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笔架叉将军 > 第18章 研读兵书 学习战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与《孙子兵法》初次邂逅,陈天佑仿佛被引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谋略的全新天地。此后,他对兵书的研读愈发深入,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古代军事智慧的精华,逐渐领略到了军事战略的博大精深。

陈天佑一头扎进了兵书的世界,书房的油灯常常彻夜不熄。泛黄的书页在他手中轻轻翻动,墨香与烛火交织成独特的氛围。在研读《吴子兵法》时,他对着 “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 这句话久久凝视,思绪飘远,仿佛透过文字看到了古代战场的风云变幻。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这句话,他开始主动涉猎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试图从不同的文化领域寻找答案。

清晨,微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书房的案几上,陈天佑捧着《论语》轻声诵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思索着,这 “仁” 道如何融入将领的素养之中。战场上,面对降兵,若能以 “仁” 相待,是否能化敌为友,为己所用?而 “礼”,又怎样在排兵布阵、指挥调度中体现,以彰显军队的威严与秩序?午后,阳光暖煦,他沉浸于《史记》之中。读到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面对强秦,不卑不亢,凭借机智周旋,成功扞卫赵国尊严。陈天佑豁然开朗,原来文化素养赋予将领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面对复杂局势时的从容与智慧,是在战场上刚柔并济的底气。他想,若将领饱读诗书,深谙处世之道,在与敌军谈判或应对突发状况时,定能如蔺相如般,沉稳应对,化解危机。

而研读《六韬》时,“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的观点如同一记重锤,敲醒了陈天佑。他开始关注民间疾苦,常常走出家门,到集市、乡村去观察百姓的生活。有一回,烈日高悬,他在乡间小路上遇到一群衣衫褴褛的流民。孩子们面黄肌瘦,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老人们唉声叹气,脚步蹒跚。询问之下得知,当地官府横征暴敛,百姓苦不堪言。这一幕深深刺痛了陈天佑,他更加明白了战争正义性和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回到家中,他在《六韬》的书页空白处奋笔疾书:“若为将者,不体恤百姓,不以正义之师出征,即便兵强马壮,也终将失了民心,败于无形。” 他深知,一支军队若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注定难以长久。

每一本兵书,陈天佑都读得极为认真,他的书房里,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兵书整齐排列。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他会像着了魔一般,整日泡在藏书阁里查阅资料。藏书阁里光线昏暗,蛛网在角落轻轻摇曳,陈天佑却毫不在意。他踮起脚尖,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一本本古籍,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露出欣喜的笑容。有一次,为了查证一个关于古代阵法的解释,他连续三天泡在藏书阁,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渴了就喝一口凉水。他翻阅着一本本古籍,从先秦时期车战常用的雁行阵,想象着士兵们如何在战车上保持良好视域,协同作战;到唐代李靖的六花阵,研究其下营、行军、作战三个环节的精妙布置,思考如何在不同场景下灵活变阵。他还发现,有些阵法在实际战争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有些则仅存在于理论或小说之中,充满了玄幻色彩。

夫子虽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但对兵书也略有涉猎,他常常会从不同的角度为陈天佑解答疑惑,引导他深入思考。在研读《孙子兵法》“虚实篇” 时,陈天佑对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这句话困惑不已。他带着问题来到夫子面前,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夫子放下手中的书卷,微笑着示意他坐下,然后缓缓说道:“天佑啊,你看这世间万物,皆有虚实。就好比这山间云雾,看似有形,实则无形。敌人就如同这云雾,我们要做的,就是拨开云雾见青天。” 夫子起身,走到窗边,指着远处的树林继续说道:“你看那树林,若我们想要摸清敌人的部署,就可以派出小股兵力进行骚扰,让敌人以为我们要从正面进攻,这就是 ‘形人’;而我们真正的主力,则隐藏在暗处,等待最佳时机,这便是 ‘我无形’。如此一来,敌人就会分散兵力应对我们的骚扰,而我们则能集中优势兵力,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夫子的讲解让陈天佑茅塞顿开,但他并没有满足于此。回到家中,他用沙盘模拟战场,摆放上自制的士兵模型,反复推演 “形人而我无形” 的战术。他不断变换敌我双方的兵力部署和行动策略,观察不同情况下战局的发展。有时,他模拟敌军识破我方骚扰之计,集中兵力反扑,他便思考如何调整主力的隐藏位置和出击时机;有时,他假设我方骚扰部队遭遇敌军顽强抵抗,难以脱身,又该如何支援和应变。在一次次的推演中,他对这一战术的理解愈发深刻,甚至还想到了许多延伸的应用方法,比如利用地形优势,巧妙隐藏主力,让敌军在复杂地形中迷失方向,分散兵力,然后我方再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为了更好地理解兵书中的战略战术,陈天佑还会结合历史上的着名战役进行分析。在研究赤壁之战时,他不仅查阅了大量的史料,还亲自绘制了长江沿岸的地形图。他仔细标注出孙刘联军和曹操大军的驻扎地点、行军路线,以及风向、水流等关键因素。他常常对着地图陷入沉思,想象着当年战场上的紧张局势。

有一天深夜,万籁俱寂,只有书房的油灯闪烁着微弱的光。他在油灯下研究赤壁之战的火攻战术,突然灵光一闪。他意识到,孙刘联军能够以少胜多,不仅仅是因为火攻这一战术的精妙,更是因为他们对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把握。他兴奋地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嘴里喃喃自语:“若不是东南风起,火攻难以奏效;若不是长江天险,曹军也不会如此被动;若不是孙刘联军齐心协力,又怎能凝聚如此强大的战斗力!” 他立刻拿起笔,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同时开始思考在现代战争中,如何借鉴这种对多种因素综合运用的战略思维。比如,在现代战争中,要充分利用天气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动攻击;要熟悉作战区域的地理环境,利用地形构筑防线或设伏;更要注重军队内部的团结协作,以及与友军的配合,形成强大的战斗合力。

在分析官渡之战时,陈天佑同样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他深入研究了曹操和袁绍双方的兵力对比、粮草储备、谋士策略等方面。当读到许攸叛逃,曹操赤脚相迎的情节时,他被曹操的求贤若渴和果断决策所震撼。他对比袁绍的刚愎自用,深刻认识到将领的性格和用人策略对战争胜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在读书笔记中写道:“为将者,不仅要善用兵,更要善用人。得人才者得天下,此言不虚!” 他反思着,若将领刚愎自用,不听从谋士的建议,即便拥有优势兵力,也可能在战争中一败涂地;而像曹操这样善于用人,能广纳贤才的将领,往往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扭转战局。

通过对兵书的深入研读和对历史战例的分析,陈天佑的军事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逐渐学会了从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战争,理解战略布局的重要性;也能够从微观的层面去分析战术的运用,明白如何在战场上灵活应变。这些知识和思考,不仅丰富了他的头脑,还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军事的热爱和追求,让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渴望有一天能够将这些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