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偷来的嫩豆子,被张伟像藏匿珍宝一样,分成了三份。一份是立刻可以生吃的,虽然有些豆腥气,但嚼起来有股清甜,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能量;另一份被他小心地摊在炕席下通风处,希望它们能慢慢阴干,成为可以储存的“硬通货”;最后最小的一份,他犹豫再三,用一片干净的大树叶包好。

第二天放羊时,他趁着羊群在山坡安静吃草的间隙,绕到了孙婆婆家附近。他没有直接敲门,而是像上次送柴火一样,将那个小树叶包,悄悄塞进了门缝底下那个熟悉的缝隙里。里面是十几粒剥好的嫩豆粒。

他没有停留,迅速离开。他不知道孙婆婆会不会接受,或者会不会猜到是他。这只是一种试探,也是一种无声的回报。在这个冷漠的世界里,孙婆婆是唯一给过他温暖(哪怕只是一碗稀粥和几句指点)的人。他想传递一个信息:我还活着,而且,我或许也能弄到一点点东西。

傍晚,当他赶着羊群回村,经过孙婆婆家门口时,他注意到门缝下的树叶包不见了。他心里微微一动。

又过了两天,当他再次抱着一捆柴火来到孙婆婆家时,他发现孙婆婆看他的眼神有了一丝极细微的变化。那不再是纯粹的怜悯或麻木,而是多了一点难以言喻的东西,像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可。

她依旧给他舀了半碗粥,这次粥里似乎多了几片切碎的、不知名的野菜叶子。在他接过碗的时候,孙婆婆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飞快地说了一句:“后山崖壁下面,背阴处,长着‘地皮菜’(地衣),下雨后才有,能当菜吃。”

张伟心中一震,连忙低头,含糊地应了一声:“哎,谢谢婆婆。”

地皮菜!这是一种他听说过但没吃过的食物,营养价值高,而且晒干后能储存!这信息太重要了!

从那天起,一种极其隐秘、脆弱却又真实存在的“联盟”,在张伟和孙婆婆之间悄然形成。张伟依旧每隔几天送一捆柴火,孙婆婆依旧给他半碗粥或一点食物。但偶尔,张伟会留下一点他弄到的“额外收获”——可能是几粒豆子,也可能是一小把挖到的、比较稀有的野菜根。而孙婆婆,则会在他离开时,用极低的声音,传递一些零碎但宝贵的生存信息:

“河湾那棵老柳树,树皮内侧那层白的,刮下来,饿极了能煮水喝,吊命。”

“看见那种叶子上有白毛、开小黄花的草没?叫‘一支蒿’,有毒,牲口都不吃,记牢了,躲远点。”

“东头老赵家那条黑狗,最近老往村后废窑洞跑,怕是里头有野猫下了崽,或许能摸个蛋……”

这些信息,无关宏大叙事,全是关于最底层的、如何从自然界获取一丝生机的内容。它们像一块块小小的拼图,帮助张伟更细致地描绘出周围环境的“可食用地图”。

张伟也变得更加小心。他不再轻易尝试风险过高的行动,比如大规模偷豆子。他将更多精力放在观察和学习上。他记住了孙婆婆说的每一种植物,每一种可能获取食物的地点和方法。他甚至开始留意鸟类的习性,观察它们在哪里觅食、筑巢,希望能找到鸟蛋。

同时,他也更加警惕地观察着张老六家和村里其他人的动向。栓柱似乎并没有深究那天豆子地的动静,也许真的以为是田鼠或野兔。但张伟不敢掉以轻心。他知道,自己就像走在钢丝上,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万劫不复。

这种无声的联盟,并没有改变他们悲惨的处境。张伟依旧饥寒交迫,孙婆婆依旧孤苦伶仃。但它带来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他们不再是完全孤独的个体。在绝望的深渊里,他们通过这种极其谨慎的物资和信息交换,彼此传递着一丝微弱的光亮和暖意,证明着即使在这人吃人的世道,依然存在着最低限度的互助和善意。

这种联系,无法宣之于口,甚至不能有明显的痕迹。但它真实存在,像黑暗洞穴里两只互相依偎取暖的虫子,凭借这一点点温度,支撑着彼此,在漫漫长夜中艰难地活下去。张伟知道,这份脆弱的联盟是他目前最重要的“资产”,必须用最大的谨慎去维护。活下去,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