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辽国公 > 第411章 定下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善长官至如今地位,背后党羽众多。

他虽不敢如胡惟庸那般肆意妄为、胆大妄为,可身处这般境地,诸多事宜,即便心有不愿,却也不得不做。

毕竟牵一发而动全身,身后众人之利益诉求,令他难以置身事外,只能顺势而为,在这朝堂风云中艰难周旋。

说白了,李善长实乃被形势推着前行。

不论其内心甘愿与否,皆已身不由己。

身处高位,又有诸多势力依附,诸多事务非他能独断抉择,只能随波逐流,于这复杂朝局中且行且艰。

此时李善长,心中不禁暗暗羡慕起刘伯温来。

忆起当初,刘伯温决然彻底倒向朱元璋,此后行事,凡事但求尽心尽力。

有所事时,便全心投入操办;无事之际,便悠然自处。

既不与人争权夺利,亦不汲汲于功名利禄,如此这般,倒也没有太多纷扰之事需要牵挂操心,落得个逍遥自在,令李善长好生向往。

然世间并无后悔药可寻,李善长虽心生羡慕,却也只能硬着头皮。

他深知自己已置身旋涡之中,唯有尽力周旋维持,多方谋划争取,祈望能在这复杂朝局中,为自己与身后众人寻得一线生机与安稳。

李善长满心以为,淮西一脉之人定会站出来声援支持。

孰料,徐达等一众关键人物皆缄口不言,众人见状,皆心生怯意,亦不敢贸然发声。

毕竟徐达于武将集团威望甚高、影响力极大,他既未表态,旁人自是不敢轻易出头,一时间,朝堂气氛略显凝重。

朱元璋转而看向杨宪,问道:“李善长所言,你可赞同?”

杨宪拱手而立,神色坚毅,朗声道:“陛下,臣实难赞同。山东士绅豪族长久盘踞,打压之难,不言而喻。今幸得良机,将其清洗,此诚为施行新政之绝佳时机。若因一时官员匮乏之困,便搁置大计,实乃因噎废食。”

他微微一顿,环顾朝堂,接着道:“土地承包责任制关乎国之根本、民之生计,长远来看,对山东之发展,乃至我大明之兴盛,皆意义非凡。

虽当前或遇些许阻碍,然办法总比困难多。可从他处抽调精干,或于本地急训可用之才,以解燃眉。

绝不可因一时艰难,而坏此长远大计,还望陛下明断。”

李善长听闻杨宪所言,眉头微皱,继而反问道:“杨大人,辽东之地与山东风土人情、民生百态皆有不同,其制度山东究竟能学到几成,实难预料。

若盲目照搬,恐如邯郸学步,非但未得辽东制度之精髓,反将失却山东固有之根基,此未必是好事,杨大人又作何解?”

杨宪闻言,镇定自若,拱手回应李善长道:“李大人,山东近些年来受辽东影响颇深,百姓于辽东诸多新政已有所熟知。

虽眼下山东本地官员或有不足,然辽东既有成功之例,且与山东往来密切。

若得辽东伸出援手,派遣精干之士前来帮扶,传授经验、教导方法,山东推行新政所遇难题,当可迎刃而解。

此非盲目照搬,而是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借辽东之力,兴山东之政,于长远发展,大有裨益。”

李善长面色凝重,缓缓说道:“杨大人,话虽如此,然辽东此前便已肩负对云南帮扶之重任。云南地处偏远,百废待兴,辽东为助其发展,已投入诸多人力、物力。

如今自身精力有限,又如何还有余力来帮助山东?总不能不顾云南之发展,强行抽调人手,致使云南新政半途而废吧?”

杨宪神色从容,当即回应李善长:“李大人有所不知,山东与云南底蕴差异甚大。山东久为膏腴之地,人文鼎盛,百姓聪慧且富有劳作经验。

推行新政,不必如帮扶云南那般,事事皆需从根基做起。

辽东只需在关键之处加以引导,分享成功之法,山东官员与百姓定能融会贯通。

如此,辽东所费精力必然有限,却能使山东新政顺利推行,实乃可行之策。”

李善长轻轻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杨宪,又发问道:“杨大人,即便如你所言,山东底蕴有别。但新政推行,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差池,便生祸端。辽东派人帮扶,究竟要帮到何种程度,如何把控分寸?若帮扶过度,山东事事依赖辽东,失却自主;若帮扶不足,新政难行,前功尽弃,这其中权衡,又当如何拿捏?”

杨宪不假思索,当即言道:“李大人既忧虑于此,那问问辽国公不就行了?辽国公久镇辽东,对当地情形了若指掌,又深知新政推行之关键。他定能就辽东帮扶山东之事,给出妥善之法,于帮扶程度、分寸拿捏等事宜,亦必有良策。如此,诸多疑惑,不皆可解?”

李善长一时愣住,心中暗忖:“好家伙,竟要直接去找常孤雏!”

旋即,他皱着眉头,一脸严肃道:“杨大人此言差矣,常孤雏身为辽国公,辽东政务千头万绪,皆需他定夺处置。

且辽东还肩负着帮扶云南之重任,诸事繁杂,已然分身乏术。

怎可再让其过多分心于山东之事?此举实非明智,徒增常孤雏负担,亦恐误了辽东与云南两地事务。”

杨宪却不慌不忙,神色笃定道:“李大人,话虽如此,可凡事不问问又怎么能知道呢?常孤雏谋略深远,于辽东诸事处置得当,或自有权衡之法。未问之前,便断定其无法兼顾,似乎言之过早。问问也无妨,若他确无余力,再另做打算不迟。”

朱元璋闻二人争辩,略作思忖,遂开口道:“既如此,杨宪,你便亲去辽东一趟。面见辽国公,将山东之事与他细细说来,问清他意下如何,能否帮扶山东及如何帮扶。此去切要仔细,莫要误了大事。”

此言一出,此事便算尘埃落定。

众人皆知,山东新政改革之势,已然如箭在弦,不可更改。

朝堂上下,目光皆聚焦于此,只待杨宪从辽东归来,再定后续诸事。

杨宪即刻躬身领命,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

言罢,便匆匆退下,回转府邸,着手准备起前往辽东的一应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