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针途 > 第115章 生物战证据确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延安的初夏,空气中却弥漫着与季节不符的凝重。中央医疗站的会议室内,林闻溪站在一幅巨大的证据关系图前,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破译完成的实验记录。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等待着那个已经预料到却依然令人心悸的结论。

“同志们,”林闻溪的声音低沉而清晰,“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工作,我们现在可以确凿地宣布:日军确实在研发和使用生物武器,代号‘樱计划’。”

他身后的关系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注着证据链:从异常伤情的临床表现,到实验室的微生物学发现;从山洞取样的实物证据,到破译的实验记录;从动物实验数据,到疑似人体试验的记载...

“这些证据表明,”林闻溪继续道,“日军至少已经开发出三种不同类型的生物制剂:一种影响伤口愈合,一种导致呼吸道损害,还有一种针对消化系统。”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声音和沉重的呼吸声。

伊万诺夫站起身,用他特有的俄式汉语严肃地说:“作为一个医学工作者,我必须说,这些证据确凿无疑。日军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和医学伦理。”

最令人发指的是实验记录中关于人体试验的部分。记录显示,日军不仅用战俘进行试验,还在平民区秘密投放制剂,观察“野外效果”。

“看这里,”顾静昭指着一段记录,声音颤抖,“他们记录了一个村庄在投放后的发病情况,包括儿童和老人的反应...这简直是魔鬼的行径!”

证据整理工作异常繁琐但至关重要。每个样本都要多次检测确认,每条记录都要反复验证真伪,每个数据都要多角度分析。

“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林闻溪反复强调,“这些证据将来要在国际法庭上使用,不能有任何瑕疵。”

在整理过程中,他们还有一个意外发现:实验记录中提到一个代号“731”的特殊部队,似乎就是生物战研发的主要执行者。

“731部队...”林闻溪默念着这个代号,“我们必须找到更多关于这支部队的信息。”

与此同时,疫情防控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基于对生物制剂的深入了解,他们开发出了更有效的防护和治疗方案。

延胡索碱的应用效果尤其显着。在一个曾经高度暴露的村庄,全面使用延胡索碱预防后,新发病例完全杜绝,原有患者也大多康复。

“这说明我们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林闻溪在医疗总结会上说,“中医药在应对新型威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但最紧迫的任务是将证据送出去。日军显然已经察觉他们的行动,加强了对边区的封锁和侦察。

“必须尽快将这些证据送到重庆,送到国际社会!”傅连暲焦急地说,“否则日军可能会销毁其他证据,甚至加大攻击力度。”

一个特别小组被组建起来,负责护送证据穿越封锁线。林闻溪本想亲自前往,但被坚决阻止。

“你是我们最重要的科学家,不能冒险。”周副主席亲自指示,“让专业的同志去做这件事。”

证据被多份复制,通过不同渠道送出:一份由武装小队护送前往重庆;一份通过地下交通线送往上海,计划转交国际友人;还有一份由无线电技术人员尝试加密发送。

离别那夜,林闻溪将最重要的原始证据交给小队长:“这些不仅是一些纸张和样品,更是无数冤魂的呐喊,是历史的见证。务必送到!”

小队长庄严接过:“就是用生命护送,也一定完成任务!”

送走证据后,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每个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消息,同时又担心日军的报复。

果然,一周后,日军发动了大规模扫荡,明显有针对性地搜索医疗站和实验室。

“他们想销毁证据!”林闻溪立即意识到,“快,将所有备份资料转移!”

在老乡的帮助下,重要资料和设备被连夜转移到深山的秘密洞穴中。医疗站只保留必要的诊疗功能。

最惊险的一次,日军搜查队已经进入了医疗站,距离隐藏的样本只有一墙之隔。幸好一位老乡机智地引开了他们。

“太险了!”事后顾静昭心有余悸,“如果他们找到那些样本...”

林闻溪却更加坚定:“这说明我们找到了他们的痛处。越是如此,越要坚持到底!”

半个月后,终于传来了好消息:送往重庆的证据安全到达,已经通过特殊渠道呈送最高层;上海方面的证据也成功交予国际友人,正在筹划向外界披露。

但无线电发送尝试失败了。日军加强了电波干扰,加密电报无法完整传送。

“没关系,主要渠道已经畅通。”傅连暲安慰大家,“现在重要的是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

基于对生物制剂的深入了解,林闻溪团队开始研发更先进的检测和防护手段。

他们发明了一种简易检测纸,浸泡特殊试剂后,遇到生物制剂会变色,便于前线部队快速判断威胁。

还开发了个人防护包,内含防护口罩、消毒粉和预防药丸,配发给高风险区域军民。

最创新的是建立了疫情监测网,在各村庄培训监测员,一旦发现异常病例立即上报,形成早期预警系统。

“我们要变被动为主动,”林闻溪解释说,“不仅要应对攻击,还要能提前预警,快速反应。”

这时,国际社会开始有了回响。通过上海渠道送出的证据,被一位美国记者获得并在外国媒体上进行了报道,引起了国际舆论的关注。

“日本否认所有指控,称这是‘中国的 propaganda’。”伊万诺夫读着难得的外界报纸,愤慨地说,“他们甚至在倒打一耙!”

林闻溪却平静地说:“早在预料之中。但我们有确凿的证据,他们抵赖不了。”

果然,不久后,重庆方面传来消息:最高层已经注意到此事,正在组建特别调查委员会,要求延安提供更多证据和支持。

“这是重大进展!”傅连暲兴奋地说,“说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

林闻溪却想到更深层:“调查委员会需要实地考察和取证。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确保他们能看到真实情况。”

在他的建议下,边区开始系统整理受害者和见证人证词,保护重要现场,准备展示材料。

同时,继续加强科研攻关。通过对生物制剂的深入研究,他们有了意外发现:这种物质的某些特性或许可以在医学上正当利用。

“看,它能够精准靶向快速分裂的细胞。”林闻溪指出,“如果能控制其毒性,或许可以用于治疗癌症等疾病。”

这个想法打开了新的研究方向。团队开始探索“化害为利”的可能性,试图改造这种物质为医疗所用。

“这是科学的辩证法。”林闻溪在笔记中写道,“最危险的毒物也可能成为救人的良药,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驾驭它。”

就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时,一个突发情况再次敲响警钟:监测网报告,某边境区域出现新的异常病例,症状与之前有所不同。

林闻溪立即带队前往调查。果然,这是一种新型制剂的迹象——作用更快,毒性更强,而且似乎有了抗药性。

“日军改进了他们的武器。”林闻溪沉重地说,“我们的防护手段也需要更新。”

新一轮的科研攻关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与看不见的敌人的较量,在这片黄土地上继续着。

傍晚,林闻溪站在医疗站前,看着远处训练的队伍和劳作的百姓。夕阳为他们镀上一层金边,宁静而美好。

但这宁静之下,暗流涌动。生物战的证据已经确凿,斗争却远未结束。相反,这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顾静昭轻轻走到他身边:“在想什么?” “在想这场战争的本质。”林闻溪缓缓道,“不仅是军事的较量,更是科技的交锋,人性的考验。”

他转身望向实验室的方向:“我们有责任赢得每一场较量,为了那些无辜的生命,为了历史的公正。”

夜幕降临,实验室的灯光再次亮起。在那片光芒中,科学工作者们继续着他们的使命——用知识和智慧守护生命,揭开真相,迎接黎明。

生物战证据确凿,但斗争仍在继续。在这条看不见的战线上,林闻溪和他的团队知道,他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