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然,梁夫人那边也一样,她的九千五百两花在哪里了,谢莞娘也是给她誊抄了一份账目过去的。

收到账目和谢礼,极度震惊的梁夫人因为心情太过复杂,竟然好半天都没能说出话来。

和她一起接待小梅的梁姑娘,见自家娘亲双眼圆瞪、嘴巴微张,就那么直愣愣的盯着账目和礼单,忙轻声唤了一声“娘”。

梁夫人被她喊得回过神,这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自己竟然冷落了来帮谢莞娘跑腿儿的、据说是谢莞娘徒弟的小梅姑娘。

小梅倒是无所谓,她笑着冲梁夫人屈膝行礼,“东西送到,小女就先回去跟我家县主复命了。”

梁夫人忙出言挽留,挽留无果,她又和女儿一起,亲自送了小梅出去。

一直到小梅坐上马车,马车也走的再也看不见车厢尾巴,梁夫人这才和女儿一起回去后院花厅。

途中,她女儿一脸好奇的问自家老娘,“县主给您送了什么?怎么您只看了一眼,就整个人都呆愣住了?”

梁夫人经过刚才那一遭,心情已经多少平复一些了,听到女儿这么问,她叹着气回了对方一句,“是账目。”

“账目?”

“你娘我不是给了县主五千两银子,支持她那个女子学塾吗?她把每一笔钱花在哪儿,都让人认真仔细记下来了。”

梁姑娘双眼圆瞪,“所以,县主是让人把详细账目给您送过来了?”

梁夫人颇为感慨的用力点头,“岂止啊,她还把为娘替你请教导嬷嬷的钱,也拿了大半给那家女子学塾。”

毕竟谢莞娘给她的那本账册,在作为封皮第一页上,就明明白白写着这是一本总计九千五百两银子的账目。

梁姑娘听了不由愈发惊诧,“您是说,她、她只收了咱们家五百两银子的束修?”

“哪儿啊,那五百两她已经交给那位王女官了。”

梁夫人虽然不受官太太们待见,但她为人直爽、出手大方,各府的绝大多数下人都还是很喜欢她的。

谢莞娘府上的那些下人也不例外,有些并不需要保密的事,他们议论起来并不会特意避着每天都陪着女儿去谢莞娘那儿打卡的梁夫人。

梁夫人早在女儿求学的第一个月,就已经无意间知道了谢莞娘的大手笔。

固然她确实出了五千两的高额束修,但王女官是谁?她是身契被谢莞娘捏在手里,且还领着谢莞娘月钱的人。

一直以来的不成文规矩,可没有身契在主家手里的下人替主家挣了钱,主家还要分她十分之一的先例。

能给个百八十两赏钱的,都是难得待下宽厚的上好主家了,给五百两的,梁夫人简直闻所未闻。

不过,她也因此明白了王女官为何在教导她女儿时那般尽心。

不仅没有因为她女儿最开始的胆怯、僵硬不耐烦,更没有因为她女儿出身低微就明里暗里轻视鄙夷,全程都表现得既温和又耐心。

但人家也没有在教导的时候故意放水,她女儿学了三个月后,整个人确实在规矩礼仪,乃至个人气质层面有了极大改善。

莫说是五百两了,就算是五千两她都觉得自己这钱花的实在是物超所值。

呃,好吧,其实严格说来,谢莞娘也确实是收了她五千两的。

不是她自己非要这么认为,而是,谢莞娘对外宣称的束修数额,确实就是“五千两”这么多。

很多发现她借着给女儿请教导嬷嬷的这桩事,成功与谢莞娘搭上关系的小官太太,也不是没有想过复制她的成功模式。

奈何谢莞娘这暂时出借王女官的“束修”实在是高的有些离谱了,那些手头私房加起来都未必有一万两的小官太太们,可不舍得拿出五千两用在这种事上。

也是因此,这些人没少在背后嘀咕谢莞娘“掉钱眼儿里了”“怪不得能看上那个暴发户”。

谢莞娘对此早有预料,但这些人想让她碍于舆论做个绝世大冤种,半卖半送王女官的私教课,顺带还附赠她家的上门许可券却是没可能的。

她又不是那种受不了别人说自己一点儿不好的人,只要这些人不舞到她面前来,背后她们怎么蛐蛐她,她都无所谓。

反正以她的身份地位,这些人心里就算对她再不满,等真正见到她了,她们也还是要礼数周全、献上笑脸。

且不说其他人如何做想,梁夫人母女这会儿却是对谢莞娘佩服的五体投地。

人家对外宣称收了她们五千两,实际上却是一文钱也没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

五百两她给了付出劳动的王女官,四千五百两她送去女子学塾,用来支撑那些谋生艰难的底层女性......

这不就等于是她们母女,白白喝了人家三个月的茶水、吃了人家三个月的点心、用了人家三个月的屋子,并且还因为人家允许她们上门,在小官太太的圈子里大幅提升了自家地位?

母女俩对视一眼,顿时觉得谢莞娘好生吃亏。

梁姑娘试探着说,“要不,您下次给县主送节礼时,东西选的再多再贵一些?”

梁夫人用力点头,“说什么咱也不能让县主过于吃亏。”

谢莞娘:......

作者:不,你们醒醒,你们里外里可是出了一共一万两的!

且不说这对人傻钱多的母女,下次会给谢莞娘送何等厚礼,只说谢莞娘,除了女子学塾这边,她还在有序推广她的那些新式农具。

正好女子学塾的老师、护卫和部分学生,一直在易县、唐县的村镇流动教学,谢莞娘干脆就把推广新式农具的差事也一并交给他们去做了。

当然,收钱是不可能收钱的,白给也是绝对不会白给的。

他们采取的方式,是先展示,然后再让村民们用粮食、果蔬、蛋类、山货、自家养的鸡鸭等价换取。

如果实在穷的拿不出任何东西,那就帮学塾做一些他们指定的事,比如砍柴、挑水、煮饭,或者借自家的院子给他们当作教室和宿舍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