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玄之又玄 > 第290章 姻缘是撞来的之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日子如溪水般静静流淌,书店“撞见”在华侨城创意园的一隅悄然生长。起初只是个不起眼的小铺面,木质门框上挂着一块手写的铜牌,字迹清秀,是周玲玲用毛笔蘸了朱砂写就的。吴家宝每天清晨六点起床,先去市场买新鲜的花,插在门口的陶罐里,再仔细擦拭每一排书架。他坚持不卖畅销的成功学或网络小说,只选那些经得起时间淘洗的文字——鲁迅的冷峻、沈从文的温润、汪曾祺的烟火气,还有他最爱的余华,书架上永远有三本《活着》,因为总有人读完后泪流满面,舍不得带走。

婚后第三年,吴家宝开始写一本书。

起因是一次读者留言。那天傍晚,一个穿校服的女孩在《平凡的世界》扉页笺纸上写道:“今天和暗恋三年的男生说了第一句话,谢谢这本书给我勇气。”吴家宝看到后,心头一动。他忽然意识到,这家书店早已不只是卖书的地方,而成了某种缘分的渡口。于是他买来一个厚笔记本,开始记录那些在书店里发生的姻缘故事:一对聋哑情侣在这里用手语“读”同一本书;一个离婚十年的女人在这里遇见前夫推荐的书,两人重归于好;甚至有个程序员,在读完《霍乱时期的爱情》后,鼓起勇气向楼下咖啡店的女孩表白成功。

这些故事越积越多,渐渐有了雏形。周玲玲鼓励他:“你不如写成书吧,就叫《外卖员的姻缘》。”他起初犹豫:“我学历低,文笔也不好。”但她笑着说:“正因为你是外卖员,才写得出最真实的烟火气。”

写作过程异常艰难。白天照看书店,晚上孩子睡后,他才在灯下提笔。常常写到凌晨,手指被稿纸磨出茧子。周玲玲心疼,劝他别太拼,他却摇头:“这些故事,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发芽,不写出来,会烂掉。”

两年后,《外卖员的姻缘》出版了。没有华丽辞藻,只有朴实的叙述,却意外走红。读者说,书里每一段相遇都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得让人心疼又温暖。媒体称它为“深圳版《东京梦华录》”,记录了一座移民城市里最柔软的联结。更奇妙的是,书店因此成了真正的“姻缘流转之地”。常有年轻人专程来打卡,说要沾沾“撞见”的喜气;甚至有婚庆公司把这里当作求婚场地,理由是“在这里开始的爱情,一定经得起生活摔打”。

某夜,周玲玲做了个梦。

梦里她站在一片云雾缭绕的庭院,面前站着一位白发老者,手持拂尘,笑容慈祥。“你们可知自己是谁?”老者问。她摇头。老者轻叹:“你是红娘转世,他是月老化身。当年天庭失火,姻缘簿焚毁大半,玉帝命你们下凡,以人间烟火重织情网。”

她惊醒时,吴家宝正坐在床边,手里捧着刚写完的书稿最后一章。他见她满头冷汗,忙问怎么了。她犹豫片刻,还是说了梦境。他沉默良久,忽然笑了:“难怪我总梦见自己在云端系红线,醒来手上还留着红绳的触感——麻酥酥的。”

他们没再深究,只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但自那以后,书店的姻缘传说更盛。有人送来锦旗,上书“月老红娘,功德无量”;有人留下喜糖,说是结婚当天特意绕路送来。吴家宝从不居功,只在每本书扉页多加一句:“缘在书中,不在神前。信你自己,胜过信菩萨。”

他们的儿子吴小川,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从小听父亲讲姻缘故事,看母亲在书页间夹箴言,三岁能背《诗经·关雎》,五岁便懂得安慰失恋的顾客。奇怪的是,孩子眉心那粒红痣始终未褪,每逢月圆之夜,竟隐隐发亮。周玲玲带他去看医生,查不出异常,只说“胎记而已”。可赵道长再次出现时,盯着孩子看了许久,摇头叹息:“此子命中‘七杀格’,主情路繁复,一生当娶七妻,七段姻缘,方得圆满。然福祸相依,若贪多,则散;若执一,则孤。”

夫妻俩听得心惊,却不敢告诉孩子。他们只希望他平安长大,远离那些玄虚的命运预言。

然而命运自有其轨迹。

吴小川十八岁那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中文系。大学期间,他展现出惊人的语言天赋,精通阿拉伯语、波斯语,对中东文化痴迷不已。毕业后,他放弃国内高薪offer,独自前往沙特阿拉伯留学。起初每年春节还视频拜年,后来渐渐少了联系。最后一次通话,他说:“爸妈,这里的人尊重知识,也尊重家庭。我找到了自己的路。”

再后来,消息断了。

直到五年后,一封挂号信寄到书店。信封上是陌生的沙特邮戳,里面是一张结婚照——吴小川穿着白色传统长袍,身边站着七位蒙着黑纱的新娘。照片背面用中文写着:“父母勿念。此乃命定之缘,七妻和睦,共侍一夫。儿已入籍,此生不返。”

周玲玲看完信,瘫坐在地。

吴家宝接过照片,手抖得几乎拿不住。他们想起赵道长的话,想起那个关于月老红娘的梦,想起孩子眉心的红痣……一切都有了答案,却又像一场荒诞的玩笑。

书店从此安静了许多。不再有年轻人来求姻缘,那些锦旗也被收进了仓库。吴家宝不再举办读书会,只是每天默默整理书架,仿佛在整理自己破碎的心。周玲玲则把《外卖员的姻缘》从畅销区撤下,锁进了玻璃柜,标价“非卖品”。

某个雨夜,两人坐在书店角落,窗外风铃叮当。周玲玲忽然说:“你说,我们是不是做错了?如果当初没开这家书店,没写那本书,小川会不会留在身边?”吴家宝握住她的手,声音沙哑:“缘起缘灭,不由人。我们给了他爱,他给了我们真相。这就够了。”

如今,“撞见”书店依然开着,只是换了主人。

吴家宝夫妇搬去了惠州海边小镇,开了家小小的茶馆,名叫“止缘”。茶馆不卖姻缘茶,只提供一杯清茶,一张木椅,和一段无人打扰的时光。偶尔有旧客寻来,问起他们的儿子,他们只淡淡一笑:“他在远方,过着命定的日子。”

而深圳华侨城的那条小巷里,书店铜牌依旧锃亮。新店主保留了所有陈设,包括那对核桃平安扣——如今挂在收银台上方,据说摸一摸能得好姻缘。只是没人知道,那枚平安扣内侧,刻着一行极小的字:

“缘起,缘落,缘缘不断。”

翻看下一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