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网游动漫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750章 太祖文皇帝上之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夏国老大把乞伏暮末和他家族五百多号人全咔嚓了。

夏国老大怕被北魏按在地上摩擦,带着十几万秦国百姓,从治城渡河,想偷袭河西王蒙逊抢地盘。结果吐谷浑王慕璝派了益州刺史慕利延、宁州刺史拾虔,带着三万骑兵,趁他们渡到一半的时候截胡,把夏主赫连定活捉了,沮渠兴国也重伤挂了。这拾虔,是树洛干的儿子。

北魏边境小吏抓了柔然二十多个巡逻兵,北魏老大给他们发了新衣服放回去,柔然那边挺开心。闰月乙未这天,柔然敕连可汗派使者来北魏,北魏老大给了超高规格的招待。

北魏老大派散骑侍郎周绍来访问,还想搞联姻,南朝宋文帝模棱两可地回应了。

荆州刺史江夏王义恭年纪渐长,想独揽大权,结果长史刘湛老给他使绊子,俩人就结下梁子了。宋文帝心里向着刘湛,派人批评义恭,还让他俩和好。当时王华、王昙首都去世了,领军将军殷景仁一直和刘湛关系铁,就跟文帝说现在能干的人没几个了,征召刘湛当太子詹事,加给事中,一起参与政事。让雍州刺史张邵代替刘湛当抚军长史、南蛮校尉。没过多久,张邵因为在雍州搞小动作捞钱,贪污了二百四十五万,被移交司法部,按律得判死刑。左卫将军谢述上表求情,说张邵是前朝功臣,求网开一面。文帝亲手写诏书同意了,免了张邵的官,削了他的爵位封地。谢述对儿子谢综说:“皇上是可怜张邵一直忠诚,特意破例宽恕,我那话刚好撞上了,才被采纳而已。要是把这事儿传出去,就显得我抢了皇上的恩情,这可太不妥了。”让谢综当着面把奏折烧了。后来文帝对张邵说:“你能没事,谢述帮了大忙。”

秋七月己酉,北魏老大去了河西地区。

八月乙酉,河西王蒙逊派儿子安周去北魏当人质。

吐谷浑王慕璝派侍郎谢太宁给北魏上表,说要把赫连定送过去。己丑这天,北魏封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

左仆射临川王义庆铁了心要辞职,甲辰那天,任命他为中书令,还兼任丹阳尹。

九月癸丑,北魏老大回宫。庚申,给太尉长孙嵩加了柱国大将军的头衔。任命左光禄大夫崔浩为司徒,征西大将军长孙道生为司空。长孙道生是个极简主义者,一个熊皮做的马挡泥板,用了几十年都没换。北魏老大让歌工挨个夸大臣:“智商担当是崔浩,清廉标杆是道生。”

北魏老大想选个使者去河西,崔浩推荐了尚书李顺,于是任命李顺为太常。封河西王蒙逊为侍中、都督凉州、西域、羌、戎诸军事、太傅、行征西大将军、凉州牧、凉王,管辖武威、张掖、敦煌、酒泉、西海、金城、西平七郡。诏书里说:“你家的兴衰存亡,跟北魏绑定了。北边到最远的地方,南边到庸、崐昬,西边到昆仑山,东边到河曲,你都能管,好好辅佐皇室。”还允许他设置将相、群卿、百官,可自行任命官员,用天子的仪仗,出入有警卫,就跟汉初的诸侯王一个待遇。

壬申,北魏老大下诏:“现在两个敌人都被收拾了,该刀枪入库搞文化建设了,把废弃的官职恢复,招揽隐居的人才。范阳卢玄、博陵崔绰、赵郡李灵、河间邢颍、勃海高允、广平游雅、太原张伟这些人,都是名门之后,在地方上很有牌面。《易经》说‘我有好职位,跟你一起分享’,像卢玄这样的,让各州郡按礼送过来。”于是征召了卢玄等人和地方推荐的几百人,按能力安排工作。崔绰因为老妈年纪大推辞了,卢玄等人都被任命为中书博士。卢玄是卢谌的曾孙,李灵是李顺的堂兄。

卢玄的舅舅崔浩,每次跟卢玄聊天都感叹:“跟你聊天,我这怀古之情更上头了。”崔浩想整顿官场等级,明确士族地位,卢玄劝他:“搞新政策得看时候,乐意干这事的能有几个?得三思啊。”崔浩不听,结果得罪了一堆人。

早先,北魏昭成帝制定法令:“谋反的灭族,其他死罪可以交钱交马赎罪;杀人的可以给死者家属马牛、葬具和解;偷公家东西,赔五倍;偷私人东西,赔十倍。”四部大人在王庭一起断案,没有关押审讯的折腾,境内还算太平。太祖进中原后,觉得前代法律太严,让三公郎王德修改,尽量简单。晚年生病后,刑罚又变得混乱残酷;太宗接着沿用,法律条文也变繁琐了。冬十月戊寅,世祖让崔浩重新改定律令,废除五年、四年徒刑,增加一年徒刑;搞巫蛊的,让他背着公羊、抱着狗沉到水里。第一次规定九品官可以用官爵抵罪。妇女该受刑但怀孕的,生完一百天再执行。在宫门口左边挂了登闻鼓,让有冤屈的人能申诉。

北魏老大去了漠南,十一月丙辰,北部敕勒首领库若干带着几万骑兵,赶着几百万头鹿,到北魏老大的临时驻地。北魏老大搞了场大狩猎,把猎物赏赐给随从官员。十二月丁丑,回宫。

这年,凉王改年号为义和。

林邑王范阳迈入侵九德,交州的军队把他打跑了。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勾勒出公元5世纪中叶南北朝对峙时期的历史图景,涉及夏、魏、吐谷浑、北凉、刘宋等多个政权的兴衰博弈,既展现了乱世的残酷征伐,也暗藏着制度演进的微弱曙光。

政权更迭中的生存逻辑

赫连定的覆灭与吐谷浑的崛起形成鲜明对比。夏主赫连定在灭西秦后未能稳固统治,反而在迁徙秦民途中遭吐谷浑“半济而击”,最终被俘,印证了“兵半渡可击”的古老军事智慧。慕璝抓住战机一举擒获赫连定,随后将其献给北魏,既消除了西部威胁,又通过“献捷称臣”获得北魏册封的“西秦王”爵位,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区域性政权的升级,堪称乱世中“借势发展”的典范。

北凉沮渠蒙逊同样展现了灵活的生存策略。面对北魏压力,他遣子安周入魏为质,以政治妥协换取生存空间;同时趁夏国覆灭之机拓展势力,这种“双向周旋”的外交手腕,成为小国在大国夹缝中求生的典型模式。而夏国从赫连勃勃建国到赫连定被俘仅二十余年,祖孙三代皆以残暴着称,最终身死国灭,印证了“暴虐失国”的历史铁律。

北魏的崛起与制度探索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统治呈现出鲜明的“扩张与治理并重”特征。军事上,他通过征伐柔然、收纳北凉质子、册封吐谷浑等手段,不断巩固北方霸权;政治上,则着手制度建设与人才选拔,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治理眼光。

崔浩主导的律令改革意义深远。废除五刑、四刑,增设一年刑,体现了刑罚轻缓化趋势;允许九品官爵抵刑、孕妇产后行刑等规定,蕴含着朴素的司法人道主义;“登闻鼓”制度的设立,更是打破了官僚体系对司法渠道的垄断,为底层民众提供了申诉途径。这些改革虽未完全脱离封建司法的局限性,却为后世法律制度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人才选拔方面,拓跋焘征召范阳卢玄、博陵崔绰等汉族士族,打破了鲜卑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但崔浩“大整流品,明辨姓族”的主张遭到卢玄反对,揭示出鲜卑统治者与汉族士族之间既合作又冲突的复杂关系——鲜卑需要汉族人才治理中原,却又忌惮士族势力过度膨胀;汉族士族渴望参与政权,却不得不妥协于鲜卑皇权。这种矛盾最终为崔浩日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刘宋政权的内部矛盾

刘宋朝廷的权力斗争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江夏王刘义恭与长史刘湛的冲突,本质上是皇族与士族之间的权力博弈。宋文帝对刘湛的倚重,反映出南朝“主弱臣强”的政治惯性——皇权需要士族支撑,却又时刻提防其专权。

谢述的行事风格则展现了士族官僚的生存智慧。他为张邵求情后焚毁奏表,既避免“侵夺主恩”的嫌疑,又维护了君臣间的微妙平衡。这种“明哲保身”的处事哲学,既是士族在皇权高压下的生存策略,也折射出南朝政治生态的脆弱性——官员既要施展才能,又需时刻警惕权力漩涡的吞噬。

文明碰撞中的文化融合

史料中隐含的民族融合线索值得关注。拓跋焘释放柔然逻者、厚待其使者,体现了游牧民族政权外交策略的灵活性;对长孙道生“廉若道生”的褒奖与对崔浩“智如崔浩”的推崇,表明鲜卑统治者已开始接纳中原文化的价值评判体系。

吐谷浑作为鲜卑分支,既保留游牧民族的军事优势,又通过与北魏、刘宋的外交互动吸收农耕文明的治理经验,其“送赫连定入魏”的决策,本质上是对中原政治秩序的主动认同。这种多民族政权的互动与调适,构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基本脉络。

结语

这段史料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乱世中的生存法则与文明演进轨迹。政权更迭的残酷、权力博弈的复杂、制度改革的艰难、民族融合的必然,共同构成了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底色。在刀光剑影的征伐之外,我们更能看到不同文明在碰撞中相互吸纳、在冲突中寻求共识的深层趋势,而这种趋势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