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月后的秋收时节,月支国的稻田里首次响起了脱粒机的声响。那是学子们仿照龙骨水车原理造的简易器械,金氏捧着新碾出的白米,突然对着汉阳城方向跪下:“汉家的学问,真神!”
辰韩的斯卢国坐落在山谷中,部落里的铁匠仍用着块炼铁的法子。学子王粲带来的灌钢法图谱,被老铁匠扔在地上:“铁器是山神的恩赐,怎能随便改?” 徐庶闻讯赶来时,正见王粲蹲在铁匠铺外画图。“元直先生,” 他指着图纸道,“他们的熔炉只有丈许高,温度上不去。若砌成三丈高的竖炉,再用皮囊鼓风,铁水就能流动了。” 徐庶没急着说服老铁匠,而是带着学子们在山谷里另起炉灶。当第一炉百炼钢出炉时,他让人把一根铁条弯成圆环 —— 这在从前是绝不可能的事。老铁匠捧着那根铁环,手都在发抖。当晚,他就带着徒弟来求学,王粲趁机讲授《考工记》里的 “六齐” 之法:“青铜有六种配比,铁器也有讲究……” 冶铁业的兴盛很快带来新问题:矿渣堆积成山,污染了溪流。学子们又想出法子,将矿渣与黏土混合烧制砖块。三个月后,斯卢国竟用这些砖块建起了一座周长三里的城墙,城楼上悬挂的 “汉辰和亲” 匾额,是王粲亲笔题写的。
弁韩的狗邪国濒临大海,却只敢在近岸捕鱼。学子张昭带来的海图,让国王朴氏连连咋舌:“原来大海那边还有国度?” 田丰考察海岸时发现,当地的渔船都是独木舟,稍遇风浪就会倾覆。“你们看这处海湾,” 他指着一处背风的港湾,“可以建船坞。” 张昭立刻画出楼船的图纸:“用榫卯结构拼接木板,再涂上桐油,就能抵御海水侵蚀。” 造船需要大量木材,狗邪国的部落却不肯砍伐神树。张昭灵机一动,带着学子们在沙滩上种植耐盐碱的红树:“十年后,这些树就能做船板。现在我们先伐枯木,如何?” 朴氏看着那些在海水里扎根的树苗,终于点头应允。首艘楼船下水那日,张昭让人在船头竖起 “汉弁互市” 的旗帜。当载着铁器和丝绸的楼船返航时,带回了高丽的人参和东瀛的硫磺。朴氏摸着那些从未见过的货物,突然对张昭行起汉礼:“请先生教我们记账之法。”
深秋时节的汉阳城议事厅里,众谋士正审阅各片区的月报。沮授指着马韩的文书道:“月支国的粮仓已储粮十万石,可支援辰韩的铁矿开采。” 郭嘉却注意到弁韩的卷宗:“狗邪国的海盐产量翻了三倍,却因运输不畅堆积如山。元直,你带一队学子去修驰道如何?” 徐庶立刻起身:“我正想提议,从浿水河口到狗邪国建一条栈道,既能运盐,又能通商。” 田丰补充道:“沿途可设驿站,让学子们轮值,既管治安,又能传递消息。” 议事结束时,杨帆派人送来新的指令:玄菟郡将再派五千名学子前来,其中有两百名是医学生。“三韩之地多瘴气,” 郭嘉看着指令笑道,“看来杨郡守是要咱们在这里长治久安啊。” 当晚的月光下,李墨、王粲、张昭等学子代表聚在汉阳城的酒肆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中原的技艺,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文明的种子。当第一所 “汉韩学堂” 在月支国开学时,金氏的儿子捧着《论语》,用生硬的汉语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韩之地的政务处理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郭嘉在汉阳城的官署里,对着一幅新绘制的三韩税赋图仔细琢磨。他发现马韩地区的粮食产量虽有大幅提升,但税赋的征收方式还较为混乱,不同部落的缴纳标准不一,容易引发矛盾。于是,他召集了马韩片区的督学们前来商议。“税赋乃国之根本,必须统一标准,” 郭嘉手指着图上的不同区域,“月支国等粮食主产区,按每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征收;那些以狩猎为生的部落,则按捕获猎物的三成缴纳。你们回去后,要带着学子们挨家挨户统计,务必做到公平公正。” 督学们领命而去,学子们便开始了细致的统计工作。他们白天跟着部落里的人下地、狩猎,记录实际产出;晚上则在油灯下核算,将数据一一记录在竹简上。有个叫赵括的学子,为了弄清楚一个偏远部落的狩猎情况,跟着猎人在山林里待了三天三夜,回来时满身泥泞,却把数据记得清清楚楚。
戏志才则将精力放在了三韩的教育普及上。他觉得仅仅依靠 “汉韩学堂” 还不够,便计划在每个城邑都设立一所小型学堂。他挑选了一批精通三韩方言和中原典籍的学子,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教他们如何用当地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讲解《论语》《孝经》等典籍。“教育能改变人心,” 戏志才对学子们说,“只有让他们真正理解中原文化的精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融合。” 学子们在设立学堂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部落认为让孩子读书是浪费时间,不如跟着干活实在。学子们便耐心劝说,还在学堂里开设了算术课,教孩子们计数、算账,告诉他们学会这些能更好地管理家产。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送到学堂来。
沮授关注的是三韩的水利工程扩展。浿水流域的河道疏通后,效果显着,但他认为还可以修建更多的灌溉渠,让更多的土地受益。他带领着一批懂水利的学子,走遍了马韩的大小河流,勘测地形,绘制水渠图纸。在修建一条从浿水支流到偏远村落的灌溉渠时,遇到了一处坚硬的岩石层,施工受阻。学子们想尽办法,有的提议用火烧岩石,再泼冷水使其裂开;有的则找来更坚硬的工具凿石。沮授亲自在现场指挥,和学子们一起研究对策,经过半个多月的努力,终于打通了岩石层,让清澈的河水顺着水渠流进了干涸的农田。当地的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送来食物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