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程之韵接过那把细腻油滑的白土,在指尖捻了捻,感受着那种独特的质感。

她抬眼看向院门口那满满一车土,又看了看自家并不算大的院子,眉头微微蹙起。

“淘洗?”她轻声自语,“这么大一车,得洗到什么时候去。”

这还只是一车。

按照图纸上建造那座三联窑所需的耐火砖数量,需要的精泥是个惊人的数字。

靠他们几个人,用盆用桶地洗,别说建窑,恐怕连砖坯都凑不齐。

林颂宜也面露难色:“是啊,这活儿太耗功夫了。”

“那就找人,附近的村子肯定有人愿意做。”程之韵嘴角勾起一抹弧度,“只要我们给的好处足够大,他们还会抢着来。”

她转向顾文珏,问道:“文珏,这一车土,如果都淘洗干净,大概能出多少能用的精泥?”

顾文珏估算了一下:“这土杂质多,十斤毛土,能出三斤精泥,就算不错了。”

程之韵心里迅速有了计较。

她拍了拍手上的泥灰,声音变得清亮起来:“既然我们自己干不过来,那就让去村子里找人帮我们干!”

赵七刚把院门关好,闻言一愣:“姐,你说啥?让村里人帮忙?他们凭啥呀?”

“凭钱。”程之韵的回答简单直接,“我们不雇人,我们收货。赵七,你去村口喊一声,就说我们顾家要盖新房,大量收一种白泥。让他们自己去山坡上挖,自己去河边淘洗,只要淘洗出来的精泥,不要沙石,我们按斤收。”

她伸出一根手指。

“一斤精泥,一文钱!”

“一文钱?!”赵七和林颂宜都吃了一惊。

一斤泥巴,一文钱!

这听起来简直是天价!

要知道,村里人去码头扛一天大包,累死累活,也不过挣二三十文。

这挖泥巴淘泥巴,虽然也是力气活,可比扛大包轻松多了,而且男女老少都能干!

“姐,这价是不是太高了?”赵七有些心疼钱。

“不高。”程之韵算得很清楚,“我们给的是辛苦钱,也是买时间的钱。价钱给到位了,他们才有动力。你只管去喊,就说我们今天就要,有多少收多少,现钱结算!”

“好嘞!”

赵七一听“现钱结算”四个字,立刻来了精神,转身就朝村口跑去。

果然,消息一传开,整个下溪村都炸了锅。

“啥?顾家收白泥?一斤一文钱?”

“真的假的?那不是漫山遍野都是吗?那玩意儿种庄稼都不长,居然能卖钱?”

“还能有假!赵七在村口喊的,现钱结算!我刚才看见刘家烧鸡铺的掌柜,被人抬着从顾家跑出来,狼狈得跟狗一样!顾家现在可不是好惹的!”

“走走走!还愣着干嘛!带上家伙,去挖泥啊!”

一时间,原本平静的村子彻底沸腾了。

家家户户的男人女人,扛着锄头,提着水桶,拎着箩筐,成群结队地涌向村外的山坡和河边。

那场面,比过年赶集还要热闹。

顾家院子里,之前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

林颂宜看着村里人那火热的劲头,脸上满是不可思议:“之韵,他们……他们真的都去了。”

“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是人呢?”程之韵笑了笑,开始指挥起来,“大嫂,你和南舟明珠把院子里的沙子再过一遍筛,务必弄到最细。我去处理骨头。”

没过多久,赵七气喘吁吁地推着一辆板车回来了。

车上,是一个崭新的、油光锃亮的大风箱,比铁匠铺那个还要大上一圈,两侧的风门上蒙着厚实的牛皮。

“姐!买回来了!”赵七满脸兴奋,“铁匠铺的王师傅一听是咱们要,给了个实在价,还说这绝对是全京城最好的风箱,一准好用!”

程之韵满意地点点头,这风箱将是他们烧制耐火砖的关键。

她这边也没闲着,将林颂宜收来的一堆牛骨猪骨,全都装进了新打制的几个大铁盒里,用泥巴将盖子缝隙糊死,然后一个个塞进了小窑炉里。

随着火焰升腾,一股难以言喻的焦糊味开始在院子里弥漫。

顾文珏则在工棚里,拿着尺子和墨斗,一丝不苟地在木板上画线切割。

他在制作砖坯的模具。

每一个模具的尺寸,都严格按照程之韵脑中图纸的要求,分毫不差。

傍晚时分,第一批村民就用桶和盆,端着淘洗好的白泥浆,小心翼翼地送到了顾家院门口。

院门口,程之韵早就摆好了一张桌子和一杆大秤。

顾文珏负责验货。

他用手指蘸一点泥浆,捻一捻,感受一下细腻程度和含沙量。

“这盆合格。”

“这桶不行,沙子太多,拿回去重洗。”

他的话不多,但标准严格,不容置喙。

合格的,程之韵便过秤,记账,然后当场付钱。

第一个领到钱的是个黑瘦的汉子,他端来的一盆精泥,称了足有二十斤,当场就拿到了二十个铜板。

汉子捏着那沉甸甸的铜钱,激动得满脸通红,连声道谢后,提着空盆就往河边跑,仿佛晚去一刻就少赚了几百万似的。

这个场景,瞬间点燃了所有排队村民的热情。

钱是真的,顾家真的给钱!

队伍一下子变得井然有序,所有人都眼巴巴地盼着自己的泥能合格。

夜幕降临,顾家院子门口却灯火通明。

收来的精泥,一盆盆倒进院里早就挖好的几个大坑里,进行初步的沉淀和晾干。

院子里,烧骨炭的窑炉火光熊熊。

院子外,前来送泥的村民络绎不绝,排成的长队都快延伸到了村口。

整个下溪村,都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靠“挖土”就能赚钱的狂热之中。

深夜,送泥的村民终于散去。

院子里,几个大坑里都积了厚厚一层细腻的白泥。

小窑炉也终于熄火,顾文珏用铁钳夹出那几个烧得通红的铁盒,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焦黑酥脆的骨炭。

高岭土、石英砂、骨炭。

烧制耐-火砖的三种核心材料,全部备齐。

程之韵看着眼前这热火朝天的劳动成果,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她走到一个泥坑边,看着那雪白细腻的泥,对正在旁边用木板压制砖坯模具的顾文珏说道:“文珏,按我说的比例,我们先试一小批。”

“高岭土七成,石英砂两成,骨炭粉一成。”顾文珏口中复述着这个他从未听过的配方,手上已经开始动作。

他将磨成细粉的骨炭和筛好的白沙,与晾到半干的精泥混合在一起,加水搅拌。

那和出来的泥料,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灰白色,质感也与他以往接触的任何泥料都不同。

他将泥料填入模具,用力压实,然后小心地脱模。

一块尺寸标准、棱角分明的灰色砖坯,便出现在众人眼前。

“成功了!”赵七兴奋地叫了一声。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不断地重复。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他们终于制出了足够烧一小窑的砖坯。

程之韵指挥着赵七,将那个巨大的牛皮风箱,用管道接到了小窑炉的进风口。

一切准备就绪。

顾文珏将一块块灰色的砖坯,按照特殊的码放方式,小心地装入窑中。

他做完这一切,站起身,看着眼前这个被临时改造的窑炉,脸上却露出了凝重的神情。

他看向程之韵:“风箱能把温度催上去,但烧砖不是炼钢。温度升得太快,砖会裂。降得太快,砖会脆。这小窑没有闸门,全靠人力控制风量和火候,稍有不慎,这一窑砖就全废了。”

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

林颂宜和赵七脸上的兴奋也褪了去,紧张地看着程之韵。

这第一窑,承载了所有人的希望。

程之韵迎着顾文珏的视线,又看了看窑里那些寄托着未来的砖坯,深深吸了一口气。

她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废了,就再烧。总要试几次。”

她转头看向拿着火把的赵七,断然下令。

“点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