻你们,再请你们为天下百姓多造几座平安桥!

宫束班:(拱手躬身)将军此言,草民记在心里。愿将军早日平定乱世,让百姓能安稳度日,那时便是我们工匠最高兴的日子。

【马蹄声渐起,关羽带着周仓及士兵缓缓离去,赤兔马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许昌城外的官道上。宫束班握着那块刻有“工艺门”的木牌,指尖摩挲着木纹,眼中泛起微光。】

石头:(看着远去的蜀军,挠了挠头)班头,咱们接下来去哪?是去荆州找木料,还是去汉中看看那边的桥?

老墨:(拄着木尺,笑着说)去哪都行,只要咱们这群人在一起,有刨子、凿子在手里,到哪都能造桥。

巧娘:(从包袱里拿出一张叠好的图纸,递给宫束班)班头,这是我画的“曲木廊桥”图纸,以后咱们要是遇到窄一些的河,就能造这种桥,既好看又能遮风挡雨。

宫束班:(接过图纸,展开一看,眼中满是惊喜)巧娘,你这手艺真是越来越精了!等咱们找到合适的地方,就照着这图纸造一座,让大伙也尝尝住廊桥的滋味。

【众工匠收拾好工具箱,推着木车,沿着八里桥缓缓走去。桥面上的木板被阳光晒得暖烘烘的,栏杆上的流云纹在光线下格外清晰。几个百姓正在桥边摆摊,看到他们路过,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百姓乙:宫班头,你们这是要走啊?以后还会回来看看吗?

宫束班:(笑着点头)会的!等过些日子,我们再回来看看这桥,要是有需要修缮的地方,咱们再动手。

百姓丙:(递过来一篮馒头)这是自家蒸的馒头,你们带着路上吃,感谢你们造了这么好的桥,让咱们过河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

【宫束班推辞不过,接过馒头,分给众工匠。石头拿起一个馒头咬了一大口,含糊不清地说:“好吃!比城里的包子还香!”巧娘看着他的样子,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的温柔像颍水的波纹,轻轻散开。】

【走到桥的另一头,宫束班停下脚步,回头望向八里桥。阳光洒在桥身上,四柱三孔的桥体稳稳地横跨在颍水上,往来的百姓、马车在桥上穿梭,热闹又安稳。老墨走到他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

老墨:别看了,咱们造的桥,立在这里,就是最好的念想。以后不管走到哪,想起这八里桥,就知道咱们没白做匠人。

宫束班:(点头,眼中满是骄傲)是啊,这桥是咱们的手艺,也是咱们的根。走,兄弟们,咱们去下一个地方,再造一座让百姓记挂的桥!

【众工匠齐声应和,推着木车,沿着官道渐渐远去。八里桥静静地立在颍水上,栏杆上的流云纹迎着风,仿佛在诉说着一群“憨货”工匠的故事。多年后,有人路过许昌,还会指着八里桥说:“看,那是工艺门的匠人造的桥,结实得很,过了几十年都没晃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