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们反应过来要闹事?”

唐仨仁突然觉得挺好笑的,确实,后世的很多普通人会通过这种方法获得大量的好处,前世的时候,唐仨仁虽然只是待在一个小县城里,但这一类人当真不少,一天天的将“我要去找你们的上级反映情况”类似的话挂在嘴边。

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那些管理者们害怕,是因为那些高高在上的管理者们不愿意跟真正最底层的人接触,怕脏了他们的眼睛!

他们害怕那些底层人民会将他们的“完美形象”给戳破,害怕那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将他们丑陋的一面给揭露出来。所以,他们选择了妥协,选择了用利益去堵住那些人的嘴,让他们成为自己“完美形象”的守护者。

但唐仨仁知道,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根源上入手。

而现在的大明,如果想要真正地解决草原人的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用到所谓的“花钱买平安”这种事,在现在的大明,所有用到这种方式的管理者,全是无能者。

老朱如果要全砍了,唐仨仁保证不会有半点制止的意思,有一句话说得其实从来没有错:“庸官和无能的官员,比那些贪官更加恶心,更加祸国殃民.....”

因为贪官虽然贪,但他们往往在某些方面还是有着一定能力的,不然他们也爬不到那个位置。而无能的官员,除了会压榨百姓,搜刮民脂民膏之外,一无是处。他们遇到问题,从来不会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想着如何推卸责任,如何去讨好上司,如何刷出自己的“政绩”,这样的人,留在朝堂之上是祸害,出现在地方,那更是毒瘤般的存在。

放在以前或者以后,这情况可以说都是无解存在,但是在老朱手里,却是有机会杜绝贪官或者庸官中的一样,因为老朱可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人,他的手段和魄力,他对官员的态度,那绝对是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的。

“老朱,你不会觉得,在我汉家儿郎几千万人面前,区区几十万甚至更少的鞑子,他们若是闹事,那便让他们都成为工具人就行了....或者,几十万人,杀掉一半,余下的一半哪里还有机会翻起什么风浪....”

老朱几人算是发现了,这唐仨仁对于自己人可以说是宽容至极,比如唐家铺的村民们,不管他们犯了怎样的错误,只要不是杀人放火这种事,唐仨仁有时候甚至连骂一句都舍不得,而今天看来,对于异族,唐仨仁没有半点所谓的同情心。

那是怎么狠怎么出主意,老朱愣了好一会,突然来了一句:

“你这性子,不去当官真的可惜了....要不趁这一次咱准备北征,你跟老徐一起北上,去跟着混一些军功,回来的时候咱给你小子封个侯?”

“老朱,你不要坑我了....”

后世无数人提到过一件事,“大明,尤其是明初的官,狗都不当....”

要当官,其实只有在宋时最舒服了,工资不仅高得离谱,关键是有一条“刑不上士大夫”这一条在兜底呢,就是只要你成了大宋的官,哪怕是一个小吏也行,犯了再大的错,都不会受刑。

在大明当王爷才是最舒服的,老朱制定的那些“养猪”政策,全是为了他朱家的王爷们考虑的。

“北征我在唐家铺给你们出点主意,然后督促一下唐家铺的工匠们加油生产前线所需的物资就行了....”

就凭目前唐家铺的作坊能力,可支撑不起前线几十万大军所需要的物资,所以,扩建,必须扩充规模了,老朱显然也明白这一点,这唐家铺里的一些作坊什么的,其实也不是不可以替代,只不过老朱还想着唐仨仁能够弄出更多的好东西呢,所以唐家铺肯定是要保留的。

“仅仅一个唐家铺,对于整个大明而言,远远不够。”

反倒是唐仨仁主动提出这件事,就是将唐家铺的一些东西,现在开始可以往大明各地推广了,至于能够推广到什么地步,还得看老朱,也就是皇室的态度了。

“你怕死?”

老朱突然这么说道,这话挺伤人的,身为大明人,尤其还是洪武爷就站在这里,如果唐仨仁承认怕死,岂不是太丢人了,老朱只怕就是想用这种方法刺激一下唐仨仁,然后让他去当官,当更大的官。

“对,我这么一个文弱的家伙,上了战场很容易就挂了,还是别去前线给将士们添麻烦了。”

唐仨仁承认得很干脆,这可把几位整不会了,这唐仨仁似乎对于名声什么的,根本就不在乎,吃得正欢的十一岁朱棣突然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目光看向了唐仨仁,那眼神中似乎带着一种鄙视。

“你这小子,怎么就没有一点血性....”

老朱骂了一句,唐仨仁懒得理他,你这么说,要不让朱标跟着徐达北上?

“血性这东西也要分场合的,这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了,执行方面的事情就不要找我了,我还是习惯待在村里不出门,外面的世界太危险了,为了我的小命要紧,就别提这事了,北征,我是不可能去的....”

去?当然是不可能去的,不怕看官们笑话,以唐仨仁这种没真正上过战场之人的性子,能够穿越后活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让其去打仗,哪怕是穿越者,在没有外挂的前提下,那跟主动送死没有任何区别。

“明军威武!”

老朱在唐家铺待了几天就回去了,唐家铺的作坊火力全开,全力生产火炮管子和水泥,洪薯这东西终于可以全面铺开种植,那叫一个漫山遍野全是这东西,没办法,老朱给高淳县以及其附近的几个县下了死命令,未来一年时间,除了水田之外所有能种植的地方全都种上这东西。

黄县令算是捡回了一条命,老朱答应,只要黄县令接下来能够立功,他这条命也就留下了,黄县令怎么可能不拼命的完成老朱交的任务?

北征的队伍,这一次老朱听了唐仨仁的一些意见,只派出了十二万人,比之历史上动不动二三十万将士出动,已经很保守了。

不同的是,这一次大明的开国武将,几乎全员出动,老朱的意思很明确,这一次算是大明建立以来第二次对北元的征讨,也是最后一次。

“徐达,大明去年到现在积攒的火炮和铁甲,都交到你手上了,还有无数的水泥将会跟你们一起往北边去,粮草方面,更加不用担心,水泥路一通,你们将会得到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

听到老朱的话,徐达自然也知道,这一次对北元的战斗,大明必胜,而且不是只喊口号的那种,强了不止一星半点的装备,足够支撑十二万人的粮食即将收获,光是这两点,若不是能将北边王庭的王保保打出屎来都算对方拉得干净。

徐达只感觉胸中涌起一股豪情,他单膝跪地,郑重地说道:“陛下放心,徐达定不负所望,此次北伐,必将凯旋而归,让那些鞑子见识到大明的厉害!”

老朱满意地点点头,他扶起徐达,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记住,不仅要赢,还要让我们的将士们都能平安归来。”

前期准备工作做得差不多了,还有着唐仨仁说的那些方法,十二万人加上目前大明难打的将军差不多都在这里了,这样的阵容,想输都有点难度啊。

徐达重重地点了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转身走下城楼,来到数万人的铁血之师面前,一挥旗帜,将士们齐声高呼“明军威武”,之后有序的出发。

老朱微微感叹,对北边的战斗,他其实早就想过是一场时间跨度不小的战斗,从来没有想过才洪武四年就有机会将对方连根拔起。

他望着徐达远去的背影,心中既有期待也有忧虑。期待的是大明能够借此一战,彻底稳定北方边境,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的日子;忧虑的则是这场战争虽然看似胜券在握,但战场上瞬息万变,谁也无法预料到最终的结果。

老朱微微摇头,自嘲地笑了笑。他深知自己作为一国之君,不能轻易展露内心的软弱和不安,只能将所有的担忧都深埋心底,用坚定的信念和决心来支撑整个大明。

“去,下道圣旨,让高淳县那边所有流民,都可以到唐家铺谋生....朝廷完全认可唐家铺的户籍,唐家铺的人口,不设上限....”

这一次北征的粮草和物资,有很大一部分将来自于唐家铺所在的高淳县,想要确保前方的将士们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地战斗,在后勤上面肯定是不能有折扣的,更何况,太子朱标已经在唐家铺坐镇,人口,就是这个时候的最大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