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艺之神 > 第202章 (西汉)琵琶“雏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2章 (西汉)琵琶“雏形”

《宫束班造琵琶》

时间:西汉·始元年间,初夏

地点:长安城东南,将作监下属“宫束班”工坊

人物:

- 老石:五旬开外,宫束班掌作,左手食指缺半节(当年凿钟砸的),总揣着个装松香的小布包

- 柱子:二十出头,学徒,力大无穷却总摔跟头,背上常沾着木屑

- 小翠:十六岁,老石捡来的孤女,眼尖手巧,专管给木料上漆,兜里总塞着野酸枣

- 二丫:十五岁,柱子的妹妹,跟着哥哥来学手艺,爱拿炭笔在木料上画小耗子

【第一场】工坊里的“木头仗”

场景:工坊顶漏着天光,地上堆着紫檀木、香樟木的料块,墙角立着没完工的瑟和筑。老石蹲在木案前磨刨子,柱子正举着块紫檀木来回跑,二丫追着抢,小翠趴在一堆木屑上笑。

柱子:(举着木料跳上木凳)这疙瘩硬得像石头,做琴身准保结实!二丫你别抢,再抢我把你画的耗子涂成猫!

二丫:(搬起小板凳砸柱子的腿)那是我照着工坊梁上的大耗子画的!昨儿少府的人说了,要造个“能弹能拨,能伴胡舞”的新玩意儿,得用轻巧的料!(顺手抄起块香樟木,“咚”地砸在柱子脚边)这才对!香樟木还香呢!

小翠:(突然蹦起来,头发上沾着刨花)我听西域来的胡姬说,她们有种乐器,像个半切开的葫芦,弦能弹出马蹄声!

老石:(把刨子往木案上一拍,火星溅起来)都消停!少府要的是“便于携带,声传百步”的物件,你们俩拿木料互殴,是想让我这把老骨头去修皇陵?

(柱子挠着头把紫檀木放下,二丫偷偷往他鞋里塞了把木屑。小翠凑到老石身边,掏出颗酸枣:“石伯,您看这样成不?把琴的颈子做长点,琴身像个梨,弦用最韧的羊肠线——”话没说完,柱子踩在木屑上滑了个趔趄,抱着的香樟木正好砸在老石脚边,磕出个圆润的弧度。)

老石:(盯着那弧度突然瞪眼)哎?这形状……有点意思!柱子,再摔一次我看看!

柱子:(脸都白了)啊?还摔?

(二丫笑得直拍大腿,小翠把酸枣核吐在柱子背上,老石却蹲在地上,用手指抠着香樟木的缺口,嘴角慢慢咧开。)

【第二场】弦轴上的“混战”

场景:三日后,琴身雏形初现——梨形的香樟木共鸣箱,紫檀木的长颈,琴头上钻了四个小孔。小翠正给琴身刷清漆,二丫在颈子上画了只歪歪扭扭的骆驼,柱子蹲在旁边搓羊肠线,手被勒出红印子。

柱子:(龇牙咧嘴)这线咋这么滑?穿进轴眼里总跑!二丫,借你发绳用用!

二丫:(护着头发后退)要脸不?用你自己的!(突然跳起来)有了!把线在松香里滚一圈!(抓过老石的布包,倒出半袋松香,抓着羊肠线使劲搓,结果线全粘成了团)

小翠:(放下漆刷笑)你这是要做线团子还是做琴弦?看我的!(取来细竹管,把线从管里穿过去,再蘸松香,果然顺溜多了)

老石:(拿着弦轴过来,轴上还沾着柱子刚才蹭的猪油)别光顾着乐,试试调弦。这玩意儿得弹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响,才配叫……(突然卡壳)叫啥名儿好?

柱子:(脱口而出)叫“摔出来的”!

二丫:(踹他一脚)难听死了!叫“胡驼琴”!你看我画的骆驼多精神!

小翠:(指尖拨了下松线,“噼啪”一声脆响)我听胡姬说过,她们叫“批把”,向前弹叫“批”,向后拨叫“把”——要不就叫“琵琶”?

(老石眼睛一亮,刚要说话,柱子手一抖,穿好的弦“嘣”地断了,抽在二丫脸上,把她画的骆驼胡子抽花了。二丫愣了愣,突然扑过去挠柱子,俩人滚在木屑堆里,小翠举着漆刷喊“别蹭到琴身”,老石抱着弦轴笑,松香沫子掉了一衣襟。)

【第三场】宫门前的“惊魂”

场景:半月后,工坊院坝。新造的琵琶立在石桌上,香樟木琴身泛着琥珀光,四根羊肠弦亮晶晶的,琴头的骆驼被小翠补成了金色。少府丞带着两个乐师站在台阶上,老石背着手,后背的汗把衣裳洇出了印子。

少府丞:(敲了敲琴身)这物件看着轻巧,能弹出《安世乐》的调子?

柱子:(抢话)能!还能弹出打更的声儿!昨儿我弹着玩,隔壁张大爷以为到时辰了,扛着锄头就下地了!

乐师:(皱眉)休得胡闹。小翠,你来试。

(小翠深吸一口气,指尖落在弦上。先慢拨,像细雨敲窗;再快弹,像马蹄踏过石板路;弹到《安世乐》的高潮时,弦声突然变得铿锵,像千军万马奔来。院墙外卖糖葫芦的小贩都停了脚,连路过的黄狗都蹲在门口歪头听。)

二丫:(突然指着天空)快看!鸽子!比上次箜篌引来的还多!

(十几只灰鸽子落在院墙上,有只胆大的飞下来,啄了啄琴身的清漆。少府丞惊得直捋胡须,乐师一把抢过琵琶,自己弹了起来,弹到兴头上,竟跟着节奏踏起了步子。)

少府丞:(哈哈大笑)好!这琵琶,比瑟灵动,比琴奔放!宫束班,赏绢帛十匹,酒两坛!

(柱子突然抱起二丫转圈,转得太快,俩人一起摔进木屑堆,二丫的鞋飞到少府丞脚边。小翠拽着老石的胳膊跳,老石笑得直咳嗽,手里的松香包掉在地上,滚到琵琶边,像给这新物件磕了个响头。)

【第四场】月光下的“气运”

场景:一月后,琵琶被送进未央宫,昭帝听后龙心大悦,特许宫束班挂块“巧匠坊”的牌匾。夜里,四个人坐在工坊门口分酒喝,月光把琵琶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只展翅的鸟儿。

柱子:(灌了口酒)我听算卦的说,咱这琵琶聚了“气运”。你看,以前咱连像样的刨子都没有,现在少府天天送好木料!

二丫:(抢过酒坛)那是咱傻人有傻福!你看石伯,当初让你摔那一跤,换来了琵琶的形状;我把弦粘成一团,才想出用松香的法子——傻事做着做着,就成了好事!

小翠:(摸了摸琵琶的弦)其实啊,是这琵琶沾了咱的笑气。你看咱干活时,不是吵就是闹,连木屑都跟着乐,它能不精神吗?

老石:(喝了口酒,酒液顺着嘴角流进胡子里)当年我爹说,“器物有灵,全看造它的人用不用心”。你们俩吵吵闹闹,小翠心思细,这琵琶啊,就像咱四个凑在一块儿——看着乱,实则亲得很。

(正说着,街对面传来胡姬的歌声,伴着琵琶声,原来乐师把技法教给了民间艺人。四个人听着,突然一起大笑起来,柱子笑得从台阶上滚下去,二丫的酒洒在琵琶上,月光一照,琴身像蒙了层暖光。)

老石:(指着天上的月亮)你看那月亮,都跟着咱笑圆了!

(月亮确实圆得像面镜子,把光洒在琵琶上,弦上的露珠闪着光,像谁偷偷挂了串碎银子。远处的更鼓声传来,和着隐约的琵琶声,把长安城的夜衬得格外热闹。)

【尾声】

后来,宫束班造的琵琶成了西汉乐府的珍品,图样刻在砖墙上,从长安传到西域。有人说,那琵琶的声音里总带着股子欢喜劲儿,像四个憨货在工坊里笑闹,把日子弹成了最动听的调子。

(幕落时,仿佛还能听见——柱子的憨笑、二丫的咋呼、小翠的轻笑,还有老石那句飘在风里的话:“要我说,最聚气运的不是琵琶,是咱这嘻嘻哈哈的心气儿啊。”)

用AI音乐生成复制一节选音乐背景琵琶

《琵琶串儿》

(琵琶弹个脆生生的引子,像串糖葫芦滚过青石板)

东边铺子喊“糖人捏个孙猴儿”

琵琶拨得蜜浆流啊流

西边货郎摇着拨浪鼓

弦儿跟着晃成小泥鳅

(琵琶滑个颤音,似铜钱叮当撞在竹篮边)

大嫂挑着新摘的豆角

指尖掐着秤杆儿翘

琵琶弹个颠颠儿的调

称出斤两是趁早的好

(琵琶扫出一串热闹音,混着孩童追跑的笑)

耍猴人敲着铜锣哐哐响

猴子翻个筋斗沾了糖

弦儿蹦得比猴儿欢

溅起满街桂花糖

(琵琶转个柔滑音,似小贩扇着蒲扇哼小曲)

老汉摆着陈酒坛

泥封上印着去年的寒

琵琶揉出慢悠悠的暖

醉了晚霞落竹帘

(琵琶弹个透亮收尾,像灯笼串儿亮了整条街)

月上梢头收了摊

弦儿还在筐里转

明儿太阳爬起来

再把日子弹成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