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英烈传奇 > 第355章 长宁十一年冬,平襄城下献降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5章 长宁十一年冬,平襄城下献降幡

鸭绿江的冰封,挡不住唐军的铁蹄。龙天策大军渡过江后,如秋风扫落叶般,连克高句丽数座城池,兵锋直指高句丽的都城——平襄城。冬日的寒风卷着雪粒,拍打在平襄城的城墙上,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在为这座即将迎来终结的都城,奏响哀歌。

王都惊变:四面楚歌断归途

平襄城的王宫,气氛死寂得可怕。

高句丽王高建武坐在王座上,脸色惨白如纸,双手不停地颤抖。他刚收到唐军渡过鸭绿江的消息,还没从惊恐中缓过神来,又一个晴天霹雳炸响——百济国被大唐水师覆灭,国王扶余璋被俘。

“完了……一切都完了……” 高建武喃喃自语,眼中充满了绝望。

百济是他最后的盟友,如今盟友倒戈,高句丽成了孤家寡人,再无外援。而唐军的铁蹄,已在城外步步紧逼,那面象征着大唐威严的“龙”字大旗,仿佛已飘扬在平襄城的上空。

“大王,唐军已抵平襄城外三十里!” 探马连滚带爬地冲进大殿,声音带着哭腔,“先锋部队……已开始攻城了!”

“噗通”一声,高建武从王座上滑落到地上,泪水夺眶而出,像个无助的孩子。他不是没想过抵抗,可从安东市到鸭绿江,唐军一路势如破竹,高句丽军屡战屡败,早已没了还手之力。

“大王,您不能哭啊!” 谋士阿纳宝上前一步,急声道,“平襄城城高墙厚,尚有三万士卒,粮草足够支撑一年!只要我们死守,等到来年开春,唐军粮草不济,必然会退军!万万不可轻易投降!”

阿纳宝是高句丽的老臣,一生辅佐过高建武的父兄,对高句丽忠心耿耿,却也带着几分固执。

“死守?” 高建武抬起泪眼,声音嘶哑,“从开战到现在,我们赢过一场吗?安东市丢了,安市城破了,鸭绿江天险也挡不住他们……我们守得住吗?”

他环视殿内的文武百官,眼中充满了疲惫与悔恨:“开战以来,民生凋敝,田园荒芜,多少百姓死于战火?这几个月,天灾不断,先是旱灾,后是雪灾,百姓流离失所,我们多年的积蓄,早已化为乌有……这一切,都是因为这场该死的战争!”

“大王!” 大将羊高猛地跪倒在地,铠甲碰撞发出刺耳的声响,“末将愿率军死战!只要还有一兵一卒,就绝不让唐军踏入平襄城半步!势尚可战,断不可降!” 羊高是高句丽的名将,勇猛善战,却也性情刚烈,对投降嗤之以鼻。

高建武看着他,缓缓摇头:“羊将军,我知道你的忠心。可你看看,这朝堂之上,还有多少人愿意再战?你听听,城外的百姓,还有多少力气为我们呐喊?”

他站起身,走到殿外,望着远处灰蒙蒙的天空,声音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自我父兄打下这片基业,至今已有五十年。可我父兄三人,忙于征战,穷兵黩武,对百姓并无大功。这数月以来的血战,百姓死伤无数,流离失所,他们已经受够了。”

“大王……” 阿纳宝还想再劝。

“降了吧。” 高建武打断他,语气坚定,“投降,不过是损我一人名节。只要能保全平襄城的百姓,让他们安然无恙,不再受战火之苦,我就是死了,也无恨了。”

朝堂激辩:罪魁祸首仍狡辩

“大王万万不可!” 一个尖利的声音响起,正是宰相苏文——当年怂恿高建武叛乱,勾结百济、觊觎辽东的元凶。

苏文脸色铁青,冲到高建武面前,急声道:“我们现在杀了那么多唐人,双手沾满了他们的鲜血!尤其是在安市城,我们杀了他们的大将王铮,还羞辱他的尸体!唐军恨我们入骨,怎么可能放过我们?投降,就是死路一条!”

“住口!” 高建武猛地转身,指着苏文,眼中迸发出积压已久的怒火,“皆因尔等!皆因你们这些利益熏心之辈,贪图辽东的富庶,怂恿我撕毁盟约,挑起战火,才致使我高句丽近百年的基业,毁于一旦!”

他的声音在宫殿上空回荡,带着无尽的悔恨与愤怒:“若不是你,若不是你们这些奸臣,我高句丽何至于落到今日这般田地?百姓何至于流离失所,死于非命?”

苏文被骂得面红耳赤,却依旧嘴硬:“大王,我等也是为了高句丽的强盛!大唐虽强,却也不能容忍我们在辽东立足……”

“强盛?” 高建武冷笑,“用百姓的鲜血和白骨堆砌的强盛,算什么强盛?那是罪孽!”

他看着殿内的文武百官,朗声道:“我意已决,三日后,开城投降!有谁不愿,可自行离去,我绝不强求。但有敢阻拦者,以叛逆论处!”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高建武的决心震撼了。羊高闭上眼,泪水从眼角滑落;阿纳宝长叹一声,摇了摇头;只有苏文,眼中闪过一丝怨毒和恐惧。

接下来的三天,平襄城笼罩在一种复杂的气氛中。有人收拾行装,准备逃离;有人默默祈祷,希望唐军能善待百姓;也有苏文的党羽,试图煽动士兵哗变,却被高建武提前察觉,一一镇压。

高建武则闭门不出,写下了一封长长的降书,细数自己的过错,恳求龙天策善待百姓,勿要屠城。

肉袒负荆:亡国君王献降幡

三日后,平襄城的城门,缓缓打开。

没有预想中的血战,也没有激烈的抵抗。

高建武穿着一身素衣,赤裸着上身,背上捆着一根荆条(这是中原王朝“负荆请罪”的最高礼节),带着文武百官,缓缓走出城门。他的脸上没有屈辱,只有一种解脱后的平静。

羊高和阿纳宝,虽不情愿,却也跟着他走出城门,神色复杂。

只有苏文,被两名士兵押着,脸上满是惊恐和不甘,嘴里还在不停地咒骂。

龙天策的大军,早已在城外列阵等候。唐军将士身披铠甲,手持刀枪,军容严整,杀气腾腾。但当他们看到高建武肉袒负荆的模样,看到他身后那些垂头丧气的高句丽官员,眼中的怒火,渐渐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取代。

龙天策骑着战马,来到高建武面前。这位七十七岁的老帅,银甲在寒风中闪烁,目光锐利如鹰,扫过高建武和他身后的百官。

“罪臣高建武,愿献平襄城,举国归降,恳请天朝上国,善待我高句丽百姓。” 高建武跪在地上,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颤抖。

龙天策沉默片刻,看着眼前这个亡国之君。他想起了王铮的惨死,想起了那些牺牲的唐军将士,心中怒火中烧。但他也看到了高建武眼中的真诚,听到了他那句“保全百姓”的誓言。

“高建武,” 龙天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你可知罪?”

“罪臣知罪。” 高建武深深叩首,“挑起战火,涂炭生灵,罪该万死。只求将军放过平襄城的百姓。”

“你的请求,本帅准了。” 龙天策缓缓道,“大唐向来优待降民,只要他们安分守己,自会有一口饭吃,一片地种。”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被押着的苏文、羊高、阿纳宝三人,声音陡然转冷:“但罪有应得者,本帅绝不姑息!”

“苏文,” 龙天策指着他,“你怂恿君王,挑起战乱,罪大恶极,斩!”

“羊高,” 他看向羊高,“你身为大将,顽抗到底,杀我大唐将士无数,斩!”

“阿纳宝,” 他最后看向阿纳宝,“你身为谋士,助纣为虐,出谋划策对抗我军,斩!”

“末将领命!” 张勇上前一步,大手一挥,“将苏文、羊高、阿纳宝,就地正法!”

刀光闪过,三颗人头落地。

高建武闭上眼,没有说话。他知道,这是他们应得的下场。

“高建武,” 龙天策看着他,“念你最终能悬崖勒马,保全百姓,本帅奏请陛下,免你一死,贬为庶人,迁居长安,终身不得返回高句丽。”

“谢将军不杀之恩!” 高建武深深一拜,眼中流下两行清泪。

尾声:新篇开启待春归

平襄城的城门,彻底向唐军敞开。

龙天策下令,大军入城后,不得扰民,不得抢掠,不得滥杀无辜。唐军将士严格遵守命令,秋毫无犯。

当唐军士兵将粮草分发给城中的百姓时,那些饱受战火之苦的高句丽百姓,终于放下了恐惧,有人甚至对着唐军的方向,跪下磕头。

高建武被押往长安前,最后看了一眼平襄城。这座他生活了一辈子的都城,即将迎来新的主人,新的秩序。他知道,高句丽的历史,在他手中画上了句号,但对于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来说,或许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龙天策站在平襄城的城楼上,望着远处连绵的山脉。高句丽的覆灭,意味着辽东的彻底平定,意味着前朝一百一十三万将士的血债,终于得以偿还。

“传我命令,” 他对身边的龙问天说,“安抚百姓,清查户籍,丈量土地,按照大唐的制度,重新规划高句丽的行政区划。告诉他们,从今天起,这里是大唐的疆土,他们是大唐的子民。”

“孙儿遵命!” 龙问天的声音,带着年轻的朝气。

寒风依旧呼啸,但平襄城的空气中,却仿佛多了一丝生机。

属于高句丽的时代,结束了。

属于大唐的“新篇章”,在辽东的土地上,缓缓展开。这场延续了数百年的征战与纠葛,终于落下了帷幕。而等待这片土地的,将是和平、安宁,以及在大唐的旗帜下,重新焕发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