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293章 三国38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匠魂九曲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六十,左手食指缺半截,沉默寡言,对木料纹路有近乎偏执的敏感度

- 小满:老木徒弟,十七岁,手脚麻利却爱偷懒,总揣着半块麦饼,腰间挂着自制的木工尺

- 老铁:铁匠,四十岁,满脸虬髯,打铁时爱哼楚地小调,打造的榫卯构件比铜钱还规整

- 阿绣:女篾匠,二十岁,指尖总缠着青竹篾留下的细痕,能把竹丝编出云纹花样

- 孙权:东吴吴侯,二十五岁,常着素色锦袍,腰间佩短刀,眼神锐利却藏着对民生的关注

- 张昭:东吴谋士,五十岁,手持羽扇,说话慢条斯理,凡事讲究“合乎礼法”

- 士兵甲、乙:负责监工的东吴士兵,常因看不懂工匠技艺而互相使眼色

- 村民若干:送水、递工具的鄂州百姓,多是妇孺老弱

第一幕:征召

【时间】建安十三年,秋,辰时

【地点】鄂州西山脚下,“宫束班”木工坊

【场景】坊内堆着半干的樟木、松木,墙角立着未完工的犁耙。老木正蹲在地上,用墨斗在木料上弹线,墨线像一道黑亮的闪电。小满蹲在旁边,嘴里嚼着麦饼,手里的刨子半天没动一下。

(老铁扛着一捆铁凿子走进来,铁具碰撞声打破安静)

老铁:(把铁凿往木案上一放)老——吴侯要在西山建亭,叫什么“九曲亭”,专找民间匠人,说是要“依山形,合水势”,咱们“宫束班”被点了名。

小满:(猛地直起腰,麦饼渣掉在衣襟上)建亭?官府的活计可不好干,去年给郡府修粮仓,监工的士兵天天催,最后还扣了两成工钱。

老木:(没抬头,手指抚过木料上的年轮)告示上怎么说?

老铁:(挠挠头)写着“供军民休憩,观江望山”,还说用料由官府出,但样式得咱们匠人定。张昭大人还会亲自来查验。

(阿绣提着竹篮走进来,篮子里装着刚编好的竹筐)

阿绣:我在河边洗竹篾时,听村民说这事了。听说那西山九曲岭,山势绕了九个弯,要在上面建亭,得顺着山势走,不然风一吹就塌。

老木:(终于站起身,墨斗线在他指间绕了两圈)收拾家伙,明早进山。

小满:(小声嘟囔)师傅,咱们就是一群“憨货”,官府的亭台楼阁,哪轮得到咱们民间匠人做主?万一建不好,可是要杀头的。

老木:(瞪了小满一眼,左手缺指的地方微微泛红)匠人手里的刨子、凿子,比刀枪还硬气。建亭是给人用的,不是给神仙看的,民间匠人懂的,官府里的先生未必懂。

第二幕:勘探

【时间】次日,巳时

【地点】西山九曲岭

【场景】岭上长满松树,风一吹,松针簌簌落。远处能看见长江,江水泛着金波。老木、小满、老铁、阿绣背着工具,站在一块突出的岩石上。两个士兵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图纸。

士兵甲:(展开图纸,纸页被风吹得哗啦响)吴侯说了,这亭要建在最高处,能看见江对面的曹军大营,还要能容下五十个人。

老木:(没看图纸,走到岩石边缘,蹲下来摸地上的土)这土是砂质土,雨季会往下滑。若建在最高处,根基扎不深,来年春雨一淋,亭柱会歪。

士兵乙:(皱眉)你这老匠人,怎么敢质疑吴侯的意思?张昭大人说了,亭要“高耸挺拔,显东吴气象”。

阿绣:(走到旁边的竹林,折下一根竹子)大人您看,这竹子长在坡上,都是顺着山势斜着长,没一根是直挺挺往上冒的。要是硬把亭建得笔直,风从江面吹过来,顺着山势绕弯,会把亭顶掀了。

老铁:(从背包里掏出一把小铁铲,挖了个坑)你们看,这土下面三尺就是岩石,若要建高台,得把岩石凿开,打木桩进去。但这样一来,工期要多半个月,用料也得加三倍。

小满:(凑过去看坑)师傅,要不咱们就按官府的意思来?反正出了事,有当官的顶着。

老木:(抬手给了小满后脑勺一下)匠人干活,要对自己的手艺负责。亭塌了,砸的是百姓,丢的是东吴的脸面。(转向士兵)劳烦两位回禀吴侯,就说“宫束班”请求三日时间,画好图样再定。

士兵甲:(犹豫)这……我们做不了主,得等张昭大人来。

(远处传来马蹄声,孙权、张昭带着几个随从过来。孙权穿着素袍,没戴冠,看起来像个普通书生)

孙权:(老远就听见声音,笑着走近)方才在山下,就听见你们争论,想必是为建亭的事?

老木:(连忙起身,拱手行礼)草民老木,见过吴侯。

张昭:(扇着羽扇,目光扫过众人)老匠人,吴侯要建九曲亭,是为了让军民有个歇脚的地方,也是为了彰显我东吴国力。你方才说不能建在最高处,可有依据?

老木:(从怀里掏出一块木牌,上面刻着西山的简易地形)草民昨晚画的地形图。您看,这九曲岭有九个弯,每个弯的风速不一样。若把亭建在第三个弯的平缓处,既能看见江面,又能避开强风。而且这里的土下面是青石岩,只要把亭基嵌进岩石里,百年都不会塌。

孙权:(接过木牌,指尖划过上面的刻痕)这图上的弯度,比官府画的还准。你怎么知道每个弯的风速?

老木:(指了指旁边的松树)草民观察了三天,第一个弯的松树,枝桠都往西边歪;第三个弯的松树,枝桠是平的。风大的地方,树长得歪;风小的地方,树长得直。

阿绣:(补充)若在第三个弯建亭,还能用旁边的竹子编亭顶,竹顶轻,又能挡雨,比用瓦片省料,还能顺着风势泄力。

孙权:(点头,把木牌递给张昭)张先生,你看呢?

张昭:(看着木牌,沉吟片刻)老匠人说得有道理。只是亭的样式,若太简陋,恐失了体面。

老铁:(从背包里掏出一个木模型,是个小小的亭阁)草民昨晚和老木一起做的。您看,亭柱用松木,做九个角,对应九曲岭的九个弯;亭顶用竹篾编云纹,下雨时雨水顺着云纹往下流,不会积在顶上;亭栏用樟木,樟木防虫,百姓靠在上面歇脚,也不会有虫子咬。

孙权:(拿起木模型,仔细看)这模型虽小,却处处透着心思。好,就按你们的意思来!用料由官府供应,工期不限,但必须保证结实、好用。

老木:(深深作揖)草民定不辱命!

第三幕:建造

【时间】一个月后,午间

【地点】九曲亭建造现场

【场景】亭基已打好,四根松木柱立在青石岩里,柱身上刻着浅浅的云纹。老铁正蹲在地上,用凿子凿榫卯,木屑像雪花一样落在他的衣襟上。阿绣带着几个村民,坐在旁边编竹顶,竹丝在她指间翻飞,很快就编出一片云纹。小满扛着一根樟木过来,满头大汗。

小满:(把樟木放在地上,抹了把汗)师傅,这樟木太沉了,我扛不动了。能不能叫士兵来帮忙?

老木:(正在给亭柱刷桐油,闻言回头)士兵有士兵的事,咱们匠人干活,得靠自己的力气。你要是累了,就去旁边歇会儿,吃口麦饼。

(小满摸着腰间的麦饼,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转身去帮阿绣递竹丝)

阿绣:(接过竹丝,笑着说)小满,你看这竹顶,编完之后要刷一层桐油,这样能防水。等亭建好,你可以在亭栏上刻上你的名字,让后人知道是你扛的樟木。

小满:(脸红)我才不要刻名字,这亭是咱们“宫束班”一起建的,要刻也刻“宫束班”。

老铁:(停下凿子,哼起楚地小调)“山高水长,亭台立岗,匠人之手,筑我家乡……”(笑着说)我爹以前跟我说,咱们匠人就是“憨货”,别人嫌累的活,咱们干;别人嫌麻烦的活,咱们还干。可就是这股“憨劲”,才能把活干好。

老木:(刷完桐油,走到亭基边,用脚踩了踩)老铁说得对。咱们“宫束班”,祖祖辈辈都是匠人,靠的就是不偷懒、不糊弄。这亭柱,我要让它能经得住五十年的风雨;这亭栏,我要让它能经得住百姓的倚靠。

(远处传来脚步声,孙权带着几个随从过来。此时亭顶已基本完工,竹编的云纹在阳光下泛着浅黄的光)

孙权:(走进工地,看着亭的雏形,眼睛亮了)这亭比我想象的还要好看!你们看这亭角,九个角都微微上翘,像要飞起来一样,却又不显得张扬。

张昭:(摸着亭栏,惊讶地说)这樟木打磨得真光滑,连一点毛刺都没有。老匠人,你们花了不少心思啊。

老木:(拱手)草民只是做了匠人该做的事。这亭栏,小满磨了三天,每天磨到掌灯;这亭顶的云纹,阿绣改了五次,直到每个云纹都一样大;老铁做的榫卯,每一个都严丝合缝,连一根针都插不进去。

孙权:(看向小满、阿绣、老铁,笑着说)你们都是东吴的好匠人!等亭建好,我要亲自题字,把“宫束班”的名字刻在亭柱上,让后人都知道,这九曲亭是你们这群民间匠人建的。

小满:(激动得脸通红,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真……真的吗?我们“宫束班”的名字,能刻在亭柱上?

孙权:(拍拍小满的肩膀)当然。没有你们的手艺,就没有这九曲亭。匠人有功,当受此誉。

第四幕:落成

【时间】两个月后,重阳,巳时

【地点】九曲亭前

【场景】九曲亭已全部完工。亭高两丈,九个亭角翘向天空,像九只展翅的鸟。亭顶是竹编的云纹,刷了桐油,泛着温润的光;亭柱是松木,刻着“宫束班造”四个大字,旁边还有孙权题的“九曲亭”三个字;亭栏是樟木,打磨得光滑如玉,百姓可以靠在上面看江景。亭前挤满了人,有士兵、村民,还有不少文人墨客。

(老木、小满、老铁、阿绣站在亭前,看着自己亲手建的亭,脸上都带着笑。小满手里拿着一个新做的木工尺,比以前的更精致)

阿绣:(指着亭顶的云纹)你们看,今天风大,云纹把风都泄走了,亭顶一点都不晃。

老铁:(走到亭柱边,用手敲了敲)这柱基嵌在岩石里,比我家的灶台还结实。

小满:(摸着亭栏上的刻字)“宫束班造”,以后别人来这里歇脚,都知道是咱们建的亭了。

(孙权和张昭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壶酒)

孙权:(给老木倒了一杯酒)老匠人,今日重阳,九曲亭落成,这杯酒敬你们“宫束班”!若不是你们这群“憨货”,执着于手艺,不肯糊弄,就没有这精美绝伦的九曲亭。

老木:(接过酒,一饮而尽)草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亭不是草民一个人的,是“宫束班”所有人的,也是东吴百姓的。

张昭:(看着亭内的百姓,感慨地说)以前总觉得,亭台楼阁要靠名师设计、官府监造,才能显气派。今日才知道,民间匠人的智慧,比名师的图纸更实在。他们懂山形、懂水势、懂百姓的需求,这才是真正的“匠心”。

(风从江面吹来,穿过九曲亭的云纹顶,发出轻微的“沙沙”声。百姓们在亭内歇脚、聊天,有的孩子还在亭栏边跑来跑去。老木看着这一切,左手缺指的地方,似乎不那么疼了)

小满:(拉着老木的衣角)师傅,以后咱们还能建更多的亭吗?像九曲亭一样,让百姓能歇脚,能看风景。

老木:(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长江)会的。只要咱们“宫束班”的手艺在,只要这股“憨劲”在,就会有更多的亭,更多的桥,更多的房子,让百姓过得更踏实。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九曲亭上,九个亭角镀上了一层金边。“宫束班”的几个人站在亭前,身影被拉得很长,像一排挺拔的木柱,守着这座他们亲手建造的亭,也守着那份属于匠人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