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直播结束后,有两百多人报名线上课程。张奶奶教刺绣,赵奶奶教面塑,陈爷爷虽然手不能雕了,但能在直播间讲木雕技巧,每场直播都人气爆棚。有个外地网友留言:“谢谢苏叔和老艺人们,让我不出门就能学到老手艺,太有意义了。”

线上课堂火了,村里的名气越来越大。有个教育机构找苏明合作,想把老手艺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外实践,组织老师来村里培训。苏明赶紧答应:“能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老手艺,是好事啊!”

培训那天,几十位老师来村里,跟着老艺人们学手艺。有的学编竹杯垫,有的学捏生肖面塑,还有的学刺绣。有个老师说:“现在的孩子太依赖电子产品了,学老手艺能培养专注力,还能传承文化,太有价值了。”

苏明看着老师们认真学习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编竹筐,那时候总觉得枯燥,现在才明白,这些手艺里藏着老祖宗的智慧。他跟阿杰说:“以后咱多跟学校合作,让更多孩子爱上老手艺。”

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镇里给村里修了文化广场,专门用来办老手艺市集;村口立了块大牌子,写着“老手艺特色村”;甚至有电视台来拍纪录片,把村里的故事搬上了电视。

有天,苏明在村口碰到以前搬去城里的老王,老王带着孙子回来探亲,看到村里的变化,惊讶得合不拢嘴:“苏明,你可真行!以前咱村穷得叮当响,现在变成旅游景点了,我都想回来养老了。”

苏明笑着说:“回来呗!村里现在有民宿、有工坊,回来还能跟着学手艺,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老王点点头:“我还真动心了,等孙子放假,我就回来住一阵子。”

晚上,苏明坐在文化广场的长椅上,看着村民们跳广场舞,孩子们在旁边追逐打闹,老艺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心里满是踏实。阿杰拿着新的海外订单走过来:“苏叔,又有三个海外文创店想代理咱的产品,咱要不要扩大生产?”

苏明看着远处的灯火,点点头:“扩大!再招些年轻人来学手艺,建个更大的工坊,让咱的老手艺,不仅能养活村里人,还能走向全世界。”

广场上的灯光暖暖的,照在每个人脸上。

苏明知道,老手艺的路越走越宽了,以后还能搞更多创新,办更多活动,让老手艺融入更多人的生活里。

苏明拍板扩大生产那天,先找村支书聊了聊。村支书一听要建更大的工坊,还能招更多年轻人,当场拍大腿:“苏明,这事儿我全力支持!村里那片闲置的空地,给你用,镇里再帮你申请点补贴!”

选址定在村东头,紧挨着基地。苏明拉着阿杰画图纸,没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就弄个宽敞的大厂房,隔出竹编区、木雕区、刺绣区,再留个大仓库放材料和成品。开工那天,村里的壮劳力都来帮忙,搬砖、砌墙、铺地板,没人喊累,都笑着说:“这是咱村的希望工坊,累点也值!”

新工坊盖好那天,大伙儿都来参观。马大爷摸着光滑的竹编工作台,笑得合不拢嘴:“这下编竹丝不用挤在小屋里了,敞亮!”陈爷爷坐在木雕区,虽然手不能雕,但看着徒弟们用新工具,也高兴:“现在条件真好,比我当年强多了。”

苏明趁热打铁,搞了个“手艺传承班”,专门招村里的年轻人,免费教老手艺,学成后留在工坊上班,给五险一金。消息一放出去,报名的人挤破了头,有刚毕业的学生,有在外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还有在家带娃的宝妈。

传承班开课那天,苏明站在工坊门口,看着三十多个年轻人,心里感慨万千:“以前怕老手艺没人传,现在好了,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咱的手艺有救了!”他把年轻人分成三组,分别跟着马大爷、张奶奶、陈爷爷(陈爷爷指导木雕)学手艺,还请了阿杰教他们线上运营、直播卖货。

教学过程中,趣事不断。有个叫小敏的宝妈,学刺绣总扎到手,急得快哭了,张奶奶握着她的手教:“针要顺着线走,别着急,慢慢就熟了。”小敏跟着练了半个月,终于能绣出完整的小花,激动地给苏明看:“苏叔,你看我绣的,能卖钱不?”苏明笑着说:“当然能!以后你就是咱工坊的刺绣能手。”

还有个叫小宇的小伙子,学竹编总编不圆,马大爷骂他:“你这手跟笨熊似的,捏紧竹丝,跟着我的节奏来!”小宇不服气,每天下班偷偷练,终于编出个像样的竹编杯垫,跑到马大爷面前炫耀:“马爷爷,你看!我编圆了!”马大爷嘴上说“还行”,眼里却满是笑意。

传承班的年轻人进步飞快,三个月就能独立做产品了。苏明让他们试着直播卖货,小宇和小敏搭档,一个编竹编,一个绣刺绣,直播间人气爆棚,一场直播能卖出去上百件产品。小宇笑着说:“以前觉得老手艺过时,现在才知道,老手艺也能玩出新花样,还能挣钱!”

新工坊的生意越来越火,海外订单排到了半年后,国内的商场、文创店也纷纷来订货。苏明没忘了村里的老人,每个月都从工坊利润里拿出一部分,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发补贴,还请他们来工坊帮忙剪线头、整理材料,按天给工钱。

有天,苏明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王奶奶,王奶奶拉着他的手说:“苏明啊,多亏了你,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挣钱,日子过得有滋味了。”苏明笑着说:“王奶奶,这是您应得的,您为工坊出力了。”

工坊的成功,吸引了周边村镇的人来取经。邻村的村支书带着老艺人来参观,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坊,羡慕地说:“苏明,你真是有本事,能把老手艺做得这么火,能不能教教我们?”苏明爽快答应:“没问题!以后咱搞个‘老手艺交流大会’,把周边村镇的老艺人都召集起来,互相学习,一起把老手艺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