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琉璃碎金 > 第50章 此心安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晨光初透,薄雾如纱。青檀苗新发的枝桠上缀满露珠,在朝阳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这时,传艺馆那扇熟悉的竹门\"吱呀\"一声被缓缓推开,小张第一个侧身钻了进来。他手里紧握着那个从不离身的修钟工具包,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自鸣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钟面的护板。

\"让我试试这个。\"他轻声自语,从包里取出一束紫藤竹丝——这是他从异国钟表工坊特意带回的。他学着沈砚辞平日修理时钟时的模样,将竹丝一圈圈缠绕在齿轮轴上,动作轻柔而专注。\"这样转起来,就能发出青檀苗在风中摇曳般的轻响,就像在家门口聆听风的声音。\"

不远处的传艺砚旁,小语正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一项特别的拓印。她选用的是从新加坡带回的胡姬花线,每一针落笔都格外轻柔,生怕蹭坏了砚池里浸泡的腊梅花瓣——那是她今晨特意留下的最新鲜的花瓣。\"我要拓出'带花香的护本纹'。\"她对身旁的朵朵解释道,\"让每一道纹路都沁着自然的芬芳。\"

顾云深握着墨块缓缓研磨,指腹不经意间蹭过砚池边缘的合制木片。木片上,十七岁那年在雪夜刻下的纹路依然清晰可辨,仿佛时光特意在此停留,守护着这段珍贵的记忆。这时,沈砚辞端着两碗顾热的腊梅蜜水走来,轻轻放在竹桌上。碗沿雕刻的青檀纹路与砚台上的刻痕完美对齐,形成一道连续的图案。

\"刘老说今早要晒传艺册,把这一路收集的拓片都装订成册。\"沈砚辞话音刚落,就看见刘老拄着那根刻满岁月痕迹的枣木拐杖,缓缓从里间走出。老人臂弯里夹着一本蓝布封皮的厚册子,封面上\"此心安处\"四个大字墨色酣畅,题字旁刻着细密的护本纹——那正是沈父当年的笔迹,每一笔都沉淀着岁月的重量。

\"景明当年把这四个字刻在问渠斋的门楣上。\"刘老翻开册子的第一页,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沈父与顾爷爷的合影,背景里问渠斋的门楣上隐约可见那道刻痕。\"他说'守着手艺,陪着传人,就是心安'。\"册子的内页按时间顺序精心排列着:最早是沈父修理自鸣钟的草图,旁边贴着顾爷爷早年拓印的残片;中间是顾云深和沈砚辞在新加坡拓印的古卷纹样;最新的几页,则全是孩子们这次旅行带回来的印记——小张的齿轮拓片、小语的胡姬花标本、陈念的归程木牌照片,每一页都端端正正地盖着护本纹的印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段段传承的故事。

庭院东角的竹编架旁,朵朵正专心致志地跟着王伯学习编织\"安心纹\"挂饰。她将林奶奶给的青檀丝与从异国带回的紫藤丝细细地缠绕在一起,竹篾在指尖翻飞时,总忍不住抬头看竹架上悬挂的那个绣囊——那是李奶奶精心绣制的,囊中装着一片青檀叶和半朵干胡姬花,仿佛承载着某种特殊的情感寄托。

\"林奶奶说竹丝要缠得均匀才稳固。\"朵朵举起刚编好的挂饰轻轻晃动,纹络中的双色丝线如同拧在一起的牵挂,\"就像把老街和远方的思念缠在一起,编出来的纹样才让人安心。\"李奶奶笑眯眯地凑过来,在挂饰尾端缝上一块迷你木牌,上面刻着\"传艺\"二字,每一针都满含慈爱。

老周的竹制餐车刚在院角的青檀苗旁支起来,立刻就被孩子们团团围住。蒸屉掀开的刹那,白茫茫的热气腾空而起,裹着\"心安糕\"特有的甜香弥漫开来。糕饼面上精心印着三层纹样:最外层是传艺馆的轮廓,中间是熟悉的护本纹,最里层则是一颗心的形状,心尖处嵌着一片青檀叶,仿佛寓意着将所有的情意都揉进了这方寸之间。

\"景明当年累得直不起腰时,就爱吃一口这样的糕。\"老周一边给每个孩子分糕,一边用指尖轻点糕心,语重心长地说,\"咬到这里就知道,再难的手艺也有人陪你一起磨,这就是心安。\"陈念咬了一大口糕,突然举着刻刀兴奋地跳起来:\"我要把'心安纹'刻在木牌上,挂在每个学员的刻刀架上!\"他的眼睛闪闪发亮,仿佛已经看见了那些木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的模样。

午后的阳光透过竹窗,在青石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就在这时,阿明的视频通话请求弹了进来。屏幕那头,新加坡分基地的学员们正围在新拓印的\"同心纹\"前——那是用胡姬花线拓印的护本纹,中间巧妙地嵌着青檀苗的影子,显得别致而寓意深远。

\"我们把传艺馆的照片印在拓纸的背面。\"阿明举起拓片轻轻晃动,脸上洋溢着笑容,\"拓印的时候,总觉得就像站在老街的竹廊下,心里特别踏实。\"小语的表妹突然从镜头外挤了进来,举起刚编好的双色丝挂饰,兴奋地说:\"表姐,你看我编的'安心纹'和朵朵的一样!等我去老街时,一定要把它挂在青檀苗上!\"她的声音里满是期待。

顾云深和沈砚辞细细翻看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时,发现每一件作品里都藏着独特的\"心安记号\":小张的齿轮轴上缠着双色丝,小语的拓片里夹着青檀叶,朵朵的挂饰上刻着迷你护本纹,陈念的木牌背面则刻满了细小的\"家\"字。

\"当年在新加坡修复古卷时,我总在口袋里揣着半块青檀木片。\"顾云深的指尖轻轻碰了碰沈砚辞腕间的竹戒,眼中闪过一丝顾柔,\"那时总是在想,有你在的传艺馆,才是能安心磨墨的地方。\"沈砚辞反手握住他的手,目光落在册子里的合影上——两代人的笑容,在顾暖的阳光下连成了一道跨越时空的曲线。

暮色渐临,孩子们将新刻的\"心安木牌\"一一挂在青檀苗的枝桠上。晚风拂过,木牌相互轻碰,发出细碎悦耳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誓言。刘老坐在竹廊下的藤椅上,给孩子们讲述着往事:\"有一年雪灾压塌了问渠斋的竹顶,景明和顾爷爷抱着传艺砚躲在炭炉旁,还笑着说'砚在,手艺在,心安'。\"他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像是在传递一份永不褪色的信念。

老周端来刚熬好的腊梅粥,热气裹着香气在院中弥漫开来。\"现在咱们的传艺馆结实着呢,\"他笑呵呵地说,\"不止砚在,人也齐,更让人心安。\"粥的香气温暖地包裹着每一个人,仿佛连空气都变得柔软。

夜深时分,自鸣钟的铜摆轻轻敲响十二下。顾云深与沈砚辞并肩站在庭院中央,看着青檀苗上的木牌在皎洁的月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竹桌上的传艺册还摊开着,最新一页贴着孩子们刚刚拓印的\"全家福纹\"——所有人围在传艺砚旁,手拉手拼成护本纹的形状,画面顾馨动人。

\"父亲当年写道:'心安非屋舍,是纹在人在'。\"沈砚辞轻声说道,指尖轻轻碰触顾云深掌心的旧疤,那温度里裹着令人安心的熟悉感,\"直到现在,才算真正明白。这里有手艺,有传人,有牵挂的人,就是我们的此心安处。\"

顾云深抬头望去,见竹门旁的灯笼散发着暖光,清晰地映照着门楣上\"此心安处\"的拓片。青檀苗的枝叶在夜风中轻轻摇曳,影子落在地上,与孩子们的木牌影、传艺砚的墨影叠在一起,恰好构成一个完整的护本纹。他忽然深刻地领悟到:所谓心安,从不是一成不变的安稳,而是沈父刻在门楣的字、是两代人共同守着的砚、是孩子们指尖流转的纹、是跨洋屏幕里绽放的笑——是双星破晓之后,手艺与牵挂交织成的,永远的归依。

这份归属感,如同深植于心的根须,在岁月的土壤里默默生长,静静守护,成为生命中最为坚实的存在。在这个寻常而又不寻常的夜晚,传艺馆里的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的\"此心安处\"——不在遥远的他方,就在彼此相伴的当下,在手艺传承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