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活佛济公第四部 > 第343章 老戏台锣鼓忆旧声 戏文渡魂解戏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3章 老戏台锣鼓忆旧声 戏文渡魂解戏痴

雨水时节的雨总下得缠绵,灵隐寺山脚下的竹林绿得发亮,可钱塘镇东的“庆春戏台”却冷冷清清——这处传了三代的老戏台,近来每到雨夜就会自己响起锣鼓声,后台还会传出女子唱《牡丹亭》的戏腔,有戏班师傅曾在窗边看到个穿戏服的女子身影,吓得镇上的戏班都不敢来搭台,戏台看守王阿公只能揣着副旧戏牌,往灵隐寺跑。

“大师!您快救救戏台!”王阿公刚到山门外就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戏牌上的“杜丽娘”三个字被泡得发皱,“这戏台是我爷爷年轻时搭的,当年镇上的名角儿林玉娘常在这里唱《牡丹亭》,前阵子整理后台时翻出她的戏服,当晚就出了怪事,再这样下去,清明的社戏都没人敢办了!”

济公正坐在禅房里烘茶叶,茶香混着炭火的暖意飘满屋子,闻言接过戏牌——木质的戏牌泛着陈旧的暗红色,边缘刻着缠枝花纹,背面还留着几点脂粉痕迹,是当年戏子化妆时蹭上的。“戏台自己响锣鼓?是有人把没唱完的戏文刻在了戏台板上,想借雨声再唱一次圆满。”

必安早就凑了过来,盯着戏牌上的“杜丽娘”:“师父,是不是林玉娘姑娘舍不得戏台,回来继续唱戏啊?我听说戏子要是太痴迷戏文,走后魂魄会留在常唱的戏台里。”

济公笑着点了点必安的额头:“痴不痴迷,得去戏台瞧瞧才知道。走,咱们去听听这‘雨夜戏声’,看看是哪段戏文,让她记了这么久。”

一行人往庆春戏台走,越靠近戏台,越能听到隐约的锣鼓声,混着雨声敲在戏台的青石板上,像是在打拍子。戏台的朱红立柱上,还贴着当年的戏报,字迹模糊,只能辨认出“林玉娘 饰 杜丽娘”几个字,戏台前的观众席上,积着厚厚的落叶,只有正中央的一个石凳,干干净净的,像是常有人坐。

“就是这处石凳!”王阿公指着座位,声音发颤,“昨晚我来巡台,看到石凳上放着个胭脂盒,后台的锣鼓自己响起来,还传出‘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戏腔,我往后台一喊,声音就停了,只留下满地的戏服碎片!”

济公走上戏台,指尖敲了敲戏台板——木板的厚重感透过指尖传来,缝隙里还夹着些陈年的金箔,是当年戏服上掉落的。他走到后台,架子上挂着件水红色的戏服,正是《牡丹亭》里杜丽娘的行头,领口绣着朵小小的玉兰花,衣角还留着个“林”字的绣痕,旁边的妆镜上,还沾着半片褪色的花钿。

“这戏服的主人,林玉娘是三十年前的钱塘名角儿。”王阿公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本旧戏本,“她最痴迷《牡丹亭》,总说‘杜丽娘为情而死,我要为戏而活’,当年她和镇上的琴师陈先生定好,等她唱满一百场《牡丹亭》,就结为夫妻,可唱到第九十九场时,她突然咳血倒在戏台上,再也没起来。”

必安翻开旧戏本,最后一页夹着张泛黄的字条,是林玉娘写给陈先生的:“陈郎,明日唱完第一百场,我们就按戏里的‘三生石畔’约定,拜堂成亲。”字条旁还画着个小小的戏台记号,与戏服上的玉兰花相映。“那陈先生后来怎么样了?他有没有来听最后一场戏?”

话音刚落,戏台的锣鼓声突然变响,后台的妆镜自己转了个方向,镜中映出个穿水红戏服的女子身影——林玉娘手持花锄,对着镜中的自己轻轻整理戏鬓,嘴里还轻声哼着《牡丹亭》的调子,可眼神里却满是落寞。紧接着,镜中场景变换,竟映出了三十年前的画面:林玉娘站在戏台边,对着个穿青衫的男子递戏本,男子接过,说“明日我一定来拉琴,陪你唱完第一百场”。

“那男子就是陈先生!”王阿公突然开口,“林姑娘走后,陈先生把琴砸了,再也没碰过乐器,去年冬天走了,临终前还让家人把他的琴放在戏台后台,说‘要陪玉娘唱完最后一场’。”

笛飞声(注:此处按《活佛济公》常规角色调整为济公身边角色,原设定中济公常与必安同行,此处以必安互动为主)走到后台的琴架旁,那里果然放着一把断了弦的胡琴,琴身上刻着个“陈”字,琴弦上还缠着几根红色的丝线,是当年戏服上的流苏。“这把琴,就是陈先生的。”

济公拿起胡琴,轻轻放在妆镜旁,又将那本旧戏本摊开在戏台中央,对着空气轻声说:“玉娘姑娘,陈先生没忘约定,他只是没能陪你唱完最后一场。今日我们来当听众,陪你把这第一百场《牡丹亭》唱完。”

必安跟着哼起《牡丹亭》的调子,雨声渐渐小了,戏台的锣鼓声也变得柔和,林玉娘的身影从镜中走出来,走到戏台中央,拿起花锄,跟着调子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戏腔婉转,带着几分释然,比之前的落寞多了几分暖意。

唱到“三生石畔定情缘”时,后台的胡琴突然自己响了起来,断弦处竟飘出淡淡的琴音,与林玉娘的戏腔完美契合。紧接着,一道穿青衫的男子身影从琴旁飘出来,正是陈先生,他手持胡琴,站在戏台边,笑着对林玉娘说:“玉娘,我来陪你唱完这一场。”

林玉娘看着陈先生,眼眶泛红,却笑着继续唱完了最后一段戏文。曲终时,两人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后化作一缕戏音,钻进了旧戏本里,戏台的锣鼓声也随之停止,只有那本戏本上的字迹,像是被重新描过,变得格外清晰。

“她走了。”济公收起戏本,“执念解了,这第一百场《牡丹亭》,终于唱圆满了。”

王阿公把林玉娘的戏服和陈先生的胡琴一起供奉在戏台后台,还在清明时办了场《牡丹亭》专场,邀请镇上的戏班来演唱。从那以后,庆春戏台再也没发生过怪事,反而成了镇上的“戏文圣地”,每逢节日,总有戏迷来这里听戏,说“听着戏声,就像看到林玉娘和陈先生在台上唱团圆”。

离开戏台时,雨已经停了,天边露出了一抹晚霞,照在戏台的朱红立柱上,竟有了几分热闹的模样。必安蹦蹦跳跳地跟在济公身后,手里拿着王阿公送的小花锄:“师父,林玉娘姑娘和陈先生,是不是在另一个世界,继续唱《牡丹亭》啊?”

济公摸了摸必安的头,笑道:“会的,只要这戏台还在,这戏文还被人记得,他们就能一直唱下去。这世间的执念,大多是‘未圆满’,只要有人帮他们补全这份圆满,就算过了再久,也能释怀。”

必安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以后我们还来戏台听戏好不好?我也想听听《牡丹亭》,看看杜丽娘和柳梦梅怎么团圆!”

济公笑了笑,拍了拍必安的肩膀:“好啊,只要你好好修行,多做善事,以后咱们天天来,也学学这‘惜情’的道理。”

两人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戏台旁的竹林里,身后的庆春戏台,偶尔还会在雨夜传出零星的戏腔,路过的人听到,不仅不害怕,还会停下脚步静静听着,像是在陪林玉娘和陈先生,把那段未完的戏文,一直唱到岁月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