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个…官大人与西都统能应对!”魁玉仅仅犹豫片刻,便改变了主意,“本都统还是坚持武昌城比较危险…。”

“但是……”

“既然李制台坚持把藩库安置在武昌,那我也只能留下帮忙防御了…。”

魁玉说的大义泯然,可在场之人也不是傻子,一瞬间明白了原因。

魁玉肯定想到了,以官文、西陵阿的为人,他们面对打不过的敌人。

肯定第一时间跑路。

尤其是官文,不可能死战不退的。

所以,魁玉很清楚,

现在再返回金口就是送死,一千多人去金口,简直就是给赖裕新送人头。

彭玉麟虽然嗤之以鼻,但也没有拆穿,直接登船赶赴武昌。

李世安在得知李源与魁玉都跟着“帮忙”守武昌城,也没有丝毫客气。

直接把两人的部队安排去作战。

武昌城依旧由蒋彪负责驻防,但是其中两个标被李世安带了出来。

双凤山也只留下一个标。

也就是说,李世安亲率四个标,外加四个“湘军”水师水师营,还有刘官芳亲自带领的警卫营围困江夏大营。

合计一个协加一个标,七千多人,外加半个炮兵营,八千人左右, 加上四个水师营,一共也就堪堪上万人。

围困兵败退至江夏大营的石翼王一部,其实还是有些不足的。现在有三千人马加入,他自然不会放过。

用新军士兵进攻,死伤了他会心疼,但是八旗兵死伤,他可不在乎。八旗兵死伤的越多,对之后的行动就越有利。

所以,

对于魁玉的小心思,李世安没有拆穿,还将计就计的派去了前线。

名义上是侦查,实际上是用来与太平军的侦查部队、探哨拼消耗。

至于打过两次交道的李源,李世安很给面子,单独接见了对方。

“李统领深夜到访,可是为了湘勇粮秣之事?”李世安开门见山地问道,目光扫过李元度肩头磨损的棉袍。

“看你这身打扮,粮饷可是紧缺?”

“本月协饷没有及时下发吗?本官可是记得,让胡藩台提前拨付了…。”

“中堂大人,您误会了。”李源苦笑着摇头:“协饷已经送达湘军粮台。”

“大人您高义,提前支付协饷,让湘军勇士得以安心在前线奋勇杀敌…。”

“您对湘军,没的说!”

“学生今日前来,并非为“湘军”,而是想请大人看一样东西。”说罢从怀中掏出一封泛黄的书信,“大人可知,去年九江兵败时,恩师在信中如何训斥门生?”

李世安挑眉示意他继续。

李源打开书信,手指停在某处:“'次青(李源字)血性过人,然调度稍疏’。”

“短短十字,便将湖口之败的罪责归于门生。”他的声音有些发颤,“可大人知道吗?当时门生率五百乡勇死守要隘,力竭被俘,是咬舌装死才逃了出来。”

李源是聪明人,不可能贸然的说自己要自立门户,而是先行铺垫。

告诉李世安,说自己在曾某人那地位并不怎么样,然后看李世安反应。

虽然没有直接说曾某人的不是,但实际已经是这个意思了。

只是李世安没有想象中的反应。

于是,暖阁里陷入短暂的沉默,炭盆中的红炭突然爆出一声脆响。

李世安起身添了块炭,缓缓说道:“次青啊,你可知武昌收复后,朝廷为何把响银交给我全权负责?”

不等对方回答,他指了指墙上的地图,“湘军在豫章省处处掣肘,骆秉章在潇湘截留粮秣,官文在荆州冷眼旁观。这天下,终究还是要看谁手里有刀有枪。”

李源心中一动,抬头看向李世安:“中堂大人的意思是……”

李世安直接改了称呼,李源自然猜猜到了什么,但他还不敢确定。

“你是聪明人,也很主动!”

“我也知道你有野心,咱们也不是第一次见面了,我就直说了吧…。”

“我可以给你两个选择!”

“第一个,支持你自立,我支持五百支米尼枪,每月拨两千两饷银。”

李世安突然转身,目光如炬,“但是你的平江勇要改称‘楚勇’!”

“归湖广总督衙门直辖。”

李源倒吸一口凉气。

这个条件看似优厚,实则是要将他彻底从湘军体系剥离。

他想起曾某人近日的冷落,想起徽州战场上孤立无援的绝境,

当然,最重要的是,

他有小心思,有应对办法,终于咬牙道:“中堂厚爱,次青愿为前驱!”

“你不问问第二个选择?”

“次青选的就是第二个!”

“我都没说,你就选第二个?你知道本官给你的第二个选择是什么?”

“门生有所猜测!”

李源惶恐的说道:“您第二个选择,应该是要门生直接加入新军吧?”

“不错,聪明!”李世安若有所思的说道:“那你是什么意见?”

“门生的意见是,对内按照第二个选择,对外按照第一个选择…。”

李源小心观察着李世安的反应,看到李世安点头鼓励,便继续说道:“这次大战过后,新军肯定会被朝廷忌惮,”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所以,门生建议,楚勇还是游走于湘军与新军之间,表面独立比较合适…,这样门生在老师那里也能交差…。”

最后似乎怕李世安误会,马上补充道:“当然,门生绝对支持您的…。”

“先不说门生在老师那里现在遭到了不公,即使没有这事,门生为了自己的前途,也知道如何选择靠山…。”

“您比门生的年纪还小,但是地位已经即将位极人臣,跟着您,这辈子稳了,这一点,我那个老师没法比…。”

“而且,门生愿意接受您的制约!”

李世安满意地点头,从案头取过一份名册:“这是我帐下的两个营长,明日便去平江勇协助整编。至于粮台……”

他顿了顿,“就设在武昌城内,由布政使司直接监管。”

“这是对外的,对内,本官这边刚刚招降了长毛一名军帅…。”

“我把他安排给你当副手,加上数千招降的人,组建一个协…。”

“待到这次打下江夏大营,把太平军彻底赶出荆楚省,我给你请一个从四品知府,出任新军第一镇第三协旅长…。”

“第三协,对外称青字营!”

“这个协,一共三个标,两个团长由我的两个营长担任…。你现在的亲信,扩编成一个团,外加警卫营。”

第三协,李源兼任的7团团长,只有五百支米尼枪,剩下的还是原来的湘军装备,只是钱粮由布政司供应。

不足部分,由李世安补上。

剩下的两个团的士兵,几乎全部由俘虏的二线太平军辅兵组成。

李世安只安排了少量骨干。

投降不甘的陈大山,出任参谋长。

俘虏他的排长,则连升六级,直接担任了第三协的正四品营长。

8团和9团团长暂缺。

从这次围剿江夏大营立功之人中选择,不论是什么身份,都有机会。

这让对太平军归属感并没有多强的投降二线辅兵将领,瞬间士气大振。

李世安也把缴获的剩下五百支米尼枪,两千火绳枪,修缮之后全部给了第三协,还给其中一个营装备德莱赛步枪。

而这个营营长正是先前的排长。

李源接过名册时,发现纸张还带着墨香,加上名册安排如此详细。

他突然意识到,今夜这场谈话,只怕早在李世安的算计之中。

因为这个第三协,框架早已经完成,就等他主动上门投效了。

从墨香也能看出,这个第三协整编计划,完成的时间很快。

毕竟他也是临时决定过来的。

但是就是他决定过来路上这么一点时间,李世安就把一切安排好了。

可见李世安的能力之强。

然而他却不知道,真正强的是赵烈文,与一群真材实料的幕僚。

这是总参谋部的手笔。

李世安只需要下达指令。

这就是现代化制度的优越碾压。

当然,也不能说李世安什么也没做,他其实也是有着主要功劳的。

毕竟新军的制度是他改编的。虽然他只是拿着系统奖励改编一下。

李世安看到李源的反应,自然也知道李源有所猜测,但他并不在意。

继续说道:“青字营,继续以湘军团练这个'大家庭'存在,但名义上与毕金科那一个营一样,隶属于王总兵。”

这个王总兵,李源自然知道是王国才,毕竟湘军与绿营早有交集。

另外,湘军其实是一个笼统的称呼。

前文说过,除了曾某人直属湘军外,还包括胡林翼、江忠源几部分。

但是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部分,那就是划归绿营将领统属的。

原本这些都将划归湘军序列。

李世安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

他虽然依旧学着胡林翼的做法,对绿营进行裁汰,保留精锐并融入“湘军”体系,形成“以湘补绿”的格局。

但是这些“湘军”,现在并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湘军”了,而是名义上的湘军,实际意义上的湖广新军了。

或者说,

这是湖广新军的二线部队。

李世安重用王国才,把他推上郧阳镇总兵的位置,但却不划归亲信。

除了避免朝廷忌惮以外,还有就是王国才空有忠诚,却明显能力不足。

而且这个忠诚,明显也只是在李世安不造反的前提下,才保留的。

他自然不敢当亲信了。

不过,王国才不能打,不代表手下人全部不能打,其中最能打的就是这个毕金科,也是彩云省人,加入了湘军。

之所以说也是,那是因为王国才,原来姓罗,就是彩云省人。

因为李世安的出现,同样是比较能打的鲍超霆军,也划归王国才部。

现在加上李源的青字营,王国才的这一镇绿营兵,瞬间过万人了。

当然,

这一镇绿营,现在只剩下绿营的壳子了,原来的人替换差不多了。

青字营虽然战场整编没多久,还少了两个团长,只是以七个营的方式存在,但是战斗一打响,战斗力暴涨。

原本垃圾战斗力的二线太平军辅兵,在丰厚的军饷,以及奖赏制度下。

都发挥了超常实力。

当然,这样的战斗力,绝对少不了新军主力大炮与步枪火力压制。

同时,送上门来的八旗兵,魁玉一部,李世安也没有放过。

直接安排在外围游走。

借助骑兵的机动性,用来对付太平军的外围据点,处理观察哨与斥候兵。

李世安的新军本身就实力强大,对上石翼王的主力,都能一挑三。

现在江夏大营本身主力只剩下一万来人,加上陆续逃回的也就四万。

第三协组建完成之后,马上就有五千多人,加上魁玉八旗兵。

这又相当于增加了七千人。

仅仅两天时间,

打的石翼王不得不一次次收缩兵力。甚至因为这突然加入的七千人,这四万人直接陷入了全军覆没的危险。

好在关键时刻,打下金口的赖裕新,得知情况后,仅派出千余人运粮。

亲率万余人过来解围。

石翼王眼看大势已去,

在得知赖裕新已经获得了大量补给之后,第一时间下令突围。

在选择突围方向时,一开始大家还意见不统一,但是在收到一封密信后,石翼王立马下令道:“全军往南突围!”

“去咸宁府!”

赖裕新与黄玉昆等人不解时,石翼王高兴的把信递过去,“这次那个王老六立下大功了,他打下了咸宁城!”

黄玉昆半信半疑的接过密信,紧接着也是高兴的蹦哒起来。

原来就在他们兵败,撤至江夏大营之时,王老六带着24军抵达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