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潜鳞1937:我在敌营当大佬 > 第202章 “长津湖”的阴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九五零年十二月,长津湖地区的噩梦达到了顶点。

陆战一师经历了建军以来最残酷的考验。在零下三十多度的极寒中,面对志愿军第九兵团层层叠叠、不计伤亡的猛烈进攻,这支美军王牌部队付出了惨重代价,才从柳潭里、下碣隅里等地杀出一条血路,艰难南撤。兴南港的大撤退,更像是一场狼狈的逃亡,大量重型装备被遗弃在冰天雪地之中。

“长津湖”与“志愿军”成为美军心中新的梦魇。关岛基地气氛压抑至极,此前所有乐观的估计都被砸得粉碎。失败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与之相伴的是寻找替罪羊的暗流。

陈晓知道,自己再次站在了风口浪尖。他的预测虽被验证,但长津湖的惨败如此彻底,他之前那份“志愿军后勤脆弱、难以持久”的分析,无疑显得过于“乐观”了。他必须主动出击,进行“复盘”,将可能指向自己的质疑,引向别处。

他闭门数日,查阅了所有能得到的关于长津湖战役的详细报告,尤其是关于天气、地形、后勤和双方士兵状态的记录,随后提交了一份题为《“长津湖”战役复盘分析:极端环境下的非对称战争》的长篇报告。

在这份报告中,他展现了一个顶级分析师的“客观”与“深刻”。

他首先详细描述了战役的背景:

——“此役发生在朝鲜五十年未遇的极寒天气下,夜间温度普遍低于零下三十度,伴有大风雪。”

——“战场为长津湖周边连绵险峻的山地,道路稀少,交通极为不便。”

——“我军(指美军)虽装备精良,但冬装准备不足,对极端寒冷环境下的装备维护、车辆启动、武器效能均估计不足,非战斗减员(冻伤)异常严重。”

——“敌军(指志愿军)同样承受了可怕的严寒和非战斗减员,但其士兵似乎对严寒有更强的忍耐力,且利用夜色和风雪掩护,极大削弱了我军空中和炮火优势。”

接着,他分析了志愿军的战术:

——“敌军再次展现了其擅长的分割包围、夜袭近战的战术,并在此次战役中,将‘迂回渗透’发挥到极致,成功切断了我军多处退路和补给线。”

——“其战斗意志之顽强,超乎寻常,往往在弹药耗尽、伤亡惨重的情况下,仍能发动决死冲锋,给我军士兵造成巨大心理压力。”

然后,是他报告的核心——对失败原因的“归结”:

“综合研判,我军在长津湖的受挫,主要原因并非单纯源于敌军战术的高明或数量的绝对优势,而是多重不利因素叠加下的恶性循环:

1. 极端天气是决定性变量:严寒大大降低了我军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和士兵的战斗力,却部分抵消了我军的火力优势,为擅长夜战和近战的敌军提供了天然屏障。这是我军战前准备和情报评估的重大疏漏。

2.后勤保障在恶劣环境下崩溃:不仅敌军后勤艰难,我军的后勤补给线在严寒和敌军骚扰下也近乎瘫痪。弹药、油料、尤其是防寒物资无法及时送达前线,严重影响了部队的持续作战能力。

3. 对敌军意志和适应能力的严重低估:我们未能充分认识到,一支缺乏现代化后勤的军队,在极端环境下依靠精神和意志所能爆发的战斗力。其指挥官敢于在如此恶劣条件下投入重兵进行大规模围歼作战的决心,超出了我们之前的任何推演。

4.战场选择与情报失误:在长津湖这样的不利地形与敌军进行决战,本身就有极大风险。情报部门未能提前预警敌军第九兵团的大规模集结和投入。”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巧妙地将自己之前的“失误”融入更大的背景中:

“我之前的分析,指出了敌军在常规条件下的后勤短板和战术特点,但在‘长津湖’这种极端个案中,天气和地形因素放大并扭曲了战争的常态逻辑。我承认,对敌军在极限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战斗韧性和指挥魄力,存在估计不足。这提醒我们,未来在评估类似对手时,必须将环境变量和其精神因素置于更高权重。”

通篇报告,他将长津湖的惨败,主要归因于不可控的“天气”、美军自身的“准备不足”以及对志愿军“意志力”的意外性低估。他把自己分析中的“偏差”,包装成了对“极端个案”认知的局限性,合情合理。

报告提交后,在基地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

哈里森仔细阅读后,长长地叹了口气。报告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冷静地剖析了原因,尤其是对天气和自身准备不足的强调,让他找到了一个可以向下交代、也向上解释的“台阶”。相比于追究某个分析师的“微小误判”,承认对天气和敌人意志的集体误判,显然更容易被各方接受。

“陈顾问的报告很深刻,”哈里森在高层会议上说,“它告诉我们,我们不是在和一支普通的军队作战。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能够在极端条件下创造‘奇迹’的对手。我们必须重新调整心态和战术。”

就连内心存有一丝疑虑的卡特,在读完这份逻辑严密、将失败原因分析得入木三分的报告后,也不得不暂时压下了那点怀疑。报告太“真诚”了,甚至主动承认了“估计不足”,这种态度,反而让人难以苛责。

更出乎陈晓意料的是,这份报告因为其“客观性”和“深刻性”,竟然被太平洋总部列为内部学习材料,要求各级参谋人员研读,吸取教训。报告中关于“重视环境变量”、“警惕对手意志力”、“避免在极端不利地形决战”等观点,更是被反复强调。

他,一个暗中引导对手走向失败的人,撰写的关于这场失败的分析报告,竟然成了敌人学习的“教材”。

内心吐槽:这算不算黑色幽默的巅峰?我帮你们分析了为什么会掉进坑里,你们还把我的分析当成“避坑指南”来学习。只可惜,我这本“指南”里面,藏着下一个坑的坐标呢。

一场足以让他万劫不复的危机,就这样被他用一份“深刻”的复盘报告成功化解。他不仅保全了自己,地位甚至更加稳固。

然而,当他看到哈里森拿着那份被划满重点线的报告,神情严肃地要求他“继续提供对志愿军下一步动向的判断”时,陈晓知道,新的、更危险的游戏,又开始了。

美军在惨败后,会变得更加谨慎,也会更加渴望了解对手。他下一次的“分析”,必须更加精妙,才能在满足对方求知欲的同时,继续将这头受伤但依旧强大的巨兽,引向歧途。

只是,刚刚经历了刻骨铭心失败的对手,还会那么容易被他“引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