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53章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元嘉十年(公元433年,癸酉年)

开春正月,乙卯这天,北魏老大派永昌王拓跋健带着一众小弟去辽西救场。

己未日,搞了个大赦,相当于给全国放了波福利。

丙寅日,北魏安排乐安王拓跋范当秦、雍等五州的军事总管,还封了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长安镇都大将这些头衔。因为这哥们儿年纪小,又找了德高望重的平西将军崔徽、征北大将军雁门张黎当副手,一起镇守长安。崔徽是崔宏的弟弟。拓跋范为人低调宽厚,崔徽做事抓大放小,张黎清廉公正,哥仨搞管理都不折腾,赋税徭役也定得很轻,关中这地界儿很快就稳了。

二月庚午日,北魏老大封冯崇为幽、平、东夷地区的军事总管,给了车骑大将军、幽平二州牧的职位,还封他当辽西王,让他自己管国内的尚书事务,拿辽西十郡的俸禄,有权力任命尚书、刺史、征虏以下的官员,相当于给了他片区自治权。

北魏平凉的休屠族征西将军金崖、羌族泾州刺史狄子玉,跟安定镇将延普抢权力,这俩货带兵攻打延普,没打赢,退守到胡空谷。北魏老大派虎牢镇大将陆俟去当安定镇大将,收拾金崖他们,结果把这俩人都逮住了。

后来北魏老大把陆俟调回来当散骑常侍,又派他去怀荒镇当大将。不到一年,高车族的各位首领就告陆俟的状,说他管得太严、没人情,还想让前镇将郎孤回来。北魏老大就把陆俟召回,让郎孤去顶替。陆俟回来后对老大说:“不出一年,郎孤肯定搞砸,高车族必反。”老大听了火大,把他狠批一顿,让他以建业公的身份回家待着。

第二年,高车族的首领们果然杀了郎孤反了。老大吓一跳,立马把陆俟叫来问:“你咋知道会这样?”陆俟说:“高车这帮人不懂规矩,我之前用威严和法度管着他们,想慢慢教他们懂分寸。但那些首领讨厌我这套,就说我坏话,夸郎孤好。我被罢官后,郎孤回去,肯定得意于那些夸奖,一心想搞好人设,对他们只会一味宽容。不懂规矩的人,一宽容就容易飘,不到一年就没大没小。郎孤肯定受不了,到时候又会用法度收拾他们,这样一来,大家肯定不满,不反才怪。”老大笑着说:“你这人看着不咋起眼,心思倒挺活络!”当天就恢复了他散骑常侍的职位。

壬午日,北魏老大去了河西,派兼散骑常侍宋宣来南朝串门,顺便替太子拓跋晃求亲。南朝老大模棱两可地回应了,没给准话。

刘道济死了,梁俊之、裴方明等人偷偷把他的尸体埋在书房后面,还假装用刘道济的名义处理公文,连他老妈和老婆都被蒙在鼓里。程道养在毁金桥搞了个祭天仪式称帝,裴方明带三千人去揍他,把程道养打得大败,只能退守广汉。

荆州刺史临川王刘义庆派巴东太守周籍之当巴西等五郡的军事总管,带两千人去成都救场。

三月,有个叫司马天助的逃犯投降北魏,自称是东晋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的儿子。北魏给他封了青、徐二州刺史、东海公,算是给了个编制。

壬子日,北魏老大回宫了。

赵广等人从广汉到郫城,连营摆了上百个,场面挺唬人。周籍之跟裴方明合兵攻打郫城,拿了下来,又去广汉打赵广,赵广他们只能逃回涪城和五城。

夏天四月戊寅日,才正式公布刘道济的死讯,这消息藏得够深。

南朝老大听说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护管理混乱,把氐、羌等少数民族得罪光了,就从流放的人里提拔萧思话当梁、南秦二州刺史。甄法护是甄法崇的哥哥。

北凉王沮渠蒙逊病重,国内大臣商量着,因为世子沮渠菩提年纪太小,就立菩提的哥哥敦煌太守沮渠牧犍当世子,还给他加了中外都督、大将军、录尚书事的头衔。沮渠蒙逊死后,谥号武宣王,庙号太祖。沮渠牧犍继承河西王的位子,搞了个大赦,改年号为永和,立儿子沮渠封坛当世子,加授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还派人去北魏表忠心求认可。沮渠牧犍这人文武双全,性格还好,所以国内人都认他。

之前,北魏老大派李顺去迎沮渠蒙逊的女儿当夫人,赶上蒙逊死了,沮渠牧犍就说这是先王的意思,派左丞宋繇把妹妹兴平公主送到北魏,被封为右昭仪。

北魏老大对李顺说:“你说蒙逊会死,这应验了;又说牧犍会继位,可真行啊!我拿下凉州,估计也不远了。”于是赏了李顺一千匹绢、一套车马,升他为安西将军,对他越来越信任,国家大事不管大小都跟他商量。

还派李顺去封沮渠牧犍为都督凉、沙、河三州和西域羌戎诸军事、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河西王,任命宋繇为河西王右相。沮渠牧犍觉得自己没立功却受这么大赏,有点不好意思,就留住李顺,上表想只要安、平其中一个头衔,北魏老大下诏没同意,让他安心受着。

沮渠牧犍把敦煌人刘昞尊为国师,亲自拜师,还让手下官员都去听课。

五月己亥日,北魏老大去山北,派兼散骑常侍宋宣来南朝访问,顺便为太子拓跋晃求亲,南朝老大没给准话,打了个太极。

林邑王范阳迈派人来进贡,想兼任交州刺史,南朝老大以路太远为由,没答应。裴方明进军涪城,打败张寻、唐频,活捉程道助,斩杀严遐,赵广等人只能四散跑路。

六月,北魏永昌王拓跋健、左仆射安原带着军队攻打和龙,将军楼孛攵另外带五千骑兵包围凡城。燕国守将封羽献出凡城投降,北魏收编了三千多户人家回去了。辛巳日,北魏从秦、雍二州调了一万兵,在长安城里修了个小城。

秋天八月,冯崇上表想劝降他老爹,北魏老大没同意,觉得这事儿不靠谱。

九月,益州刺史甄法崇到成都,抓了费谦,把他办了。程道养、张寻带着两千多家逃到郪山,其他残余势力也躲在山谷里,时不时出来搞点事情。

戊午日,北魏老大派兼大鸿胪崔赜带着符节,封氐王杨难当为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梁二州牧、南秦王。崔赜是崔逞的儿子。

杨难当趁着萧思话还没到任,甄法护准备离任的空档,带兵偷袭梁州,拿下白马城,活捉晋昌太守张范,打败甄法护的参军鲁安期等人;又攻打葭萌,活捉晋寿太守范延郎。冬天十一月丁未日,甄法护弃城逃到洋川的西城。杨难当于是占据了汉中,任命他的司马赵温为梁、秦二州刺史。

甲寅日,北魏老大回宫。

十二月己巳日,北魏搞了个大赦。

辛未日,北魏老大去了阴山北边。

北魏宁朔将军卢玄来南朝访问。

前秘书监谢灵运,特喜欢游山玩水,专挑那种没开发的险地去,跟着他的有几百人,一路上砍树开路,老百姓都以为是山贼来了。会稽太守孟顗跟谢灵运有仇,就告他图谋不轨,还派兵防备他。谢灵运去宫里自证清白,皇上让他当临川内史。但他还是照样放飞自我,不管正事,被有关部门弹劾。这年,司徒派随州从事郑望生去抓谢灵运,谢灵运居然把郑望生扣了,还带兵跑路,写了首诗说:“韩国灭亡张良奋起,秦始皇称帝鲁连觉得羞耻。”朝廷派兵追捕,把他抓住了。廷尉上奏说谢灵运聚众反叛,按律当斩。皇上爱惜他的才华,想只免官算了。袁城王刘义康却坚持要严惩,说不能姑息。于是减罪一等,流放到广州。过了阵子,有人告发谢灵运让人买兵器,招兵买马,想在三江口劫狱把他救走,没成功。皇上下诏在广州把他处决了。谢灵运仗着自己有才就瞎折腾,得罪了不少人,最后把自己作死了。

北魏在了你黄设立徐州,任命刁雍为刺史。

【内核解读】

元嘉十年(公元433年)是南北朝时期充满政权博弈与社会变革的一年,南北双方的政治决策、军事行动与人事变动,既展现了乱世中的治理智慧,也暴露了权力运作中的深层矛盾,其历史细节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北魏的治理智慧与制度探索

北魏在这一年的统治实践中,展现出成熟的边疆治理思路与用人艺术。魏主拓跋焘对长安镇守体系的搭建颇具深意——以年轻的乐安王范为核心,搭配“旧德”崔徽与张黎为副,形成“宗室主政+能臣辅治”的模式。三人“廉恭宽惠”“务敦大体”“清约公平”的执政风格,推行“轻徭薄赋”政策,使关中迅速安定,印证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治理规律。这种注重官员搭配、强调政风建设的策略,为边疆稳定提供了制度保障。

陆俟的治理案例更凸显了北魏在民族管理上的深刻认知。面对高车族的管理难题,陆俟主张“临之以威,制之以法”的渐进式教化,与前镇将郎孤的“专用宽恕”形成鲜明对比。当高车诸部因不满严苛而请求更换管理者时,拓跋焘的决策失误与后续纠错,生动展现了治理少数民族的复杂性——既不能一味高压激化矛盾,也不能放任纵容滋生骄慢。陆俟“身短虑长”的精准预判,揭示了有效治理需要兼顾文化差异与制度刚性,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对多民族国家的治理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此外,北魏对凉州的战略布局已初露端倪。李顺因精准预判北凉政局变动而获重赏,拓跋焘“朕克凉州,亦当不远”的断言,显示出北魏统一北方的战略决心。通过册封北凉新主牧犍、迎娶其妹兴平公主等政治联姻手段,北魏以柔性方式渗透影响力,为日后军事行动铺路,体现了“先礼后兵”的战略灵活性。

南朝宋的内政困境与军事挑战

刘宋王朝在这一年面临着内外交困的治理危机。益州的动荡尤为典型——刺史刘道济死后,下属梁俊之、裴方明等人隐瞒死讯“诈为教命”,连其母妻都被蒙在鼓里,这种权力真空下的临时维稳,暴露出地方权力结构的脆弱性。而赵广等人领导的叛乱虽遭镇压,但程道养等残余势力逃入郪山持续作乱,反映出南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控制力不足,基层治理存在明显短板。

宋文帝在外交决策上的“依违答之”——面对北魏为太子求婚的请求含糊其辞,既体现了南北对峙中的战略谨慎,也暴露了刘宋的实力困境。此时的南朝宋尚未形成明确的外交战略,在北方强敌压力下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谢灵运事件则折射出南朝文人与政权的深刻矛盾。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因“恃才放逸,多所陵忽”,从山林漫游到起兵拒捕,最终在广州被处决,其悲剧命运既是个人性格的必然,也是专制皇权下文人命运的缩影。谢灵运“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的诗句,将个人困境比附为亡国之痛,反映出南朝士族对皇权的疏离感,也揭示了文化精英与政治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张力。这种“才高见嫉”的历史现象,在后世文人命运中反复上演,成为中国文化史的独特镜像。

政权更迭与区域势力博弈

北凉的权力交接展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成熟传承机制。凉王蒙逊临终前,国人因世子菩提幼弱而改立其兄牧犍,这种“废长立贤”的选择突破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束缚,体现出务实的政治理性。牧犍“聪颖好学,和雅有度量”的个人特质,使其获得国人支持,而即位后迅速遣使北魏“请命”、送妹和亲等动作,显示出对北方强权的战略妥协,为北凉争取了短暂的稳定空间。

在军事领域,北魏对辽西的救援与对和龙的进攻,延续了其扩张战略;而刘宋荆州刺史刘义庆遣兵救援成都的行动,则暴露了南朝军事调度的滞后性。南北双方在边疆地带的拉锯,反映出这一时期“北强南弱”的战略格局正在形成。

历史启示与当代价值

元嘉十年的历史事件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经验:其一,边疆治理需要“刚柔并济”的智慧,兼顾制度刚性与文化适应性;其二,人才选用应注重搭配互补,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其三,外交决策需立足实力平衡,避免战略模糊导致被动;其四,文人与政权的关系处理,考验着社会包容度与制度弹性。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一年的历史是南北朝时期“汉化与胡化”“统一与分裂”等核心矛盾的缩影。北魏通过制度创新与民族融合积蓄力量,南朝则在内部矛盾中消耗实力,这种差异最终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历史的细节告诉我们:任何政权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更取决于治理体系的合理性、用人决策的科学性与文化包容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