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贪婪是人的本性,每个官都有自身的价位,一万两不行,就十万两,十万两不动心?那就百万两,总会有一个数字会让拥有权势的人动心的....就算是国公,若是给足了银子,照样会给你办事.....”

其实唐仨仁并不觉得那些拥有权势的官员错了,只不过他们需要为他们的所做所为付出其他的一些代价而已,比如在老朱手上以权谋私,代价就是九族消消乐。

又比如在唐宋时期,士大夫啥的,这么搞的话要付出的代价就小了许多,因为当时的皇帝有钱啊。

这么说吧,大明初期,那叫一个穷啊,加上老朱这位开国皇帝的出身,正因为如此,明初才会有“贪没超六十两,剥皮实草”的规定。

老朱自己过过苦日子,知道百姓生活不易,因此对于官员的贪腐那是零容忍。在他看来,官员们拿着朝廷的俸禄,就应该为百姓办事,而不是中饱私囊。六十两,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那可能是几年的口粮,是生活的希望。而对于官员们来说,那可能只是一顿饭,一件衣服的钱。但老朱就是要用这样严苛的规定,来警示那些心怀不轨之人,让他们知道,贪腐的代价是沉重的,是不可承受的。

可是,这一次郭恒贪的,一不是赈灾粮,二不是老百姓的血汗钱,最重要的一点,户部现在有钱了,有很多很多银子了,以后也将拥有更多银子。

还有一点,比起几百年后那帮子卷走老百姓的银子直接就跑到外国去的汉奸官员,这郭恒之类的官员,至少还将银子都用在了大明境内。

仅凭这一点,唐仨仁就觉得这样的贪官最多杀首恶就行了,毕竟这些银子最终还是留在了大明。

而不是流失到了其他地方去了,让大明的财富流失到外国去,那才是真正的无耻行为!

这种将国家财富私自转移出境的行为,无异于挖大明的墙角,是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极大背叛。

唐仨仁对那些胆敢将大明财富流向外国的人,那才叫深恶痛绝。在他看来,这样的行为比才是真正的可恶,因为它直接损害了大明的国本,让大明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所以,尽管郭恒等人贪腐严重,但他们的行为至少还没有触及到唐仨仁内心的那条底线。

“所以,可以容忍他们在国内贪腐,但绝不能容忍他们将大明的财富流出去....老唐,你就是这么想的,所以并没有让银行的宋瓒将这件事情禀告父皇对吧?”

朱标对于“两百万两”的事很头疼,这不直接来找唐仨仁了,直接就听到了唐仨仁跟刘基还有宋瓒说了这样的一个观点。

“错了吗?标总,我这么跟你说吧,我曾听说过这么一个人,姓和,这人在当户部尚书期间,贪没了朝廷数亿两银子....”

这个数字,把刘基和宋瓒都给惊呆了,真有这样的官员吗?该不会是汉唐宋时期的家伙吧?等一下,富可敌国的官员,大明之前确实有不少,但数亿两白银又姓和的官员,还真没有听说过。

该不会是唐仨仁故意杜撰出来的吧?

可唐仨仁的表情却十分严肃,完全没有开玩笑的意思:“此人是谁不重要,你们就当是我杜撰出来的吧,他是某个朝代的一位权臣,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敛财,据说他的家产相当于当时国库十几年的收入,你们说,这样的人,是不是比郭恒等人还要可恶?”

刘基和宋瓒面面相觑,他们从未听说过如此夸张的贪腐案例,一时间竟有些无言以对。

朱标也皱起了眉头:“老唐,你说的可是真的?这世界上,真有人能贪这么多钱?”

按几人的想法,贪没这般多的银子,估计早就被当时的皇帝给砍了,似乎是察觉到几人的疑惑,唐仨仁继续说道:

“但是这位和大人,却是活到了那位皇帝驾崩,甚至是那位皇帝前的大红人....”

重用贪官?还有这样的皇帝?不过好像那皇帝也没有错,一般能够当大贪官的人,能力也会极其的出众,不然也没办法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直到那皇帝的儿子登基后,有一年朝廷没钱了,然后,就把那位和大人拉出来砍了,抄了家....”

“可以说,那位和大人所贪没的所有银子,直接以近乎完整的方式回到了皇帝手里,有人戏称,那位和大人是那皇帝的超级‘钱袋子’,你说,哪个皇帝不喜欢这样的贪官?甚至于那和大人死了之后,后人对其评价为....”

“贪得有理....”

麻子王朝,若没有这位和大人那几亿两白银,哪来那所谓的“盛世”!

“老唐,你说的这是真的还是假的?”

就算是真的,想让老朱任用所谓的贪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当然了,朱标也听出来,唐仨仁只是在打个比方。

“不管真还是假,标总,这世间从来没有所谓的对与错,从来只有立场一说,就像如果我不是大明人,你觉得....”

这可把大家伙吓了一跳,唐仨仁这个比方可说不得,那可是大不敬之罪,众人下意识的看向四周,这被人听了去,就算老朱再开明,省不得要找唐仨仁一点麻烦。

唐仨仁却是不以为意,继续道:“就像那和大人,在大明人眼里,他是个贪官,是个大奸臣,可对于那皇帝来说,他却是个大大的忠臣,是个能臣,不是吗?”

朱标闻言,陷入了沉思,唐仨仁的话虽然有些偏激,但也不无道理,这世间之事,哪里分得那么清。

“最重要的,是那位和大人有‘三不贪’原则,一不贪科举考试的钱,因为他科举考试本来能考上的,被贪污受贿的学生拉下来落榜了。第二不贪赈灾款。那是老百姓真正救命的钱,可不能去碰。三不贪没办成的事的钱。事情没办好却收了钱,这吃相就太难看了,会把人都得罪死的....”

这三条原则,让和大人在那个圈子里,也算是独有一番风味,让人既恨又敬。他深知,科举考试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若因贪腐而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那便是国家的损失,也是自己的罪过。赈灾款更是救命钱,若将这等钱也贪了,那便是将百姓推向深渊,自己也会背上千古骂名。至于那没办成的事的钱,和大人更是不会去碰,他明白,做事要有底线,吃相太难看,只会得罪更多的人,断了自己的后路。

朱标听着唐仨仁的话,心中不禁有些无语,这世间竟还有如此贪而有道的官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那么,父皇那边,我怎么去说?”

这才是重点,郭恒显然不是“和大人”,肯定没有这般高的觉悟,唐仨仁也不废话,直接说道:

“时间差不多了,你或许只要说一句话就行了,那就是郭恒虽然罪大恶极,但他并没有动百姓的银钱....这才是底线....”

那两百万两银子说到底是朝廷的银子,关键还没有被郭恒用着去享受呢,银子还在皇家银行,还有就是,人家郭恒最多就是利用“修铁路”的幌子套取朝廷的银钱,而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受到直接的损失。

加上唐家铺修铁路的队伍,也就是唐仨仁这位侯爷完整的拿到了三百万两银子,郭恒还没来得及来跟唐仨仁这位侯爷索要“好处费”呢!

“我试试吧....”

朱标有些奈,父皇朱元璋那是真正的“穷怕了”,如今大明拥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财富,在老朱眼里,那些银子都是他老朱的,郭恒敢玩“文字游戏”,套取朝廷的银钱,那就是在割他老朱的肉!

可问题是,人家郭恒虽然套取了银子,但银子还在,并没有被挥霍,甚至郭恒都没有来得及伸手跟那些参与铺修铁路的官员们要“好处费”,这事情就变得极为微妙了。

朱标无奈的叹了口气,事到如今,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去试试看了,希望父皇能够听进去他的话,不要一怒之下把尚书周肃也给宰了,那样一来,铺修铁路的事情恐怕就要往后推上一阵子了。

毕竟,搞钱的是郭恒,户部从上到下虽然也有一定的过错,周肃这位尚书更是罪不至死,要是以老朱的一些手段,全砍了就麻烦了,目前户部还需要周肃这位老尚书顶着呢。

想到此处,朱标也不再犹豫,起身便朝着皇宫而去,他要亲自去面见父皇,把这件事情说清楚。

“两百万两....咱要把这帮子杂碎全剁了喂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