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289章 三国34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铜雀筑梦

人物表

- 老木:“宫束班”班主,年近六十,双手布满老茧,腰板微驼却眼神坚毅,精通木构与榫卯,做事较真到“轴”,被徒弟们私下叫“老憨头”

- 石夯:“宫束班”石匠头,三十出头,膀大腰圆,能单手举百斤石料,说话直来直去,认死理,常因“石料不够规整”跟监工吵嘴

- 竹篾:“宫束班”细作匠,二十七八,手指灵活如猿,擅长雕刻、编缀,总揣着半块炭条在木料上画纹样,有点“钻牛角尖”,对花纹对称度要求到苛刻

- 小钉:“宫束班”学徒,十五六岁,眼神亮,手脚快,啥活都抢着干,总追着老木问“为啥这榫头要削成斜的”,是班底里的“好奇憨娃”

- 曹操:魏王,年近五十,身着玄色朝服,目光锐利,既有雄主的威严,也藏着对“文治武功留名”的执念

- 杨修:主簿,三十余岁,衣着整洁,谈吐文雅,负责铜雀台监造事宜,初期对民间工匠带着几分轻视

- 监工甲、乙:曹操指派的士兵,态度傲慢,对工期催得紧,常挑剔工匠活计

第一幕:邺城郊外·宫束班工坊

【时间】建安十五年,春,清晨

【场景】简陋的木构工坊,院角堆着劈好的木料、凿好的石坯,墙上挂着半截榫卯结构图,老木正拿着曲尺量一块榆木,石夯蹲在门槛上磨凿子,竹篾趴在木案上画纹样,小钉端着陶罐给众人递水

小钉:(擦着汗,递水给老木)班主,您都量半个时辰了,这木头不就是做台基的方子吗?差不多就行呗。

老木:(抬手敲了小钉后脑勺一下)憨娃子!啥叫差不多?铜雀台是魏王要建的高台,台基要扛住十丈楼高,这方子差一分,将来楼就多一分晃!你忘了去年修郡府门楼,就因一根木方短了半寸,咱拆了重搭?

石夯:(放下凿子,瓮声瓮气)老班主说得对!昨儿我去邺城石料场,那监工拿些裂了纹的青石充数,我跟他吵了半宿,愣是把裂石全挑出来了——咱“宫束班”做活,宁肯多等三天,也不拿次品凑数!

竹篾:(抬头,指尖沾着炭灰)班主,您看这台柱上的云纹,我改了三版,还是觉得卷边不够顺。要是按图纸上的“粗纹”来,太愣了,配不上“铜雀”这名字,得像真云似的,飘起来才好看。

老木:(凑过去看图纸,点头)你这憨劲没白费。云纹要“活”,得跟着柱形走,上窄下宽,卷边处留三分虚,才显灵动。(突然抬头,耳朵动了动)听,马蹄声——像是官差来了。

【院外传来马蹄声,杨修带着两个监工走进来,衣着光鲜的一行人,与满是木屑的工坊格格不入】

杨修:(打量着工坊,语气带着几分轻慢)哪位是“宫束班”班主?魏王有令,铜雀台即日起动工,命你们班底牵头,带三百民间工匠造台基与楼阁木构,限三个月完成台基,逾期按律处置。

老木:(放下曲尺,拱手)老民老木,见过主簿。三个月造十丈高台的台基?青石得从百里外的太行拉,夯土得层层砸实,每寸都得验——这时候怕是赶不上。

监工甲:(瞪眼)你敢抗魏王的令?耽误了工期,把你们班底全抓去坐牢!

石夯:(猛地站起来,拳头攥得咯咯响)坐牢也不能瞎造!台基要是偷工减料,将来楼塌了,砸的是魏王的脸面,你担得起?

杨修:(皱眉,打量石夯半晌,又看向老木)魏王要的是“铜雀栖台,彰显王威”,不是让你们磨洋工。你们要是做不了,有的是匠人想接这活。

老木:(眼神坚定,从墙上取下榫卯结构图,展开)主簿请看,这是老民画的台基榫卯图。台基用“错缝叠砌法”,青石每块都得凿出榫槽,互相咬合;夯土要掺糯米汁和石灰,每层夯完要浇水验硬度——这些活省不了,要是强行赶工期,台基撑不过五年就得裂。老民是憨,可做活不欺心,要么按规矩来,要么老民宁可不接。

【杨修盯着图纸,手指划过榫卯结构,眼神渐渐变了——图纸上的标注细到“每块青石宽一尺二寸,榫槽深三寸”,连夯土的层数都标得清清楚楚】

杨修:(沉默片刻,语气缓和)没想到民间工匠里,还有你这样懂行的。魏王要的是“精美绝伦”,不是“急功近利”,我回去跟魏王禀明,给你们延半个月工期,但台基的质量,必须按你这图纸来。

老木:(松了口气,拱手)谢主簿!老民保证,台基造好后,任人敲打,要是有一块石松动、一寸土下陷,老民提头来见!

第二幕:铜雀台工地·台基施工现场

【时间】建安十五年,夏,正午

【场景】巨大的台基雏形已现,数十工匠正扛着青石往台基上运,石夯光着膀子,指挥工匠将青石对准榫槽,老木拿着铅锤量垂直度,竹篾蹲在台基角落,给石缝里嵌的雕花石片修形,小钉端着水,在工匠间穿梭

监工乙:(擦着汗,不耐烦地喊)老木!都正午了,还歇?魏王派来的人明天要来看进度,你们要是还这么慢,我可没法交差!

老木:(没回头,手里的铅锤线对着台柱)慢?你看这台柱,垂直度差了半分,刚让石夯拆了重搭——要是为了赶进度把歪柱立上去,将来楼阁盖好,檐角都得斜,那才是没法交差!

【石夯扛着一块青石走过来,青石上凿着细密的榫槽,额头上的汗滴在青石上,晕开一小片湿痕】

石夯:(把青石放在台基榫口处,对工匠喊)左边再挪半寸!对,就是这!(转头对监工乙)这青石是我昨儿在石料场挑了一下午的,没一点裂纹,榫槽也是我亲手凿的,差一分都嵌不进去——你要是觉得慢,你来凿凿看?

监工乙:(被噎得说不出话,悻悻地走到一边)

竹篾:(举着一块雕花石片,跑到老木身边)班主,您看这“雀尾纹”,我刚修了边,您看是不是顺了?之前总觉得尾尖太尖,现在磨圆了三分,看着像真雀尾似的。

老木:(接过石片,对着太阳看)嗯,是顺了。这石片要嵌在台基转角处,得让过路人一眼就看出是“铜雀”的纹样,不能含糊。(突然瞥见小钉蹲在台基下,正用手指抠夯土)憨娃子!你干啥呢?

小钉:(站起来,手里攥着一小块土)班主,我看这夯土硬不硬——您说掺了糯米汁的夯土,晒干后能跟石头似的,我抠了半天,就抠下这么点,您看是不是合格了?

老木:(又气又笑,敲了小钉一下)憨劲随你石夯哥!合格不合格,得用木锤敲——你听(拿起身边的木锤,往夯土上敲),声音脆,没闷响,就是合格的。下次别用手抠,伤了手咋干活?

【远处传来马蹄声,杨修带着几个侍从过来,身后跟着一个身着玄色朝服的人——正是曹操,众人连忙停下手中的活,拱手行礼】

曹操:(摆摆手,走到台基边,弯腰摸了摸青石榫卯处)这石缝嵌得严实,看不见一点灰浆,倒是少见。

老木:(拱手)回魏王,这是“干摆榫卯”,青石榫槽严丝合缝,不用灰浆也能嵌紧,将来就算台基微沉,石缝也不会裂。

曹操:(点头,又走到夯土处,用脚踩了踩)这夯土倒是硬实,比我去年修的军营地基还结实。

石夯:(大声回话)回魏王!这夯土每层都砸了五十下,还掺了糯米汁和石灰,晒干后比青石还硬,您就是让骑兵在上面跑,也踩不出坑!

曹操:(笑了,看向杨修)你说民间工匠“粗鄙”,依我看,这“憨劲”才是真本事——不贪快,不欺心,做出来的活才经得起看,经得起用。(转头对老木)我听说你们为了挑一块好青石,能在石料场待一整天?

老木:(老实回话)回魏王,青石是台基的骨,骨要是弱了,楼就站不稳。咱“宫束班”做了三代工匠,规矩就是“料要真,活要细”,哪怕多费点功夫,也不能让后人戳脊梁骨。

曹操:(眼神亮了,指着台基转角处的雕花石片)那石片上的雀尾纹,是你画的?

竹篾:(连忙拱手)回魏王,是老民画的。您要是觉得不好,老民再改。

曹操:(摇头)不用改,这纹样活,像真雀尾巴似的,比宫里画工画的还灵动。我要的铜雀台,不仅要高,还要“活”,要让后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大魏的台,是用心造的台。(对杨修)往后这铜雀台的木构、雕花,都让“宫束班”牵头,谁也别瞎指挥——这样的“憨货”,比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匠人强十倍!

第三幕:铜雀台·楼阁施工现场

【时间】建安十五年,秋,黄昏

【场景】台基已完工,十丈高的楼阁木构正往上搭,木梁上缠着麻绳,工匠们在木架上穿梭,老木站在高台上,指挥工匠对接主梁榫卯,竹篾在木柱上画着云纹,石夯在台下搬运木料,小钉拿着小凿子,帮竹篾修刻纹样

竹篾:(抬头对高台上的老木喊)班主!这主梁上的“铜雀衔枝”纹,我画好了,您看位置对不对?

老木:(拿着望远镜往下看——那是他让铁匠打的简易望远镜,为了看清楚木构细节)往左挪一寸!要对着台基的雀尾纹,上下对齐才好看!

石夯:(扛着一根木方过来,对小钉喊)憨娃子!递个凿子来,这木方的榫头得再削一点,不然嵌不进主梁!

小钉:(连忙递过凿子,眼睛盯着木柱上的云纹)竹篾哥,你这云纹咋画得这么顺?我画了好几次,都跟断了似的。

竹篾:(笑了,拿起炭条在小钉手上画了个小圈)你得跟着木柱的弧度走,云纹的卷边要“绕着柱走”,不是直愣愣画上去——就像你走路,遇到石头得绕,不能硬撞,这纹样也一样,得“活”。

【杨修走上台来,手里拿着一卷图纸,身后跟着几个宫廷匠人】

杨修:(对老木拱手)老班主,魏王看了你们搭的木构,说比图纸上的还好看。这是楼阁顶层的铜雀雕塑图纸,宫里的匠人说,要铸一对铜雀,放在顶层檐角,您看这木构能不能承重?

老木:(接过图纸,仔细看了看)铜雀重三百斤,放在檐角,得在檐角下加一根“斜撑木”,斜撑木的榫头要嵌进主梁里,这样才稳。(转头对石夯喊)石夯!明天去选一根硬木,做斜撑木,榫头要凿得深,嵌进去后,再用铁钉钉死!

石夯:(大声应)知道了!保证选最硬的木,凿得严丝合缝!

宫廷匠人甲:(小声对杨修说)主簿,民间工匠哪懂铜器承重?万一斜撑木撑不住,铜雀掉下来,可不是小事。

竹篾:(听见了,停下手里的活,走到宫廷匠人甲面前)匠人师傅,您看这木柱(指着身边的木柱),这是我跟石夯哥选的楠木,泡在水里三年都不腐,斜撑木用的是枣木,比楠木还硬。我们算过,一根枣木斜撑能扛五百斤,铜雀才三百斤,稳得很——您要是不放心,等铜雀装上去,我第一个站在檐角下,要是掉下来,先砸我!

杨修:(连忙拦住)别冲动,都是为了铜雀台好。老班主,你们的心思,我懂了——就按你说的,加斜撑木,宫里的匠人配合你们铸铜雀。

【黄昏的阳光洒在木构上,金色的光落在老木、石夯、竹篾、小钉的脸上,他们的脸上沾着木屑、炭灰,却笑得格外实在】

小钉:(抬头看着越来越高的楼阁,兴奋地喊)班主!等铜雀台造好,咱是不是能上去看看?听说站在十丈高的台上,能看见邺城的全貌呢!

老木:(笑着点头)能!等造好了,咱“宫束班”的人,第一个上去——看看咱亲手造的台,看看这铜雀,是不是真能“栖”在台上,让后人记住,咱民间工匠,也能造出让人叫绝的活!

石夯:(拍着胸脯)到时候我要在台上喊一声,让邺城的人都知道,这铜雀台的台基,是我石夯一块一块凿出来的!

竹篾:(拿起炭条,在木柱上画了一只小小的铜雀)我要在这木柱上留个记号,等百年后,要是有人拆这楼,能看见咱“宫束班”的名字——咱是憨,可咱的活,能留百年!

第四幕:铜雀台·竣工大典

【时间】建安十六年,春,清晨

【场景】铜雀台竣工,十丈高台矗立在邺城郊外,顶层檐角蹲着一对铜雀,阳光洒在铜雀上,泛着金光,台下站满了官员、百姓,曹操站在台门前,杨修陪在身边,老木、石夯、竹篾、小钉穿着干净的布衣,站在工匠队伍最前面

曹操:(抬手,台下安静下来)铜雀台历时一年建成,高十丈,台有三层,上有铜雀,下有楼阁——这不是一座台,是大魏的气象,是天下工匠的心血!(目光转向老木一行人)尤其是“宫束班”的工匠们,他们憨,不懂得投机取巧;他们轴,非要把每一块石、每一根木都做到最好。可正是这份憨劲、轴劲,才造出了这精美绝伦的铜雀台!

【台下响起掌声,百姓们纷纷看向老木一行人,眼神里满是敬佩】

杨修:(对老木拱手)老班主,魏王要赏你们黄金百两,还要封你为“工部匠师”,以后宫里的营造,都请你们“宫束班”牵头。

老木:(连忙拱手,摆手)魏王的心意,老民领了,黄金和官职就免了。咱“宫束班”是民间工匠,就想守着“料真活细”的规矩,多造几座经得起看的房子、台子,比啥都强。

石夯:(大声说)对!咱不要官,也不要多的钱,就想让魏王答应,以后造活,都让咱按规矩来,别逼着赶工期——好活,得慢慢来!

曹操:(笑了,点头)好!我答应你们!以后大魏的营造,都以“宫束班”的规矩为准,谁也不能逼你们赶工期、用次品!(转头对众人)你们看,这就是咱大魏的工匠——他们憨,却憨得可爱;他们轴,却轴得可敬。这铜雀台,不仅是石头和木头搭的,更是用这份“憨劲”、这份“匠心”搭的!

【老木从怀里掏出一块木牌,木牌上刻着“宫束班”三个字,还有一行小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