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史上最差筑基修士 > 第238章 仙隐丛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经过吕一的治疗,唐超清醒多了。

同样清醒过来的还有宋老板。

一大早,他就差酒楼的伙计给吕一等人送来早点。

“林老板!寻阳楼宋参为您送餐。”

唐超推开院门,让进伙计。

伙计道:“恭请唐公子上复林老板,今日巳时三刻寻阳楼设宴,务必赏光,我就不多打扰了。”

说完把食盒递给唐超,转身走了。

提着食盒,唐超来到厅堂。

“吕宗,您看?”

“李多九呢?大清早跑哪去了?”

唐超也坐下来,打开食盒,“多半是去书院了。”

将近中午也不见李多九回来,留了字条,二人赴宴寻阳楼。

还是之前的隔间,墙壁已粉刷一新。宋老板也像白墙一样,绝口不提修仙之事,笑容可掬地款待二人。

在一座修仙闻名的城镇不说修仙还真是没什么话题啊。

“宋老板,我听说瓮城建筑南低北高,有什么说法?”

“哈哈哈,”不提修仙就好,“林老板,这是按风水制定,并非迷信。”

“我们瓮城只有一口水井,便在街心。全城用水都从这里取用。这井水清冽甘甜,但从地下打出的水属阴,需要阴阳调和。这井水被日光照射是最好的办法。

而这南低北高的规矩就保证了一年四季阳光都会照到井里。每年冬至这一天是阳气最弱的一天,光线刚好在正午十分照到井底边缘。这一天会在街心祭天祭祖,其实为的就是把大伙集中起来,不要在正午挡了井口的阳光。”

宋老板侃侃而谈,唐超点头附和:“这井水用阳光照的习俗确实很多地方都有,但一般都是打上来之后放在缸里,想不到这里却是直接照井里的水。”

酒席的气氛好了起来。

回到住处,仍不见李多九。

吕一呆坐在桌旁。

书院里的经史子集主要收录的是《道经》,剩下的多是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弟子规》

主要讲的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但又少了《南华经》这样的经典。

以阳光晒水真的那么重要么?以至于冬至还特意集中百姓祭天祭祖?这座城的大阵的能量来源就是古井,南低北高的建筑风格……

叮!难道说古井是阳光转化能量的机关?

这城里绝不只有一座大阵,书院也有。这些阵的功能无不是指向控制人的思想。

这和自己当年须弥大会时影响小镇修士群体情绪很像。

吕一拿出一个玉简输入:当群体聚合的时候,群体的智力会低于个体,甚至低到和群体中最低的那个人吻合;

群体的聚合会带来高度自信,可是一旦这个群体变得自信甚至傲慢,事情往往会朝着失控和可怕的方向变化;

群体的行动靠情绪来催化,可是他们自己却感觉不到。

收起玉简,李多九还没回来。

放出神识,他并不在城中。

“不好!”吕一豁然而起,“他定是去了仙隐丛林!”

话音未落,吕一已消失不见。

唐超赶忙追了出去。

仙隐丛林。

虽然是夏天,林子里却很阴冷。

李多九佝偻着身子,三步一回头地走着,时不时地在路上做些标记。

不远处偶尔传来伯劳鸟胡乱地叫声扰得人心惊。

但无论什么也阻挡不了他那颗向道之心,想到这里有些豪情万丈,短暂地驱散了恐惧。

祭台!

当李多九终于站在祭台前,他有些颤抖。

问题来了,怎么使用这祭台?

滴血怎么样?

蹭!他拔出匕首又收了回去,恭恭敬敬地跪在地上磕了个头。

“大胆的人类,你要做什么?”

这声音说不出的难听,像是从地狱发出的质疑。

李多九惊疑地抬起头,看见一只伯劳站在祭台之上。

刚才的话就是这只伯劳发出的。

李多九不确定这只伯劳是在胡言乱语,还是说它是神的使者。

“弟子李多九,想用祭台测测灵根。”

“桀桀桀,你也知道是祭台,你要献祭什么呢?”

“这……”李多九哑口无言。是啊,自己好像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祭品。

这时神鸟又开口道:“祭祀之物不在于贵重,一只青蛙、一只老鼠足矣!”

混账!李多九大怒,这世道人心不古啊,连只鸟都来骗吃骗喝!

脱下鞋便要打那伯劳。

那鸟轻快地飞走了,“宋老板可比你大方多了,桀桀桀!”

轰走了鸟,李多九回忆了一下几天前叶、萧两家祭祀的场景。

用匕首割掉鬓角一绺头发,托在手里。

小指粗细的这绺发丝青中带白,他长叹一声: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言罢豪气陡生,把发丝置于祭台之上。

萤光流转,发丝被扫描一样。祭台的平板上显现出光亮的字迹。木灵根八十八,水灵根六十七。灵根评定……

石板闪烁了几下,可塑之材。

地面发出隆隆声。

十二兽首破土而出,竟是十二个兽首人身的石像,每一个都面向祭台。

其中,牛头人转向李多九,眼中发出两道白光,直射在李多九的脸上。

原本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慌失措的李多九忽然感觉说不出的舒坦和解脱,心中充满喜悦。

他眼前白光一暗,便来到了一处市井。

这里人物穿着与凡俗无异,李多九忽觉腹中饥饿却身无分文。

路过一间茶馆,便想起自己的老本行——说书。

可是这里的客人十分挑剔,尽管说的口吐白沫、七窍生烟却无一人打赏。

到了晚上,李多九只得找了城隍庙过夜。

这城隍庙里还有两个乞丐正在用瓦罐煮粥。

虽是乞丐却对吃喝颇为讲究,一定要小火慢熬。

等着粥好的空挡,对李多九道:“喂!新来的,左右无事讲个故事听听。”

李多九刚开口一个话说天下大势,便被一人打断,“不好听!不好听!三国嘛刘皇叔啊。听过听过。”

李多九只得再新讲其他。

从封神榜到西游记,从隋唐到水浒,从西厢到红楼,换了一个又一个。

这两个乞丐也是博学,什么故事只要一开头便知道下文。

李多九搜肠刮肚也想不出一个故事,忽然灵光一现:

“不炼金丹不坐禅,

不做商贾不种田。

闲来写幅青山卖,

不使人间造孽钱。

尔等听仔细,有位林老爷带着位唐公子经商,这天他们来到一处县城名曰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