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洪荒:洪荒演义 > 第238章 道脉衰?三清蒙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洪荒天地的灵气,如同一个巨大的、遍布裂纹的沙漏,无可挽回地走向枯竭。曾经支撑起仙道辉煌的磅礴能量,如今稀薄得如同高原的空气,每一次呼吸都带着令人窒息的滞涩。这衰败如同无形的瘟疫,终于蔓延至那曾象征道法源流、神圣不可侵犯的终极殿堂——三清道场。

首阳山,八景宫。

这座太清老子所居、象征人教无为清净的圣境,此刻笼罩在一片近乎凝固的沉寂之中。山峦依旧苍翠,云雾依旧缭绕,却失去了往昔那种蕴含大道的灵动道韵。通往宫阙的云阶石径,缝隙间已顽强地钻出了凡俗的杂草,无人打理。宫门前,那座曾日夜不息、吞吐天地精华的八卦紫金炉,炉火早已熄灭多时。冰冷的炉壁上,凝结着厚厚的、毫无灵性的灰白色炉渣。炉旁静立的金角、银角童子像,蒙尘垢面,神情呆滞,仿佛也陷入了永恒的沉睡。

宫内,昔日的清虚玄光黯淡如萤。老子神像端坐云床,面容依旧清矍超然,只是那本应流转着太极生灭道韵的眸子,如今空洞无神,如同蒙尘的琉璃。神像前供奉的琉璃灯盏,灯油早已耗尽,灯芯化作一截焦黑的残骸。空气里弥漫的不再是令人心神空明的檀香与丹气,而是经年累月无人踏足、木头缓慢腐朽的沉闷气息,混杂着尘埃的干燥味道。一种深入骨髓的“空寂”,如同冰冷的藤蔓,缠绕着这座曾为大道源流之一的古老宫阙。无为,在末法时代,竟成了彻底的沉寂与消逝。

昆仑山,玉虚宫。

元始天尊阐明天道、立下规矩的祖庭,此刻更显悲凉。巍峨的宫阙在稀薄的灵气中如同褪色的巨幅画卷,朱漆剥落,琉璃瓦光泽尽失,斑驳如老人脸上的褐斑。曾经环绕宫阙、终年不散的玉清仙光与氤氲瑞霭,稀薄得只剩下几缕若有似无的惨白雾气,在冰冷的山风中无力地飘散。宫门之上,那块由元始天尊亲题、蕴含无上威严道则的“玉虚宫”巨匾,其上的金字早已黯淡无光,一道狰狞的裂痕自“虚”字贯穿而下,如同这道统本身难以愈合的伤痕。

宫内景象更令人心酸。昔日十二金仙听道的广场,空旷得能听见自己脚步的回音。地上镶嵌的、蕴含聚灵阵法的玉石地砖,灵气耗尽,碎裂如蛛网。几根支撑大殿穹顶、雕琢着盘龙玉柱的蟠龙,龙睛黯淡,鳞甲剥落,显出粗糙的石质内里。象征着元始天尊无上权威的九龙沉香辇,被遗弃在偏殿角落,金漆剥落,辕木朽坏,一只车轮深陷在积满灰尘的地砖裂缝中。殿内深处,元始天尊的神像依旧高踞法座,手持玉如意,法相庄严。然而神像周身再无清圣光晕流转,玉如意上镶嵌的宝珠也成了蒙尘的顽石。唯有那双俯瞰众生的眼眸,在尘埃的覆盖下,似乎凝固着一种洞悉结局却无力回天的沉痛。

金鳌岛,碧游宫。

曾经万仙来朝、有教无类的截教祖庭,如今彻底沦为被遗忘的废墟。昔日仙岛悬浮东海,霞光万道,瑞气千条。如今,笼罩岛屿的守护大阵早已在灵气枯竭中崩溃消散,岛屿本身因失去灵脉支撑,大半沉入浑浊的海水之下,只余下些许残破的峰峦和宫阙基座裸露于波涛之上,如同巨兽的森森白骨。

碧游宫的主殿,仅剩下几根断裂的巨柱和倾倒的、爬满海藻与藤壶的残垣断壁。巨大的“碧游宫”牌匾斜插在淤泥之中,字迹被海水侵蚀得模糊不清。象征着截教“截取一线生机”精神的万仙阵阵图石刻,或被海浪磨平,或被海藻覆盖,昔日凌厉的剑意与磅礴的阵道灵韵荡然无存。通天教主的神像不知所踪,或许早已沉入冰冷的海底深渊。唯有呼啸的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穿过断壁残垣,发出如同万仙泣血的呜咽悲鸣。金鳌岛,连同它所承载的截教精神,已被末法的大潮彻底吞没。

---

三清祖庭的衰败,如同雪崩的开端,彻底摧毁了下方道门的根基。曾经与三教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享誉人间的道教名山福地,此刻正经历着更为残酷的挣扎与消亡。

龙虎山,天师府。

这座统领正一道脉、享人间香火千载的祖庭,如今门庭冷落。山门前象征降妖伏魔的雌雄斩邪剑石雕,剑锋崩缺,爬满苔藓。府内,历代天师画像蒙尘,不少画卷因缺乏灵气护持而开始脆化剥落。现任张天师,一位面容愁苦、道袍洗得发白的中年人,正指挥着几个面黄肌瘦的小道士,将库房里一些品相尚可、但灵气已近乎消散的法器、符箓打包。这些都是准备送到山下城镇典当行,换取维系山门最低限度运转的米粮和盐巴。曾经视为根本、传承有序的《正一盟威符箓》孤本,如今被小心翼翼地锁在最底层库房,不是怕人偷学,而是怕频繁翻阅加速其朽坏。张天师望着打包的法器,眼中尽是苦涩,低声对身边老道叹息:“祖师爷留下的家底…快当光了。这‘道’,怕是要断在吾辈手中…”

茅山,上清宗。

符箓丹鼎闻名天下的茅山,此刻更显凄惶。山间清泉枯竭,药圃里那些需要灵气滋养的珍贵灵药早已死绝,只剩下几垄蔫黄的凡俗草药在苟延残喘。宗坛之内,绘制符箓所需的朱砂、灵墨品质暴跌,画出的符箓效力十不存一,连驱散寻常阴煞都勉为其难。几位须发皆白的老道士,守着几盏油灯,在昏黄的灯光下,用枯瘦颤抖的手指,一遍遍临摹着祖师传下的符书。画出的符箓,不再是沟通天地、役使鬼神的玄妙法旨,更像是一种寄托绝望的、聊以自慰的仪式。山下村镇,偶有百姓来求符驱邪,老道士们也只能拿出些效力微弱的平安符,换回几个铜板或几枚鸡蛋,勉强糊口。曾经受人敬仰的“茅山道长”,如今在凡人口中,已与江湖术士无异。

---

面对这席卷天地的末法狂潮,并非所有道门传承都甘心坐以待毙。

一些尚有远见或传承特殊的宗门、世家,在祖庭彻底崩塌之前,便已悄然行动。他们掘开祖师陵寝,搬空藏经秘阁,带上残存的、封印着最后灵气的灵石或法宝胚胎,拖家带口,如同躲避灭世洪水的蝼蚁,遁入了洪荒大地深处那些早已被遗忘的角落。

地脉深处,岩浆暗河边缘的炙热岩洞;极北冰原之下,万载玄冰凿出的寒窟;南疆瘴疠之地,毒虫盘踞的幽深溶洞;甚至是大夏王朝废弃多年的前朝皇陵地宫…这些地方,阴冷、潮湿、黑暗、危机四伏,却因为深入地脉或拥有特殊的地质构造,尚能保留一丝稀薄得可怜、浑浊不堪的“地肺浊气”或“阴煞之气”。这浑浊的气息,远不如昔日的天地灵气纯净,强行吸纳,轻则经脉滞涩、法力不纯,重则走火入魔、神智癫狂。但,这是绝境中唯一的“生机”。

一个个被强大禁制(如今威力也十不存一)勉强遮掩的洞口深处,便是这些道门遗民苟延残喘的“地下密洞”。洞内空气污浊,石壁上凝结着冰冷的水珠。微弱的萤石光芒下,映照着一张张因长期不见天日而苍白浮肿、却又写满偏执与绝望的脸庞。修士们盘膝坐在冰冷潮湿的地面上,围绕着洞中央那点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的“地脉灵眼”或几块光芒黯淡的灵石碎片,如同饿殍扑食般,贪婪而痛苦地汲取着那浑浊的能量。每一次打坐,都伴随着压抑的呻吟和经脉撕裂般的痛楚。孩童在阴暗中哭泣,老人蜷缩在角落咳嗽,昔日清高的修士为了争夺靠近灵眼的位置而怒目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一个枯瘦如柴的老道士,颤抖着从怀中摸出指甲盖大小、几乎已无光泽的灵石碎屑,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疯狂。他伸出舌头,如同品尝最后的珍馐,小心翼翼地舔舐着碎屑表面那微不可察的、仅存的一丝灵气。浑浊的老泪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滑落,滴在冰冷的地面上,瞬间被黑暗吞噬。

“祖师爷…道统…不能断…” 他喉中发出模糊的、如同梦呓般的嘶哑低语,在这绝望的幽暗地穴中,微弱得如同垂死蚊蚋的振翅。灵石碎屑上最后一点微光,在他舌尖彻底熄灭。黑暗,如同冰冷的潮水,无声地淹没了密洞中每一个角落,也淹没了那点名为“传承”的、即将燃尽的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