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历史不是爽文 > 第3章 你的白话文属实有点格格不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章 你的白话文属实有点格格不入

“文以载道”,不是你说得通俗就能上位。你以为写几篇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文就能震惊天下?对不起,在传统士人眼中,这不叫“文章”,只叫“俚语”、“俗语”或“市井词”。

古代文人的标准是:“文以载道”、“辞采有章”、“援经据典”,也就是说:

引用典籍多,代表你“熟读四书五经”;

讲究结构对仗,说明你“通格律善文法”;

用词艰深、典雅,才显得你“有士气、有学养”;

一篇用“今天、明天、干嘛”这种白话写的文章,在他们看来,不只是“浅俗”,而是“不敬、不学、无识”。

哪怕你文意再好,没有典故、没有套话,他们都会说你“胸无点墨”、“徒有浅见”。

从明代开始,科举“八股文”规定:

必须按“四书”命题;

必须遵循“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固定格式;

必须引用“经文”为主,不得随意创新措辞;

必须文辞典雅,句式工整,对仗严密;

你若写白话,直接出局。因为白话:

没“句读”章法;

不讲四字八字对偶;

语言太俗气;

无经典出处支持;

所以白话文不是“能不能传播”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入眼”的问题。一个穿越者若递上一份白话“自荐书”,八成被当成乞丐信扔进火炉里。

古代“写文章”不是全民娱乐,而是权力阶级的“认证标志”。

只有士人有“文章资格”;

文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载体;

用白话写作,会被认为“亵渎圣言”、“玩弄笔墨”;

你写小说、话本、戏文,可以用白话,但那是下九流行业;

你写奏章、对策、论政,要敢用白话,主考官可能说你“轻慢上国,诋毁道统”。

穿越者写一篇“为百姓请命”的白话政论,士人会认为你是个“市井狂生”,不是革命者,是笑话。

古代确实有很多白话作品,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这些作品在民间火爆,但:

不登大雅之堂;

不被正统文人认可;

不纳入科举内容;

被称为“淫词小说”、“野史荒唐”;

例如,《金瓶梅》文笔极高,但因语言淫靡、情节露骨,被列为“劣书”;《水浒传》虽写忠义,却因语言粗俗,不登正史。

而读这些作品的,往往是:

商人、手工业者;

小店掌柜;

地主阶层中不走科举路线的人;

庙会、茶楼的说书人;

你用白话写东西,最多“骗骗百姓”,在士大夫看来,那和“唱曲子”“卖唱”差不多。

你可能说,那我就当个说书先生,用白话文影响百姓嘛——但问题在于,说书先生是“贱业”。

属于“非正经文人”,难入士人圈子;

说话靠嘴,不靠笔墨,被视为“艺人”;

家庭也因行业影响而被排除在“科举资格”之外;

明清很多说书艺人其实文笔极佳,但因出身不正、语言白话,只能靠“街头茶馆”谋生。

穿越者靠白话说服百姓搞教育、搞改革,这套在“士人认同体系”里根本不成立,他们只会说你是个“跳梁小丑”,不配参与大政。

白话文真正登堂入室,是五四运动以后。

1918年,《新青年》用白话文发表文章;

陈独秀、胡适推动“文体革命”,才广泛推广;

鲁迅写《狂人日记》成为第一篇白话小说;

国民政府1920年代后开始在教育中使用白话教材;

也就是说,在你穿越前的任何一个朝代,白话文都是“非主流”、“非官方”、“非高雅”。

想靠白话征服古人思想,你就像现在用抖音视频说服一个大学教授写论文一样——传播没问题,认可几乎为零。

写文章讲究“文采”是古代文人的执念,哪怕内容平庸,只要辞藻华丽、典故连珠,照样能“拔高档次”。

你若写:

今夏大旱,百姓无食,乞丐遍地。

士人会写成:

自春未霖,自夏无潦,饥者号于道,瘦者僵于壑,骸骨蔽野,号咷盈耳。

你写:

皇帝不顾百姓死活。

他们会写:

上失其道,下无所依,溷乱纲常,法纪陵夷,天道之罚,殆不远矣。

穿越者写白话短句,他们会觉得你是没学识的草民,说话没品位,不值得听。

古代进谏皇帝、写政论、递书启,全都要用“官样文章”。

你若写:

圣上啊,百姓饿死了,求您救救他们。

官员会写:

欣逢隆运之世,然民命告危,实系兆庶膏血,乞敕内外有司,体恤实情,力除苛政,以慰苍生。

你写白话,他们觉得你在“撒野”、“乱语”、“触犯礼法”。

在士人圈子里,连写一封私信都要“引经据典”,更别说上达天听。白话写书信,就如今日用语音输入发毕业论文:没人敢看。

古代“文言”不仅是语言形式,更是“权力结构”的象征:

能写文言,说明你是“士人”;

会用典故,说明你读过书;

遵守章法,说明你尊重儒家礼法;

白话是“无根语言”,代表下等、草民、低阶;

文字就是门槛,谁写得好谁就能发声。你用白话,等于放弃了“士人语言权”,也就等于放弃了参与话语体系的资格。

这跟你今天写网文投稿人民日报社论是一个逻辑——格式不对,思想再好也没人搭理你。

如果你真执意想用白话传播思想,也不是没可能——但路径如下:

去茶楼、庙会,说故事;

写白话小说,投给书坊;

培训一批“草根布道者”,类似明末的布道僧;

争取下层百姓认同后,积聚影响力;

被地方官或士人“注意”后,逐步纳入书目;

再由士人转译为“正统书文”,才有可能登堂入室;

这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十年,还不一定成功。

真正的白话入主官场,是晚清以后、是民国开新政、是五四之后。你穿越到宋、元、明、清,就算白话文写得再精彩,也只能被当作“市场小品”。

穿越文里主角用一篇白话文章“打动皇帝”“震动朝堂”,实则犯了两个常识性错误:

语言形式不被承认;

身份与文字挂钩,你没士人身份,说什么都白搭;

古代社会是等级制社会,文字是最精致的等级工具。你若不用文言、不能写八股、不会引典,就像不会说英语的人硬闯联合国发言厅,哪怕满腔热血,也注定被排除在外。

所以,不要天真地以为“写白话文章就能改变世界”——在那个年代,文章不是看你写得对不对,而是看你是不是有资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