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汝之素年,谁予锦时 > 第23章 微言看新闻,信任碎一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章 微言看新闻,信任碎一地

2020年 9月 20日晚,上海的暴雨已经持续了整整七个小时。豆大的雨点疯狂地砸在《东方周报》编辑部的玻璃窗上,形成一道道蜿蜒的水痕,将窗外的陆家嘴夜景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晕。林微言坐在靠窗的工位前,台灯的暖光在她疲惫的脸上投下淡淡的阴影,键盘上还沾着中午外卖溅落的油渍,一份凉透的生煎套餐孤零零地放在桌角,包装袋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

电脑屏幕右下角的时间跳动到 21:47,文档标题《非遗造假产业链调查(续)——青川竹编溯源》后面还挂着一个刺眼的红色感叹号。林微言揉了揉发酸的太阳穴,右手食指在“沈知行“三个字上反复摩挲,光标在屏幕上闪烁不定,像她此刻纷乱的心情。桌角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亮起时映出顾屿半小时前发来的消息:“警方已掌握王彪伪造资质证据,勿信传言。“

她长长地舒了口气,指尖悬在回复框上方,却迟迟没有落下。自从三天前第一篇报道发布后,她的手机就从未真正安静过。非遗保护圈的质疑、同行的打探、陌生网友的谩骂,像潮水般一波波涌来。最让她不安的是沈知行的沉默——那个从小把她护在身后的知行哥,那个在苏州非遗展上骄傲地展示青川竹编的手艺人,已经整整七十二小时没有回复她的任何消息。

“微言,还不走?“实习生小张抱着文件夹经过,打了个哈欠,“气象局说明天还有特大暴雨,再不走末班车都赶不上了。“女孩的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屏幕,欲言又止地补充道,“那个...青川县的新闻,你看到了吗?“

林微言的心猛地一沉。她注意到编辑部里剩下的几个同事都在低头刷手机,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异样的沉默,只有键盘敲击声和窗外的雨声交织成令人窒息的背景音。“什么新闻?“她的声音有些发紧,手指下意识地抓紧了桌沿。

小张犹豫了一下,还是把手机递了过来:“《青川日报》刚发的专访,沈师傅...他回应了。“

手机屏幕上跳出的视频缩略图让林微言的呼吸瞬间停滞。沈知行穿着一件从未见过的深灰色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正坐在县电视台的演播室里,背景板上“传承匠心“四个金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视频标题用加粗的红色字体写着:《独家专访:非遗传承人的委屈与坚守——沈知行回应造假质疑》。

她的指尖冰凉,颤抖着点开播放按钮。沈知行的声音从小小的扬声器里传出,带着一种刻意压抑的沉痛:“林微言是我看着长大的,我一直把她当亲妹妹。没想到她会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发布这样的报道,这不仅伤害了我,更伤害了整个青川竹编行业。“

“轰“的一声,林微言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旋转。窗外的雷声恰好炸响,震得玻璃窗嗡嗡作响。她死死盯着屏幕里沈知行的脸,看着他说“报道存在失实之处“,看着他说“已委托律师追究责任“,看着他眼神里那层刻意营造的失望与痛心。那些话语像淬了冰的针,密密麻麻地扎进她的心脏。

“微言姐?你没事吧?“小张担忧地拍了拍她的肩膀。

林微言猛地回过神,才发现自己的指甲已经深深嵌进掌心,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我没事。“她勉强挤出一个笑容,把手机还给小张,“可能有点累了。“

小张走后,编辑部很快恢复了寂静。林微言却再也无法集中精神工作,沈知行在视频里的样子在她脑海里反复闪现,与记忆中那个笑容温暖的少年重叠又分离。她颤抖着手点开微信,置顶的依然是那个熟悉的头像——一片青翠的竹林,那是三年前她去青川采风时拍的。最后一条消息停留在三个月前,她发了一个点赞的表情,而他发来了一张新做的竹编样品照片。

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她点开了微博。热搜榜已经被相关话题占领:#非遗老字号造假#、#林微言失实报道#、#沈知行回应#三个话题的阅读量都已突破亿次。点进话题,满屏都是指责她的评论:“为了流量连老字号都黑““女记者为博眼球恶意抹黑非遗传承““支持沈师傅维权,告死这个无良记者“。

一条被顶到最前面的评论带着刺眼的红色“热“字标记:“刚看了沈知行的采访,提到林微言时眼睛都红了,明显是被最信任的人背刺了。这种打着正义旗号的记者最恶心!“下面有上万条附和的回复,有人甚至扒出了她的私人微博,在评论区恶意刷屏。

林微言感到一阵眩晕,胃里翻江倒海。她冲进卫生间,趴在洗手台上干呕起来,却什么也吐不出来,只有酸涩的胆汁灼烧着喉咙。冰冷的自来水扑在脸上,才让她稍微清醒了一些。镜子里的女人面色惨白,眼下挂着浓重的黑眼圈,曾经亮晶晶的眼睛此刻空洞无神,布满了红血丝。

她不明白,那个在她小时候手把手教她编竹蜻蜓的知行哥,那个在她第一次独立完成竹编作品时比她还激动的少年,那个在她决定报考新闻系时说“要做像竹篾一样正直的记者“的沈知行,怎么会说出那样的话?

回到工位,电脑右下角的新闻推送还在不断弹出。她机械地点开一条,是《青川日报》的文字版专访。报道里详细描述了沈知行如何“被不法商人欺骗“,如何“出于信任未严格核实资质“,最后笔锋一转,将矛头指向她的报道:“作为从小一起长大的同乡,沈知行对林微言团队的做法表示痛心,称其'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忽视了对非遗传承人的基本信任'。“

“基本信任...“林微言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眼泪终于忍不住夺眶而出。信任?是谁在她反复确认“这批竹篾是否用于非遗产品“时含糊其辞?是谁在她报道发布前的最后一刻还承诺“会给公众一个交代“?又是谁,在她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调查真相时,选择了在镜头前将所有责任推给她?

她的目光落在桌角那个不起眼的竹编笔筒上。那是她十八岁生日时,沈知行送的礼物。他花了整整一个月,用最细的竹丝编出了缠枝莲纹样,筒身上还刻着小小的“正“字。他当时笑着说:“微言要去大城市读大学了,希望你不管将来做什么,都能像这竹编一样,表里如一,正直坚韧。“

手指轻轻拂过笔筒上光滑的竹面,触感依然温润。可此刻,那个“正“字却像在嘲笑她的天真。林微言把笔筒猛地扫到地上,清脆的碎裂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格外刺耳。细小的竹丝散落在地,像她此刻支离破碎的心。

她蹲在地上,看着那些散落的竹丝,童年的记忆不受控制地翻涌上来。

那是 2005年的夏天,七岁的林微言第一次跟着奶奶回青川老家。沈知行已经是个十三岁的少年,沉默寡言,却会在她被其他孩子欺负时默默挡在她身前。沈家工坊后院有一片茂密的竹林,傍晚时分,夕阳透过竹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沈知行就坐在竹荫下教她编竹蜻蜓。

“不对,要这样绕。“他的手指修长灵活,总能轻易地将不听话的竹丝驯服。林微言的小手笨拙地模仿着,竹丝却总是缠成一团乱麻。“我是不是很笨?“她委屈地瘪着嘴,眼圈红红的。

沈知行放下手里的竹篾,认真地看着她说:“不笨。竹编最重要的是耐心,你看这竹子,要经过三蒸三晒才能用,急不得。“他捡起她弄乱的竹丝,一点点拆开重新编织,“就像做人,要经得起考验才能立得住。“那天傍晚,他教她编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她终于编出一个歪歪扭扭的竹蜻蜓。看着她举着竹蜻蜓在竹林里奔跑的样子,沈知行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后来每年暑假,林微言都会回青川。沈知行成了她的专属竹编老师,从简单的竹蜻蜓到复杂的竹篮,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教她。他会带她去后山竹林挑选最适合的竹材,告诉她“竹节要匀,竹身要直“;会让她参与工坊的简单工作,教她辨认不同竹篾的品质;会在她抱怨编竹篾太辛苦时说:“好手艺都是熬出来的,就像竹子扎根,要深要稳。“

那些夏天,竹林里的蝉鸣、竹编机的咔嗒声、沈知行低沉的教导声,构成了她童年最温暖的底色。她一直以为,这份基于竹艺传承的信任和情谊,会像青川的竹林一样,历经风雨却始终长青。

大学填报志愿时,林微言犹豫再三,最终选择了上海的一所大学攻读新闻系。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沈知行特意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看她。他带来了一个精致的竹编书立,上面刻着“守真“两个字。

“为什么不报非遗保护相关的专业?“沈知行问她,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因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像青川竹编这样的好手艺。“林微言眼睛亮晶晶的,“我要用我的笔,让这些真正的匠心被看见,被尊重。“

沈知行沉默了很久,然后郑重地说:“好。但记住,做记者和做竹编一样,最重要的是真实。不能为了好看就用劣质材料,不能为了省事就偷工减料。“他顿了顿,补充道,“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

那天晚上,他们聊了很久。沈知行说起沈家工坊的困境,说起年轻人不愿意学竹编的无奈,说起他想让青川竹编走出大山的梦想。林微言则描绘着她的新闻理想,说要做深度报道,揭露真相,守护公平正义。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两个年轻人眼中的憧憬与坚定。

“以后我报道青川竹编,一定要让你当主角。“林微言笑着说。

“好啊,“沈知行也笑了,“但你可不能写假新闻黑我。“

“才不会!“林微言举起手,“我以记者的名义保证,只说真话!“

“我信你。“沈知行的眼神温柔而坚定,“永远信你。“

永远信你...

林微言瘫坐在冰冷的地板上,任由眼泪汹涌而出。那些曾经温暖的承诺,此刻都变成了最锋利的刀刃,将她的心脏切割得鲜血淋漓。她想起去年苏州非遗展上,沈知行小心翼翼地展示着他们工坊的竹编精品,而她则拿着话筒,向中外记者介绍青川竹编的历史与工艺。

“这是我们青川最好的手艺。“她当时骄傲地说,眼神里满是对这份传统技艺的崇敬。沈知行站在她身边,目光温柔地落在她身上,那眼神里的信任与期许,她至今记忆犹新。

可现在,这个她曾经无比信任的人,却在全国媒体面前指责她的报道失实,将自己塑造成被信任之人背叛的受害者。那些她为了核实十五吨竹篾去向而熬过的夜,那些她为了确认交易细节而打的数十个电话,那些她为了保护可能被牵连的无辜者而反复修改的措辞,在这一刻都变得毫无意义。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起来,是陆则发来的消息:“还在加班?我刚结束采访,在你们报社楼下。“

林微言没有回复,只是机械地站起来,回到工位前。她点开与沈知行的微信对话框,往上翻看着聊天记录。三年来的点点滴滴在屏幕上流淌:他发来的竹编半成品照片,她分享的采访趣事,节日里的互相问候,讨论竹艺创新的长篇对话...每一条消息都曾承载着温暖与信任,现在却像针一样刺痛着她的眼睛。

她看到去年冬天自己感冒时,沈知行特意寄来的青川特产蜂蜜,附言“用竹林里的野花酿的,比吃药好“;看到今年春天她抱怨工作压力大时,他发来的鼓励:“想想竹子扎根的时候,深一点,稳一点,就不会被风雨吹倒“;看到三个月前他发来的竹编样品照片,问她“这个设计能不能吸引年轻人“。

手指在“删除联系人“的按钮上悬停了很久,林微言的眼泪滴落在手机屏幕上,晕开一片模糊的水痕。她想起沈知行教她编竹结时说过的话:“编错了可以拆了重来,但人心要是编错了,就很难复原了。“

也许,他们之间的这个结,已经再也解不开了。

她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按下了删除键。

然后是微博关注、电话号码、邮箱地址...所有能联系到沈知行的方式,她都一一删除。每删除一个,心就像被撕裂一次。最后,她看着手机里那个空白的联系人页面,感觉心里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彻底碎了,再也拼不回去。

窗外的雨还在下,编辑部的灯光显得格外刺眼。林微言趴在桌子上,压抑了许久的哭声终于忍不住爆发出来。不是嚎啕大哭,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呜咽,仿佛要将心脏里所有的委屈、失望和痛苦都倾泻出来。她不知道自己哭了多久,直到一件带着淡淡雪松味的西装外套披在了她身上。

她抬起头,泪眼朦胧中看到陆则站在面前,手里拿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他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递过纸巾,将咖啡放在她手边,然后拉了把椅子坐在她旁边。

陆则是《东方周报》的摄影记者,也是她的搭档。这次的非遗造假调查报道,他们一起跑了无数个地方,采访了数十位知情人。他沉稳、可靠,总能在她最焦虑的时候给出冷静的建议。

“都看到了?“陆则的声音低沉而温和,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

林微言点点头,接过咖啡抿了一口。温热的液体滑过喉咙,带来一丝微弱的暖意,却无法驱散心底的寒意。“他怎么能这么说?“她的声音哽咽着,“他明明知道我做这个报道有多难,明明知道我不是故意要伤害他...“

陆则没有急着安慰,只是递给她一份文件:“这是我刚从上海警方那边拿到的材料,王彪已经初步交代了伪造资质的过程。“他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里明确提到他故意隐瞒了竹篾的真实用途,还伪造了出口食品包装的相关证明。“

林微言的手指抚过文件上的字迹,眼泪又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些证据,为什么他不等一等再回应?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

“因为舆论不等人。“陆则的语气很平静,“青川那边的舆情发酵太快,从社交媒体到主流媒体,整个过程不到四个小时。“他顿了顿,补充道,“我刚才查了一下《青川日报》的背景,苏曼琪的父亲是该报的大股东之一。“

林微言猛地抬起头:“苏曼琪?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清楚,但显然有人在背后推动这一切。“陆则看着她通红的眼睛,“沈知行的采访视频剪辑痕迹很明显,很多关键问题都被模糊处理了。你有没有注意到,他提到你的时候,眼神一直在闪躲?“

林微言愣住了。经陆则一提醒,她才想起视频里沈知行的样子——虽然语气沉痛,但眼神总是不自觉地飘向别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这些都是他紧张或说谎时的习惯性动作。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他终究是说了那些话,在她最需要信任和支持的时候,给了她最沉重的一击。

“就算是被逼迫的,他也不该把责任推给你。“陆则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微言,我知道你难过,不仅仅是因为报道被质疑,更是因为被信任的人背叛。但你要记得,你做这个报道的初心是什么。“

初心...林微言喃喃自语。她想起自己在报道开篇写的话:“非遗保护的核心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诚信的坚守。当商业利益诱惑来袭,那些世代相传的匠心能否经得住考验?这不仅是对非遗传承人的拷问,更是对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检验。“

当时写下这些话时,她从未想过,有一天需要接受考验的,会是自己与传承人的信任。

“我是不是做错了?“林微言低声问,声音里充满了自我怀疑,“也许我应该先和他沟通清楚,而不是直接发布报道。也许我真的太急于求成,忽略了他的处境...“

“没有做错。“陆则的语气异常坚定,“作为记者,揭露真相是你的职责。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核实信息,甚至在报道中特意提到他可能被蒙蔽。是他自己选择了在镜头前撒谎,这不是你的错。“

他拿起桌上散落的文件,指着上面的采访记录:“你看,这些供应商的证词,物流单据,资金流向,每一个环节都有证据支撑。你的报道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试图掩盖真相的人。“

林微言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笔记和证据材料,想起自己为了这个报道付出的心血。三个月来,她几乎没有好好休息过,跑遍了青川、上海、苏州等地,采访了二十多位相关人员,光是核实竹篾的来源就花费了整整两周时间。她一直小心翼翼地平衡着报道的客观性和对非遗传承人的尊重,甚至在发布前特意给沈知行发了信息,希望他能给出解释,可他始终没有回应。

“可是...他毕竟是知行哥啊。“林微言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助,“我们认识了十五年,他看着我长大,教我竹编,告诉我要做正直的人...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他会变成现在这样。“

陆则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人是会变的,微言。尤其是在巨大的压力和诱惑面前,有些人会坚守初心,有些人则会选择妥协。这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他递给她一张纸巾,“你需要接受这个现实,无论有多痛苦。“

接受现实...林微言看着窗外依旧瓢泼的大雨,感觉自己像一叶在暴雨中迷失方向的小舟。那个曾经为她遮风挡雨的港湾,如今却变成了掀起风浪的源头。她想起沈知行在采访中说“一直把她当亲妹妹“,这句话此刻听来无比讽刺。

“我把他当亲哥哥一样信任。“林微言的声音哽咽着,“我以为我们之间的信任,就像他编的竹编一样牢固,没想到这么轻易就碎了。“

陆则没有说话,只是安静地陪着她。办公室里只剩下窗外的雨声和林微言压抑的啜泣声。过了很久,他才轻声说:“真正牢固的关系,应该像经过三蒸三晒的竹篾,能经得起风雨考验。如果仅仅因为一篇报道就破裂,说明它本身就存在问题,或者说,有人不想让它继续牢固下去。“

林微言抬起头,泪眼朦胧地看着陆则:“你的意思是...“

“苏曼琪在采访中一直陪伴在沈知行身边,报道发布后又第一时间安排他接受采访,引导舆论。“陆则分析道,“她的动机很可疑。而且据我所知,苏家一直想吞并沈家工坊,这次的事件或许对他们来说是个机会。“

这个可能性让林微言浑身一颤。她想起苏曼琪,那个总是穿着精致、笑容得体的女人,每次见到她都热情地叫她“微言妹妹“,却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沈知行的占有欲。以前她只当是少女情怀,现在想来,或许没那么简单。

“沈知行的父亲身体不好,工坊又刚经历火灾,还欠着外债。“陆则继续说道,“在这种情况下,苏曼琪提出帮助,他很可能会被迫妥协。“

“被迫妥协也不能撒谎啊!“林微言激动起来,“他教我做人要像竹子一样有气节,可他自己却为了利益违背了初心!“眼泪又不争气地涌了上来,“最让我难过的不是他指责我的报道,而是他辜负了我们这么多年的信任。“

陆则递给她一杯新的热咖啡,这一次加了奶和糖。“先暖暖身子。“他的声音很温柔,“不管沈知行是自愿还是被迫,他的选择已经造成了伤害。现在你需要做的,不是自责,也不是纠结于过去的情谊,而是保护好自己,继续追查真相。“

“真相还有意义吗?“林微言茫然地问,“连他都这么说了,还有谁会相信我?“

“我相信你。“陆则的眼神异常坚定,“编辑部相信你,所有看过完整证据链的人都会相信你。而且顾屿刚才给我发消息,说沈知行已经后悔了,准备重新接受采访说出真相。“

林微言的心猛地一跳:“真的吗?“

“真的。“陆则点点头,“顾屿已经带着警方的调查材料回到青川,沈知行看到证据后就推翻了之前的说辞,还和苏曼琪吵了一架。他们已经联系了上海的媒体,明天就会发布澄清声明。“

这个消息像一道微弱的光,照进林微言黑暗的心底。她想起自己删除联系方式前,沈知行发来的那条信息:“微言,对不起。我会说出全部真相,等我。“当时她以为那只是又一次的欺骗,现在看来,或许他真的有苦衷。

可即使真相大白,那些说出的话,造成的伤害,真的能一笔勾销吗?林微言看着手机里空荡荡的联系人列表,感觉心里某个重要的位置变得空荡荡的。就像那个被她摔碎的竹编笔筒,即使能勉强拼凑起来,裂痕也永远存在了。

“不管怎样,真相都应该被看见。“陆则仿佛看穿了她的心思,“至于你和沈知行之间的关系,需要时间来修复,也许永远无法回到过去。但你要记住,你没有做错任何事,不需要为别人的选择承担后果。“

林微言沉默地点点头,端起咖啡慢慢喝着。温热的液体流过喉咙,带来一丝暖意。她看着窗外的雨渐渐小了,远处的霓虹在湿漉漉的地面上投下斑斓的倒影,像一幅破碎的油画。

“谢谢你,陆则。“她轻声说,“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们是搭档,不是吗?“陆则笑了笑,“而且,我相信你的专业和人品。做深度报道总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误解,但只要守住初心,坚持真相,就一定能走下去。“他顿了顿,补充道,“就像你说的,好的竹编要经得起考验,好的记者也一样。“

林微言看着陆则温和而坚定的眼神,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在这个被信任之人背叛的雨夜,是这个并肩作战的搭档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力量。她想起他们一起在青川竹林里冒雨采访,一起在深夜的编辑部核对证据,一起为了一个细节争得面红耳赤...这些共同经历的时光,虽然没有童年情谊那么长久,却同样珍贵。

“明天的澄清声明,我们一起跟进。“林微言深吸一口气,擦干眼泪,眼神重新变得坚定,“不管沈知行出于什么原因说了谎,我都要让公众知道完整的真相。不仅是为了澄清我的报道,更是为了那些真正坚守匠心的非遗传承人。“

陆则点点头:“好。我已经联系了上海警方和顾屿,明天一早我们就去青川,当面听听沈知行的解释。“他看了看表,“不过现在,你需要休息。我送你回家。“

林微言收拾好东西,最后看了一眼那个摔碎的竹编笔筒。她蹲下身,小心翼翼地将那些散落的竹丝捡起来,放进一个信封里。也许将来某一天,她能平静地面对这一切,但不是现在。

走出编辑部大楼,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陆则撑开伞,将大部分伞面都倾向她这边。路灯下,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

“你说,沈知行明天真的会说出真相吗?“林微言轻声问,语气里带着一丝不确定。

“会的。“陆则很肯定地说,“因为竹子的气节,是刻在骨子里的。就算暂时被风雨压弯,最终也会挺直腰杆。“他看了看林微言,“人也一样。“

林微言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走着。她想起爷爷说过的话:“竹子扎根深,所以能经风雨;人心存诚信,所以能立天地。“也许沈知行只是暂时迷失了方向,但她愿意相信,那个教她坚守诚信的知行哥,总有一天会找回自己的初心。

只是,他们之间的信任,就像那些散落的竹丝,即使能重新编织,也回不到最初的模样了。这个认知让林微言的心里充满了伤感,但同时也多了一份释然。成长或许就是这样,不断失去,不断告别,然后在废墟之上,重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坚守。

回到家,林微言把那个装着竹丝的信封放在书桌最深处。然后她打开电脑,开始整理明天需要的材料。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桌角的一盆文竹,叶片上的水珠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像一颗颗晶莹的泪珠。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顾屿发来的消息:“沈知行明天上午十点接受上海媒体联合采访,全程直播。他让我告诉你,他知道错了,等他当面道歉。“

林微言看着这条消息,久久没有回复。她不知道自己是否准备好面对沈知行,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的道歉,更不知道他们之间还有没有可能回到过去。但她知道,无论如何,明天的采访她必须去,不是为了沈知行,也不是为了他们逝去的情谊,而是为了她作为记者的初心,为了那些需要被看见的真相,为了那些像青川竹林一样坚韧生长的非遗传承。

她关掉聊天窗口,打开文档,在标题后面那个刺眼的红色感叹号旁边,打下了一行字:“真相或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窗外的雨已经停了,天边泛起了淡淡的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无论等待她的是什么,林微言知道,自己都必须像青川的竹子一样,挺直腰杆,迎接即将到来的风雨。因为她是林微言,是那个被教导“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记者,是那个相信真相与诚信终将战胜谎言与利益的追光者。

夜色渐浓,城市的灯光渐渐熄灭,只有编辑部的灯光还亮着,像一座灯塔,在茫茫夜色中指引着方向。林微言揉了揉酸涩的眼睛,继续敲击着键盘,每一个字都敲得格外坚定。她知道,这条追寻真相的道路或许会充满荆棘,但只要守住初心,坚守诚信,就一定能走到终点。而那些破碎的信任,逝去的情谊,终将在时间的冲刷下,沉淀为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提醒她为什么出发,又该如何前行。

手机屏幕再次亮起,是陆则发来的消息:“早点休息,明天加油。“后面跟着一个加油的表情。林微言看着这条消息,嘴角露出了一丝微弱的笑容。她回复道:“一起加油。“

放下手机,林微言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脑海里交替闪现着沈知行在采访中失望的眼神和童年时温暖的笑容,像一部混乱的电影。她知道,这个夜晚注定无眠,但明天太阳升起时,她必须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一切。因为她是林微言,一个坚守真相的记者,一个像青川竹子一样坚韧的女孩。

在黑暗中,她伸出手,仿佛能触摸到空气中飘散的竹香,那是童年记忆里最温暖的味道,也是她心中从未熄灭的光。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遭遇多少背叛,只要这缕光还在,她就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天快亮时,林微言终于浅浅地睡去。梦里,她又回到了青川的竹林,七岁的自己举着歪歪扭扭的竹蜻蜓奔跑,十三岁的沈知行站在竹荫下微笑,阳光透过竹叶洒下来,在他们身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色。那个梦里,没有谎言,没有背叛,只有竹子的清香和不变的信任,像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童谣,在寂静的晨光中轻轻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