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乱世求生录:我的三国 > 第109章 荒原上的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离开郭家疃,张伟继续向南跋涉。老塾师那句“莫失本心”和孩子们诵读《论语》的稚嫩声音,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他咀嚼着那块冰冷的杂粮饼,脚步机械地移动在荒芜的乡间小路上,思绪却飘向了远方。

独臂老头的刀,老车夫的鞭,荒村塾师的笔。

这三个在他逃亡路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人,他们的身影在脑海中交替浮现。

独臂老头教他的是最赤裸的生存法则——在乱世,刀锋比道理更管用,狠辣比仁慈更能活命。他用断臂和疤痕,诠释了什么是血与火的残酷。

老车夫展现的是底层百姓的坚韧与无奈——在夹缝中求存,靠一点手艺和运气,小心翼翼地躲避着各方势力的碾压,卑微地挣一口饭吃。

而这位荒村的老塾师,则在绝望的废墟上,固执地燃起一点文明的微光。他明知读书在当下毫无用处,却依然坚持教导孩童“人伦道理”,坚信“人不能忘本”。

这三种截然不同的生存姿态,哪一种才是对的?

张伟感到一种深深的困惑。在这个人吃人的世道,似乎独臂老头的逻辑更直接有效。但老塾师那看似迂腐的坚持,却又触动了他内心深处某种来自现代文明的东西,让他无法完全认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这种矛盾与挣扎,让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穿越前,在中学语文课上,被老师要求背诵的那些鲁迅先生的文章。当时只觉得晦涩难懂,为了考试而硬背。但此刻,在这片真实的、充满苦难与绝望的东汉末年的土地上,那些文字仿佛突然活了过来,带着雷霆万钧的力量,击中了他的灵魂!

他想起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决定。为什么?因为先生在日本学医时,看到幻灯片上那些体格强壮的中国人,麻木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当作俄国侦探处决。先生猛然醒悟:“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改变精神!

内心独白(灵魂的震颤):

原来是这样!鲁迅先生看到的,不就是我现在身处的这个世界吗?身体再强壮,如果精神麻木、愚昧,也不过是待宰的羔羊,是乱世的燃料和炮灰!

独臂老头试图让他身体变强,能挥刀杀人;老车夫教他苟且偷生的技巧;而老塾师,以及他背后所代表的鲁迅先生那样的先觉者,想要改变的,是人心,是精神!

他环顾四周:荒芜的田野,破败的村庄,麻木的流民,跋扈的豪强……这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需要“改变精神”的世界吗?人们要么在苦难中麻木等死,要么在疯狂中互相撕咬,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以及怎样才能不再这样。

老塾师在教孩子“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在试图守住人性的底线;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是想要唤醒麻木的灵魂。他们的努力,在这滔天的乱世洪流中,看似微不足道,如同螳臂当车。

但是……

张伟摸了摸怀中那本记录着草药和生存技巧的、独臂老头留下的笔记,又握紧了腰间的柴刀。生存,是眼前最紧迫的问题。 没有强健的体魄和生存的技能,他早就成了一堆枯骨,任何理想都是空谈。

然而,仅仅活下去,就够了吗? 像野兽一样活着,为了食物和地盘厮杀,然后无声无息地死去?这就是他穿越而来的意义吗?

内心独白(艰难的平衡):

身体要强,才能活下去;但心不能死,不能麻木,否则活着也像行尸走肉。

他想起了孙婆婆临死前的眼神,想起了老车夫最后的吼声……他们不仅仅是希望他“活”,更是希望他“像个人一样活”吧?

前路依旧凶险未知。安平镇能否容身?未来是成为豪强的部曲,还是流浪的土匪,或者……有其他可能?

他不再仅仅思考如何“活下去”,也开始思考“为何而活”。独臂老头的刀,给了他生存的资本;老塾师的话和鲁迅先生的文章,则在他心中播下了一颗不甘于仅仅生存的种子。

活下去,并且,记住自己是一个人。

他抬起头,望向南方灰蒙蒙的天空。脚步依旧沉重,但眼神中少了几分纯粹的求生兽性,多了一丝难以言喻的、属于人的清明和沉重。

乱世的荒原上,一个少年背负着生存的重压和初醒的灵魂,继续着他未卜的旅程。他知道,改变这个世界是痴人说梦,但至少,他可以努力不被这个世界改变。在挥舞柴刀的同时,守住内心深处那一点,来自千年后的、名为“人”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