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都市言情 > 深圳玻璃厂打工记 > 第304集:改进方案实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阳光穿过会议室的玻璃窗,在桌面上洒下斑驳光影,像是谁随手打翻了一盒金粉。刘好仃坐在长桌一头,手里握着笔,却迟迟没动。他面前摊开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记满了昨晚和小周、小林讨论的内容。

“刘哥。”小林推门进来,手里拎着两个纸袋,“早饭带了,热乎的。”

“辛苦。”刘好仃抬头笑了笑,“小周呢?”

“在楼下堵电梯口拉人呢。”小林把纸袋放在桌上,“他说今天要确保每个人都来,不然方案推进不了。”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门被猛地推开,小周喘着气冲进来:“来了来了!都快到了!”

刘好仃点点头,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领。窗外,厂区已经开始忙碌,搬运车穿梭不停,玻璃反射出耀眼的光点,像无数只眨巴的眼睛。

不一会儿,各部门主管陆续到场,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坐下就开始翻资料,有人一边啃包子一边看方案,还有几位明显带着疑问的眼神看着刘好仃。

“大家早上好。”刘好仃开口,声音不大,但足够让所有人听见,“昨天我们团队重新设计了文化传承活动的改进方案,今天召集各位过来,是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也争取大家的支持。”

他翻开资料,简单介绍了新方案的核心内容:互动性更强的角色扮演、员工自编自演的情景剧、故事卡片引导发言……每说一项,就有人皱眉,有人点头。

一位主管放下资料,率先开口:“刘工,我不是反对创新,但我们车间最近订单排得紧,真怕你们这个活动影响生产节奏。”

“理解。”刘好仃点头,“这次我们先在两个车间试点,时间安排在每周五下午,不会占用正常工作时间。而且我们会协调人员,尽量不影响日常运作。”

那位主管沉吟片刻,没再说话。

另一位主管抬手扶了扶眼镜:“那你们怎么保证参与度?万一员工觉得是形式主义,不愿意配合怎么办?”

“奖品。”小周抢着回答,“我们准备了一些纪念徽章,比如‘坚守三十年奖’、‘最佳新人奖’之类的,还会设置抽奖环节。”

“听起来有点意思。”有位年轻的女主管笑了,“是不是还能穿回老式工装拍照打卡?”

“可以考虑。”刘好仃笑着点头,“只要大家愿意参与,形式可以灵活。”

会议室里的气氛渐渐活跃起来。小林趁机分发了一份详细的时间表和分工安排,供大家参考。

会议结束后,大家都陆续离开,只有一位中年主管留了下来。他站在门口犹豫了一下,走了回来。

“刘工,”他低声说,“如果试点效果不错,能不能让我们车间也尽快加入?”

刘好仃一愣,随即笑开:“当然可以,随时欢迎。”

那位主管点点头,转身离开时脚步轻快了不少。

会议室恢复安静后,小林凑过来:“看来有人开始看好咱们这事儿了。”

“嗯。”刘好仃合上笔记本,“接下来,就是把细节落实。”

策划小组再次围坐在办公室角落的小圆桌旁,气氛比早晨轻松许多。

“我觉得角色扮演部分还可以细化一下。”小林翻着手中的草图,“比如要不要给每个角色配个袖标?这样演员身份更清楚。”

“好主意。”刘好仃点头,“袖标可以区分岗位,也能增加仪式感。”

“那问题来了。”小周托腮思考,“到底是重现历史场景,还是模拟现在的工作情境?”

“两边都要。”小林立刻接话,“年轻人喜欢新鲜的,老员工可能对过去的事更有感触。”

“那就结合。”刘好仃拍板,“一个情景剧里,前后两幕分别表现过去和现在,让员工看到文化的延续。”

“那剧本呢?”小周问,“谁来写?”

“员工自己。”刘好仃笑着说,“我们提供主题卡,他们抽一张,按照提示去构思自己的故事。比如‘第一次独立操作设备’或者‘最难忘的一次加班’。”

“道具怎么办?”小林问,“不是说要做些徽章吗?”

“厂里库存有些旧工牌,我们可以翻新一下。”刘好仃想了想,“再加上一些定制袖标,成本不高,又能提升参与感。”

“那主持呢?”小周继续问,“总不能让员工自己组织吧?”

“你们俩轮流。”刘好仃指了指两人,“加上几个一线员工,组成临时小组。你们负责流程把控,他们负责内容创作。”

“万一没人愿意抽卡怎么办?”小林担忧。

“那就先从主动报名的开始。”刘好仃喝了口茶,“等第一场演完,其他人看到有趣,自然会想试试。”

小周低头在本子上画了张流程图,忽然抬头:“要不要做个宣传海报?让大家知道活动是什么样。”

“可以。”刘好仃点头,“你和小林一起弄,风格活泼一点,别太严肃。”

当天下午,宣传工作正式启动。小周和小林带着打印好的活动介绍单页,走进各个车间。

“下周五下午三点,文化传承新活动,角色扮演+情景剧,还有纪念徽章拿哦!”小周一边发传单一边吆喝。

“真的能拿到徽章?”一位正在擦机器的工人停下动作。

“当然!”小林笑着递过一张,“‘坚守三十年奖’‘最佳新人奖’都有,集齐一套还能抽奖。”

“我去年才入职,能拿啥奖?”另一个年轻工人凑过来。

“最佳新人啊!”小林眨眼,“或者‘最有创意剧情奖’,只要你演得好。”

工人们笑作一团,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那我们怎么参加?”有人问。

“现场报名就行,到时候会有抽卡环节。”小周解释,“每个人抽一张故事卡,根据上面的问题讲一段自己的经历,然后改编成短剧。”

“要是我不太会演戏怎么办?”有人担心。

“没关系。”小林拍拍他的肩,“又不是拍电影,穿个围裙、戴个帽子就能演。关键是讲故事,表达感受。”

宣传进行到一半,一位老师傅拿着传单看了半天,忽然问:“那个‘坚守三十年奖’徽章,我能通过参加活动拿到吗?”

“当然能!”小周眼睛一亮,“您要是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肯定有机会。”

老师傅点点头,把传单仔细叠好塞进口袋,像是收藏一件宝贝。

夕阳西下,厂区镀上一层金色。玻璃搬运车仍在来回穿梭,反射的光点跳动在每个人的脸上。

小周和小林走回办公楼,边走边聊。

“刚才那位老师傅,好像挺感兴趣的。”小林说。

“不止他。”小周点头,“很多人其实都想表达自己,只是以前没有机会。”

刘好仃站在二楼窗口,看着他们的背影,嘴角微微扬起。

他知道,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藏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故事里。

而现在,这些故事,终于要被讲出来了。

小林的声音从楼梯传来:“刘哥,徽章的设计稿我今晚就做出来,明天开会带你看。”

“好。”刘好仃应了一声,转身回到办公桌前,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

“让文化成为每个人的故事。”

笔尖停顿了一下,又添了一句:

“下周三之前,道具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