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其他类型 > 倾城错 > 第165章 狂风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安国公猛地从太师椅上站起身,紫檀木椅腿与青石地面摩擦发出刺耳的声响。

他背着手在书房里来回踱步,沉重的脚步声在寂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怒意翻涌,额角青筋暴起,连花白的胡须都随着粗重的呼吸微微颤抖。

老管家李忠站在一旁,看着自家主公这般模样,心中既心疼又愤懑。他张了张嘴想要劝解,却又想起前几次劝诫反被斥责的经历,只得将满腹话语咽了回去,默默侍立在侧。

\"国公爷从战场上退下来都十好几年了,这脾气怎么还是这么火爆...\"

李忠在心里暗叹。他记得前几日太医来诊脉时还特意叮嘱,说主公肝火太旺,这样下去对身子骨不好。

如今主公已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人了,何必还要为朝堂上的事如此动怒?

李晃突然停下脚步,一掌拍在书案上,震得案上文房四宝都跳了起来。他眼中闪过一丝凌厉,声音低沉如雷:

\"赵天扈这个小王八羔子!既然他想玩火,那本公就给他添点油,再加把柴!让他知道什么叫引火烧身!\"

\"主公...\"

李忠终于忍不住开口,小心翼翼地斟词酌句,\"恕老奴多句嘴,这终究是他齐家的天下...您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头来他们也未必念您的好...\"

老管家的话说得很是委婉。如今的大齐就像个筛子,千疮百孔。朝堂上下明争暗斗,边疆战事不断,民间怨声载道。主公已近古稀之年,何必还要蹚这浑水?

\"你懂个屁!\"

安国公李晃猛地转身,一双虎目圆睁,凌厉的目光如刀般射向这个跟随自己大半辈子的老仆。书房内的烛火被他转身带起的风吹得摇曳不定,在墙上投下巨大的阴影。

\"我李晃十六岁从军,二十岁拜将,这一生立过多少战功?\"

他的声音忽然拔高,又骤然压低,\"但我最骄傲的不是这些,而是少时立下的誓言——'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如今我虽已年过花甲,但这颗心从未变过!\"

说到激动处,李晃一把扯开衣襟,露出胸膛上纵横交错的伤疤。那些深浅不一的伤痕在烛光下显得格外狰狞,每一道都是他为这个国家付出的见证。

他重重地叹了口气,神色渐渐凝重:

\"这大齐怎可能只是他齐家的天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大齐的一份子!更何况...\"

他的声音低沉下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李晃走到窗前,推开雕花木窗。夜风夹杂着细雨扑面而来,打湿了他的须发。远处隐约传来更夫的梆子声,在雨夜中显得格外寂寥。

\"现在看来,赵王可以出局了。\"

他冷冷地说,声音里透着决绝,\"这样一个目光短浅、毫无韬略的蠢货,若把大齐交到他手里,不出几年必定亡国!我绝不能眼睁睁看着先辈们用鲜血打下的江山,毁在这种废物手中!\"

\"主公,您看...小殿下如何?\"

李忠试探性地问道,声音轻得几乎被雨声淹没。

\"俊儿...\"提到外孙,李晃凌厉的目光瞬间柔和下来,但随即又蒙上一层阴影,

\"他心地纯善,待人宽厚,可惜...谋略不足啊。为君者,光有仁善是不够的。\"

老人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仿佛一下子苍老了十岁:

\"更何况这些年,我们从未把他当作储君培养。现在临时抱佛脚,已经太迟了...\"

他想起小时候的俊儿,那个聪颖好学的孩子,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对什么都充满好奇。

是他们,是朝堂上那些勾心斗角、血雨腥风,生生折断了那孩子的翅膀,让他从一块璞玉变成了纨绔...

\"其实...做个闲散王爷也好。\"李晃的声音忽然变得很轻,\"这江山太重,我已经折了一个女儿进去...俊儿就让他平安喜乐地过完这一生吧。\"

李忠望着主公的背影,忽然惊觉这位曾经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名将,不知何时已经佝偻了脊背。记忆中的主公,一杆长枪可敌千军,一声怒吼能震四方。如今岁月在他身上刻下的痕迹,比任何敌人都要残酷。

安国公李晃站在窗前,目光落在那株陪伴了他三十年的老松树上。雨水顺着松针滴落,就像他心中流不尽的遗憾。

如果当年先太子没有冤死...如果那个温润如玉又胸怀韬略的殿下还活着...今日的大齐,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

他闭上眼,先太子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那个会在寒冬里亲自为老兵送炭火的太子,那个通宵达旦批阅奏折的太子,那个...被他们袖手旁观,间接害死的太子。

\"罢了,罢了。\"

李晃猛地睁开眼,浑浊的眼中迸发出坚定的光芒。这一次,他绝不会再重蹈覆辙,不会再为了自保而袖手旁观。

\"传我命令,\"他的声音恢复了往日的威严,\"加派人手盯紧赵王府和秦王府,一有风吹草动,立即来报!\"

如今看来,赵王刚愎自用,秦王优柔寡断,都不是合适的人选。那么接下来...就只能看珩王了。如果他也不行...

李忠躬身领命,退出书房时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天色。浓云密布的天空仿佛预示着大齐未来的命运,他不知道等待大齐的,将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暴风雨,还是雨过天晴…

与此同时,回洛府的马车上,青萍忧心忡忡地看着自家小姐。

\"小姐,奴婢发现珩王殿下对沈姑娘格外关照。您说殿下会不会...\"

小丫鬟欲言又止,脸上写满担忧。她今天亲眼看见沈姑娘可以下榻走几步了,腿脚明明可以活动了,哪里还需要继续留在王府养伤?

\"住口!\"

洛雪厉声打断,手中的丝帕被绞得变了形,\"珩王殿下行事,岂是你能妄加揣测的?沈姑娘是倾城的妹妹,殿下关照故人之妹有何不妥?再敢胡言乱语,你就去庄子上!不必留在我身边。\"

话虽这么说,洛雪心里却像堵了一团棉花,闷得发慌。她想起今日去珩王府时,看见殿下亲自为沈姑娘端上药碗的模样,那种温柔的神情是她从未得到过的...

青萍被吓得脸色煞白,低下头再不敢多言,只有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霜华宫内,静妃正小心翼翼地侍奉嘉宁帝用膳。

\"陛下,您龙体初愈,太医说这药膳最是滋补。\"

她舀起一勺热气腾腾的羹汤,轻轻吹凉,\"臣妾再给您盛半碗可好?\"

嘉宁帝摇摇头,疲惫地靠在软枕上。烛光下,他眼角的皱纹显得格外深刻,曾经威严的面容如今写满倦意。

\"芷柔...\"他突然唤道,声音里透着前所未有的疲惫,\"朕是不是...做错了?\"

静妃手中的玉勺微微一颤。芷柔——这个她阔别二十余年的闺名,此刻听起来恍如隔世。她强压下心中的波动,柔声安慰:\"陛下是天子,天子...永远不会错。\"

嘉宁帝苦笑一声:\"你这安慰,听起来倒像是敷衍。\"

他望向窗外漆黑的夜色,喃喃自语:\"朝堂之事本不该与你说,只是...\"

静妃屏息等待,心跳如鼓。她知道陛下心中的忧虑,却不敢点破。那些父子相疑、兄弟阋墙的戏码,在这深宫里上演了太多次。

\"芷柔,你说...\"嘉宁帝忽然转头,浑浊的目光直直看进她眼底,\"朕把大齐交给俊儿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