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肾绝的脉象是怎样的呢?脉象如同被抢夺的绳索一样,紧而无序,又像手指弹在石头上那样坚硬,出现这种脉象,四日内病情就会发作(危及生命)。

【注释】经典中说:脉象来的时候如同被抢夺的绳索,又像手指弹在石头上一样,这就表示肾脏将死。又说:肾脏功能衰竭,四日内会死亡。旧有的歌诀说:脉象像弹在石头上一样坚硬,一按就散开,手指接触时感觉脉象散乱如同解开的绳索,说的正是这种情况。石脉,就是沉脉。

生命垂危、脉象将要断绝时,会出现鱼翔脉、虾游脉,还有的脉象如同泉水上涌一样,一旦出现这些脉象,生命就难以挽回了。

【注释】旧有的歌诀说:鱼翔脉似有似无,虾游脉是在平静中忽然跳动一下。经典中说:脉象浑浑如皮革,来势像泉水上涌,离去时绵绵不绝如同琴弦断绝,这些都是死亡的脉象。

有一种脉象叫反关脉,脉搏跳动出现在手臂的后方,它是通过列缺穴别行的,与疾病的证候没有关系。

【注释】反关脉,是指脉象不在寸口正常部位显现,而是从列缺络脉别出,进入手臂后沿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因为它不是正常地在寸口关部循行,所以叫做反关脉。有一只手出现反关脉的,也有两只手都出现反关脉的,这是先天生成的,并非疾病导致的脉象。让病人将手侧立,才能诊察到这种脉象。

岐黄所传的脉法,能够通过诊脉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太素脉法,注重阴阳以及脉象的清浊。清脉如同温润的玉石,脉搏至数清晰分明;浊脉则像石头一样坚硬,脉象模糊不清楚。通过太素脉法,还能大致推断人的贫富、穷通、寿夭等情况,需要详细地综合分析推断。

【注释】脉法由岐黄所倡导,目的是通过诊脉来判断疾病的生死预后。到了杨上善时,一些看相算命之人托名“太素脉法”,将其说法神化,但大多并不灵验。不过其中也有一些近乎合理、可供参考的内容,比如论述六阳六阴之脉,认为脉象清主高贵,脉象浊主低贱。清脉的形态,如同玉石般温润洁净,脉搏至数清晰分明;浊脉的形态,像石头一样粗糙艰涩,脉搏至数模糊不清。小脉预示贫穷,大脉预示富有,涩脉预示困厄,滑脉预示顺利,长脉预示长寿,短脉预示短命。如果人的气质清高但脉象浑浊,这表示虽身处高贵地位却暗藏低贱之象;若气质低俗但脉象清,意味着虽地位低贱却有高贵之征。清脉同时又大,代表高贵且富有;清脉兼滑,代表高贵且顺遂;清脉兼长,代表高贵且长寿。浊脉同时又小,代表低贱且贫穷;浊脉兼涩,代表低贱且困厄;浊脉兼短,代表低贱且短命。清脉兼小,代表高贵但贫穷;清脉兼涩,代表高贵但困厄;清脉兼短,代表高贵但短命。浊脉兼大,代表低贱但富有;浊脉兼滑,代表低贱但顺遂;浊脉兼长,代表低贱但长寿。所谓“详推错综”,就是详细推敲这些气质清高脉象也清、气质低俗脉象也浊、气质清高脉象却浊、气质低俗脉象却清等错综复杂说法背后的道理。

附:订正《素问·脉要精微论》一则作为备考内容

尺部脉的两旁,对应的是季胁部位。正常情况下,尺部外侧(此处应为“里”)用来候察肾脏,尺部内侧(此处应为“外”)用来候察腹中。在尺部往上靠近关部的位置(中附上),左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肝脏,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膈;右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胃,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脾脏。再往上靠近寸部的位置(上附上),右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肺脏,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胸中;左手外侧(应改为“里”)用来候察心脏,内侧(应改为“外”)用来候察膻中。关前的寸部脉用来候察身体前部的情况,关后的尺部脉用来候察身体后部的情况。所谓“上竟上”,指的是脉向上延伸到鱼际部位,反映胸喉部位的情况;“下竟下”,指的是脉向下延伸到尺泽部位,反映少腹、腰、股、膝、胫、足部的情况。

【注释】对于“内、外”二字,前人有的以尺部一脉的前半部脉、后半部脉来解释;有的以尺部内侧为“内”,外侧为“外”来解释,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因为脉象浑然一体,并非两条脉,也不是分成两截。如果以前半部、后半部来划分,那就把脉象看成两截了;若以尺部内侧、外侧来划分,就把脉象看成两条了。所以可知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仔细研读整段经文,自然能明白这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讹误。哪有唯独在论述脾胃时,说“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这种表述呢?实际上,应该是外侧用来候察六腑,内侧用来候察五脏,这在《内经》等脉学书籍中有确切依据可考,所以应当以“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这样的表述为正确。这里尺外的“外”字,应当是“里”字;尺里的“里”字,应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的“内”“外”字,上附上左右的“内”“外”字,都应当改正。因此不遵循旧图所标注的,以符合外侧候察六腑、内侧候察五脏的含义。“前以候前”,说的是关之前的寸部脉;“后以候后”,说的是关之后的尺部脉。“上竟上者”,是说向上直至鱼际;“下竟下者”,是说向下直至尺泽。

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

无极太虚之中蕴含着气与理,太极太虚则是在理之中含有气。随着气的动静变化产生阴阳,阴阳的区分造就了天地。在天地尚未形成之时,气产生了天地的形质;已有天地之后,形质之中又寓含着气。从形质探究气,称之为阴阳;就气来观察理,称之为太极。

【注释】“太”,是极其广大的意思;“虚”,是空虚没有实物的意思。在极为广大、空虚,无声无息的状态之中,蕴含着极为高深、至极的理气。理与气还未分开,处于混沌状态的,就是太虚。太虚称为无极,这是就太虚中流行之气里主宰的理而言的。太虚称为太极,这是就太虚主宰之理中流行的气而言的。所以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也是从极无的状态推究到极有的状态。因为在极无之中没有什么不是理,在极有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气。不通过极无的理来推究极有的气,怎么能知道有气的存在呢。不通过极有的气来推究极无的理,又怎么能知道有理的存在呢。由此可知,理气从其不同的角度来说是两种概念,从它们浑融相合的角度来说又是一个整体。有这样的理就有这样的气,有这样的气就有这样的理,名称虽有两个,实际上是一体的,本来就不存在有无、一二、先后的区别。“乘气动静生阴阳”,是说太极随着气机的运动产生阳,随着气机的静止产生阴,也就是周敦颐所说的“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然而不说“无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而说“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是因为无极专门指的是理,说的是理没有动静,而太极既包含理也包含气,说的是气有动静。“阴阳之分为天地”,是说阴阳流行变化,相生不止,阳气清轻积聚形成天,阴气浊重积聚形成地。所以周敦颐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未有天地气生形”,是说在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只有太虚中的一气化生出天地的形质。“已有天地形寓气”,是说已经有了天地之后,太虚之气就已经寓含在天地的形质之中了。因此天依靠它来资助万物的起始,地依靠它来资助万物的生长。“从形究气曰阴阳”,阴阳就是理之中流行的气。“即气观理曰太极”,太极就是气之中主宰的理。所以周敦颐说“阴阳一太极”,这是就气的极致而言的;“太极本无极”,这是就理的极致而言的。

【按语】吴澄说:太极本身没有动静,动静是气机的变化,因此太极专门是就理而言的。朱熹说:太极有动静,这是天命的流行。因此太极是兼顾气而言的。又说:太虚,是本然的奇妙状态,动静,是所凭借的时机。本然的奇妙状态就是太极,指的是本然主宰、决定动或静的奇妙之理。所凭借的时机就是动静,指的是天命流行,凭借动或静时机的气。应当以朱熹的说法为正确。

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

天地之间阴阳交感衍生出五行。五行各有其独特的物质形态与特性气质。五行的物质实体蕴藏于大地,其特性气质在天空中运行变化。五行之气顺应规律分布,形成四季交替的时序。

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相生关系,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这种相生关系主导着万物的生长养育。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克关系对万物有抑制作用。当某一行过于强盛产生危害时,会有相应的承接制约机制,从而实现事物的生化。正是这样的生生不息与变化无穷,万物才得以生成并确立其生命形态。

【注释】天地形成之后,阴阳就存在于天地之中。阳气主动,变动不息,阴气主静,凝合聚集,二者相互作用产生了五行。上天以数字一赋予水的生发,大地以数字六来成就水;大地以数字二赋予火的生发,上天以数字七来成就火;上天以数字三赋予木的生发,大地以数字八来成就木;大地以数字四赋予金的生发,上天以数字九来成就金;上天以数字五赋予土的生发,大地以数字十来成就土,由此可见五行各有独特的物质形态。东方适宜木的生发,木的特性气质表现为风;南方适宜火的生发,火的特性气质表现为热;中央适宜土的生发,土的特性气质表现为湿;西方适宜金的生发,金的特性气质表现为燥;北方适宜水的生发,水的特性气质表现为寒,这表明五行各有独特的特性气质。在大地上表现为木,在天空中对应的是风;在大地上表现为火,在天空中对应的是热;在大地上表现为土,在天空中对应的是湿;在大地上表现为金,在天空中对应的是燥;在大地上表现为水,在天空中对应的是寒,这体现出五行的物质实体存于大地,特性气质运行于天空。木位于东方,风的特性气质在春季散布;火位于南方,热的特性气质在夏季散布;土位于中央及四周角落,湿的特性气质在长夏散布;金位于西方,燥的特性气质在秋季散布;水位于北方,寒的特性气质在冬季散布,这就是五行的特性气质顺应规律分布形成四季的顺序。正如周敦颐所说:阳气变化、阴气凝合,从而产生了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特性气质顺应分布,四季就依次运行。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又能生木,这就是五行相生的关系,它主导着万物的生长与滋养。木会克制土,土会克制水,水会克制火,火会克制金,金会克制木,木又反过来克制土,这便是五行相克的关系,它对万物起着抑制削减的作用。若只是单纯相克往往会导致事物走向衰亡,而彼此相互制约才能使事物保持生机。

当木气过盛就会损害土,土气过盛就会损害水,水气过盛就会损害火,火气过盛就会损害金,金气过盛就会损害木,这是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克制对象过度克制的情况。然而,我所克制对象的儿子,正是克制我的那一行。我畏惧它的儿子出来解救母亲所受的侵害,所以不敢肆意妄为,于是便有所承受并受到制约,通过这种制约就会产生新的变化和生机,这样五行各自就能保持其特性,进而生化万物,使万物具备各种特性得以生存。

例如,假如木气过于亢盛,那么土就会受到伤害,这就是我对我所克制对象过度克制的情况。土所生的金,就会出来承接并制约木气,这样我因为畏惧我所克制不了的金,自然就会有所承受并受到制约,通过这种制约就能产生新的变化和生机。火气过于亢盛,金就会受到克制,金所生的水,就会出来承接并制约火气。土气过于亢盛,水就会受到克制,水所生的木,就会出来承接并制约土气。金气过于亢盛,木就会受到克制,木所生的火,就会出来承接并制约金气。水气过于亢盛,火就会受到克制,火所生的土,就会出来承接并制约水气。五行的变化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行之间能够相生而不相互伤害,相互制约而不出现过度克制的原因。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这其中蕴含着万物生存立命的根本道理,所以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是不能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