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向阳而生

1958年初春,暖阳轻柔地洒在青禾村,给这片土地染上一层希望的金黄。村口老槐树下,李大山蹲在地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望着不远处热火朝天的农田水利建设工地,眉头拧成个疙瘩。“这大跃进,口号喊得震天响,可这修水库、炼钢铁,咱村青壮劳力都去了,这地里庄稼谁管呐!”他心里犯着嘀咕,烟灰簌簌地落在鞋面上。

这时,生产队长赵强风风火火地走来,“大山叔,别愣着啦!县里号召大家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咱村可不能拖后腿!走,去炼钢厂搭把手!”李大山无奈地站起身,拍了拍屁股上的土,跟着赵强走向那烟雾缭绕的简易炼钢厂。

炼钢厂里,浓烟滚滚,人声鼎沸。年轻小伙们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地拉动风箱,通红的炉火映照着他们满是煤灰的脸庞。李大山看着那些被当作废铁回炉的农具,心疼不已,“这些可都是咱种地的好帮手啊,这么炼了,往后拿啥干活?”一旁的赵强却信心满满,“大山叔,等炼出好钢,咱就能造出更先进的农具,到时候粮食产量翻番,还怕啥!”

农田这边,妇女们挑起了大梁。刘桂花带着一群姐妹,在地里播种、施肥。“姐妹们,加把劲!男人能搞大跃进,咱们妇女也不能落后,要让这地里的庄稼赛过那炼钢炉里的钢火!”她干劲十足,可心里也有些担忧,毕竟缺乏经验,这农活干起来磕磕绊绊。

夏天,暴雨倾盆,刚修好的水库堤坝在洪流冲击下岌岌可危。赵强大喊:“乡亲们,保卫水库,保住咱们的心血!”李大山、刘桂花等人纷纷冲上前,用沙袋、用身体筑起人墙。经过一夜奋战,堤坝勉强保住,可大家都疲惫不堪,望着被雨水浸泡的农田,满心苦涩。

到了秋收,由于劳动力分散和耕种失当,粮食产量远不及预期。村里仓库冷冷清清,社员们的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这大跃进,咋变成这样了呢?”李大山坐在门槛上,唉声叹气。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赵强带着文件回到村里,激动地召集大家:“乡亲们,上头政策变啦,咱们得脚踏实地搞生产!”

村里重新调整了生产安排,把主要精力放回农业。李大山又拿起熟悉的农具,精心侍弄土地;刘桂花组织妇女们学习科学种植,合理施肥、密植。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里还开垦了一些荒地,虽然辛苦,但大家干劲十足。

然而,困难并未完全消除。1961年,一场旱灾袭来,土地干裂,庄稼在烈日下奄奄一息。李大山望着干裂的土地,心急如焚:“难道又要颗粒无收?”关键时刻,赵强带领村民打井抗旱,他们日夜轮流作业,双手磨出了血泡,也不停歇。终于,井水涌出,滋润了干涸的土地,挽救了庄稼。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青禾村也不甘落后。他们学习大寨人艰苦奋斗、改造农田的精神,开山辟路,改良土壤。经过几年努力,村里的梯田层层叠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仓库渐渐充实起来。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浪潮波及到青禾村。村里的一些生产秩序被打乱,大字报贴满了村口的墙壁,斗争会时有召开。赵强被当作“走资派”批判,生产队长一职被撤销。李大山看着混乱的局面,心中满是忧虑:“这日子还咋过?”

但村民们心里惦记着庄稼,即使在动荡时期,也没有完全荒废农业生产。李大山、刘桂花等人私下里商量,不能让地里的庄稼没人管。他们趁着混乱的间隙,偷偷下地劳作,守护着村里的希望。

1970年,村里迎来了好消息,国家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消息传来,村民们聚集在村口,兴奋不已。“咱国家越来越强大,咱青禾村也不能掉队!”李大山望着天空,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在这一年,村里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打击反革命分子、反对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和铺张浪费,村里的风气逐渐好转。同时,村里也开始尝试发展一些副业,编织竹篮、制作农具,增加经济收入。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全面整顿。青禾村也借此东风,重新整顿生产秩序,恢复了赵强的生产队长职务。赵强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民学习新技术,引进优良品种,青禾村的农业生产又焕发出新的生机。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的消息传来,整个青禾村沸腾了。村民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李大山和赵强站在村口,望着热闹的场景,感慨万千。“这苦日子总算到头了,往后咱可得好好干!”李大山握紧了拳头。

随着时代的变迁,青禾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继续前行。曾经的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村里办起了工厂,年轻人不再只守着土地,而是走进工厂,学习新技术,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那些在艰难岁月里奋斗的故事,永远留在了村民们的记忆深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禾村人,在这片土地上向阳而生,追逐更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