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们为什么要工业?

因为人们需要工具,用更少的力气做更多的事情,或用正常的力气做原本做不到的事。

简单的说,工业是为了获得更多生产力的手段。而生产力又会反过来增强工业,形成正向循环。

赵燚的工业革命很简单,获得更多的铁。

铁从山中来,想要扩大铁的产量,就必须扩大铁矿石的产量。

这个产量,在这个时代有三个办法。

一是传播金丹道,让矿工获得巨大的力量。

二是改进工具,尽量用坚硬的金属进行生产。

三是改进交通,让运输的成本降下来。

第一条,赵燚放在了晚上,她在为矿工开光后,传授了刘嘉麒的《武术根本》,并且为了让矿工练功,她改变了矿工的食谱,增加了许多油水。

第二条,多余的,武器规划之外的铁,那些铁会被拿来做成矿镐,落后的青铜器以及更加落后的木头直接淘汰掉。

第三条,关于交通运输方面。其实古人的智慧是非常强大的,有河的地方,都拿来运矿了。

因此,没有河流的地方,赵燚专门过去开了一下矿。

至于开矿的方式,就是直接使用强悍的真气炸过去,炸出一条宽敞的大道来。

因为行动迅捷,立竿见影,原本属于苦役的矿工,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赵燚询问了一下过去的组织,过去的生活。在察觉到矿工们的苦难后,她向他们传播了金丹道的政治理念。

金丹道的政治理念就像金丹道一般,人的身体,没有一处是多余的。要么全身不坏,要么全身一起坏。

而第一处矿场待了一个月后,赵燚让矿工们内部决定自己由谁领导,然后新的矿工领导,来和赵燚的工部官员进行对接。

革命后的矿场,产量开始稳步提升。比起之前的死命压榨,革命后的矿场,短时间内的收益是原先的1.5倍。

而这个数字,会随着矿工的真气越来越强,而越来越大。

矿石产量变大,炼铁的工坊却无法消耗掉那些产量。于是,赵燚去了矿场附近的工坊。

有河流的工坊,赵燚普及了水碓和水排。这两样东西都是东汉就发明的,但写在书里,还要等到元代。

这是古人科技发明无奈的地方,因为缺乏统一筹划,所以新的科技发明出来,是很难扩散出去的。

就像刚才,矿石产量增加,工坊消耗不掉,那矿石产量就会被要求缩减。

因此,古代的科技,是发明出来,失传了,再发明出来,再失传了。直到一连串技术出现,形成大推动,大产业,才会不会消失。

而这个过程中,消失了多少别出心裁的发明呢?那些发明在那个时代或许没有大用,但在现代,却有可能是令人眼前一亮的技术。

水碓就是水力锤,古人用来舂米。而水排就是水力鼓风机,古人用来代替人力鼓风。

有河流的地方,加设水碓和水排,铁矿就能消耗掉了。

那没有河流的地方呢?那就只能靠金丹道的真气,以及增加工坊的数量来硬顶了。

期间,炼铁方面,赵燚并不是只负责囫囵吞枣的。在知道穿越模式后,赵燚很是恶补了一番炼铁的技术。

所以,炼铁方面,她算是一位专家。为了普及炼铁技术,她首先拿出自己的技术交给那些老师傅,然后承诺官职待遇等福利,得到了老铁匠的倾心帮助。

结果是,赵燚手下注册的铁匠,其数量大幅度提升。

矿工增加的食物,铁匠增加的福利,那一切都会压在农民的头上。所以,在农业补充工业力量后,工业也要反哺农业了。

农业的革命来源于五个方面:

一是农业生产的工具,如镰刀、锄头、柴刀之类的。有好的工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而赵燚不满足原先工具的品质升级,她还要搞新发现。

例如唐代的曲辕犁,现在赵燚就给它弄出来了。灌溉排水工具,筒车提前出现。

二是水利设施,在农闲时节,以县为单位,农民自带口粮,在官府的组织下进行水利工程。

这方面,士族有专门的水利工程人才,赵燚大力提拔,并许诺了一个甲子的功力。

是的,特别优秀的人,赵燚已经准备传输功力来当做奖赏了。官职之类的,自然也少不了。

三是种子的培养,这种培育普通人按照计划就可以完成了。537年到现在,赵燚已经做了好四年,种子方面算是培育出了一些好种。

目前,种子培育的规模正在扩大化,这方面,赵燚准备以价格补贴的形式让新种子散入千家万户。

四是畜牧技术,这就是和游牧民族抢饭碗了。

西魏还是有不少游牧民族的,赵燚一边在国内农村传播此类技术,增加农民肉食量,减少粮食量的同时,也在向他们传播。

什么是农民?农民就是种田的人,这话既对也不对。

农民只靠种田,是很难养活自己的。因此在农村,农民还有樵夫、猎人、木匠等等副业身份。

以作者在旧农村的经验来看,农民会种植果树,每家都有,种的不一样。因为丰收时间不一样,因此在相互分享后,所有农民可以吃到四时的果类。

农民养动物,作者外婆家同时养了两头牛、四头羊、三头猪,鸡鸭鹅都有若干,养狗过年吃肉,养猫不吃肉,让它看仓库抓老鼠。养鱼养在稻田里,北方估计养不了。

种菜,但好田不会拿去种菜。各家种的菜吃各家的,一般不会交换,因为不需要。

肉会交换,因为宰杀出了大量肉类,如果不腌制,会迅速坏掉(没有冰箱)。

这个时候,按照本地价卖给邻居,邻居过段时间再卖给我,这样大家都能吃到新鲜的了。

会打猎,但作者所处的时代,只吃过一次野猪,一次蛇羹。

正常情况下,打猎的收益和时间不成比例,除非野兽泛滥,否则种植的收益比例更高。如果有动物冬天找人要吃的,那就是好事上门了。

赵燚有全套的农村养殖技术,只要不苛税重税,农民的生活是可以很滋润的。

五是土地制度,农业的根本就在土地制度。必须要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是自己的,他们才会真的用心去经营。

新百花虽说土地国有,但村子里的土地可不是国有的,那是开国时,党给农民们的,是属于村集体的,变相属于个人的。

赵燚的土地制度必须扎根于时代,因此该制度又被称之为均田制,即:

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

露田加倍或两倍授给,以备休耕,是为“倍田”。

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桑田为世业田,不须还官,但要在三年内种上规定的桑、榆、枣树。

不宜种桑的地方,则男夫给麻田十亩(相当于桑田),妇人给麻田五亩。家内原有的桑田,所有权不变,但要用来充抵应受倍田份额。

达到应受额的,不准再受;超过应受额部分,可以出卖;不足应受额部分,可以买足。

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耕牛受田,另外获得土地,耕牛每头受露田三十亩,一户限四头。

而这个过程中,为了追求人口的解放,赵燚一方面慢慢取消不合理的税种,一方面直言:奴婢这个阶级是不允许存在的。

赵燚准备逐步解放奴婢,让他们重获自由。

奴婢,高门大户的工具。一般情况下,他们的生活虽然没有尊严,但一口吃的还是有的。甚至作为贵族的奴婢,他们可以鄙夷田里的农夫。

奴婢做久了,就不喜欢自由了。就像一个单位干久了,就不敢辞职了一样。

赵燚必须要让奴婢自力更生,她在立法方面不承认义子义女这种封建关系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别玩花的,没用!

不承认奴婢的奴隶地位、合法性,杀死奴婢按杀人罪论同。

你说对方签了卖身契?抱歉!西魏没有卖身契的说法!想要服务业劳动力?签劳动合同吧!即便是赵燚居住的皇宫,和所有劳动者都是雇佣关系,而非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将奴隶关系变为雇佣关系,是为了对付跪久了的人。想自由的人,官府安排贷款物资让人独立,绝对不会嘴皮子碰一下,就独立了事了。

这个物资不是免费的,是有低息的。理论上,一个壮年男子,种田三年再搞些副业吃点苦,就可以还完贷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