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乐文小说 > 历史军事 >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 第222章 大战将起,再出狂谋(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2章 大战将起,再出狂谋(一)

有些事儿,在当下发生的时候,总让人觉得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可等时过境迁,再回头去看,又会恍然惊觉,一切似乎不过是机缘巧合。

大明崇祯十七年,暮春四月的第一天,大同府境内宛如惊弓之鸟、四处藏匿的闯军流寇,已然被逼至绝境,走投无路之下,他们咬咬牙,心一横,决定闯出关外,奔赴塞外谋条活路。

实则,这些人心里都打着小算盘,盘算着取道河套,一路奔回陕北老家。

彼时的他们,衣衫褴褛、形容狼狈,眼中却还透着几分不甘与决绝,在这历史的洪流中,被命运裹挟着,踏出了不知是生机还是末路的一步。

在李自成麾下,能被委以看守并押运粮草重任的队伍,那从一开始便是优中选优的精锐之师。

更何况,他们还历经了私兵的数次疯狂围剿,却依然顽强挺立,这般坚韧不拔,堪称精锐中的王牌劲旅。

彼时,这支队伍尚存一万三千余人,可原本,他们的兵力足有一万五千之多。

谁能料到,此前私兵瞅准时机,悍然发动了一场偷袭,让他们折损了两千多条好汉。

然而,恰恰是这两千人的折损,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得私兵此后如附骨之疽,对他们紧追不舍。

缘由说来简单,却又令人咋舌——那两千人身上,竟然背负着价值六十多万两白银的黄金,除此之外,还有熠熠生辉、夺人眼球的各类珠宝。

这巨额财富,瞬间让私兵们红了眼,恰似恶狼盯上了肥羊。

他们心里门儿清,眼下还剩下的这一万三千多人,身上揣着的财物,折算下来怕不得有五百多万!

“追,必须得追,哪怕追到天涯海角,也绝不能放过这块到嘴的肥肉!”

私兵们各个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贪婪与凶狠的光,发了疯似的在后面撵着,誓要将这笔惊天财富据为己有。

历经近二十个昼夜的鏖战,他们身上的热血早已沸腾至顶点,那股子必胜的信心,如同喷薄而出的朝阳,光芒万丈。

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杀,一回又一回与死神的擦肩而过,不仅没有磨灭他们的斗志,反而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领悟到了合作的真谛。

每一次紧密无间的配合,每一回绝境逢生的逆袭,都如同在为他们的自信添砖加瓦。

如今,在他们眼中,别说是眼前这一万三千多的闯军,就算再来两万生力军,又何妨?

他们心底有个声音在呐喊:胜利女神必将永远眷顾我们!

再把目光投向归化城,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城池,始建于明朝万历初年。

彼时,它作为蒙古与明朝互通有无、交易往来的关键枢纽,在俺答汗的主持下拔地而起,也由此拉开了明蒙之间长达四十年相对安宁平和的大幕。

然而,风云变幻,时过境迁,到了天启七年,朱由检的一道决策,如同蝴蝶扇动翅膀,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他中断了对林丹汗的支援,林丹汗瞬间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在蒙古贵族的权力倾轧下,迅速被架空。

如同丧家之犬般,林丹汗踏上了逃亡之路,心心念念想要入关寻求生机,却未能如愿。

无奈之下,他转而占领了归化城,企图在此寻得一丝喘息之机。

但命运并未放过他,崇祯五年,后金的铁骑如汹涌潮水般攻陷了归化城,林丹汗被迫再次西遁,一路逃至合黎山。

仅仅两年之后,这位曾在草原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便在异乡的寒风中含恨病逝。

他死后,麾下的部众也随之星散。一部分归入后金蒙八旗的喀喇沁旗,而后分化为左右两旗。

左旗八千将士肩负重任,镇守着库伦那片遥远而又关键的土地;

右旗的一万人马,则扎根归化城,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着这座饱经沧桑的城池,见证着历史的兴衰更迭。

在多尔衮的一声令下,他们仿若被上紧了发条的战争机器,迅速行动起来。

崇祯十七年四月初一这一天,曙光初照,他们剑指大同镇,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城大战拉开帷幕。

按照既定战略,他们志在必得,一心想着先从阳和口强势入关,继而马不停蹄地掉转马头,朝着西北方向的万全左卫迅猛扑去,试图狠狠攻击张家口的后方防线,来一招“迂回包抄”。

按照约定,其他蒙旗会从独石口入关,他们彼此呼应,紧密协同,妄图一举攻陷张家口堡,为后续满族八旗入关大开方便之门,彻底撕开明朝北疆的防线。

天色渐亮,辰时的钟声刚刚敲响,他们便如离弦之箭,从归化城鱼贯而出,个个身姿矫健,杀气腾腾。

脚下的土地扬起阵阵尘土,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出征而颤抖。

待到巳时初,这支精锐之师已然顺利抵达猫儿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而另一边,在大同苦苦挣扎的闯军那一万三千残兵败将,同样在辰时末孤注一掷,他们拼尽全力,攻破了虎峪口,随后一刻也不敢停歇,向着西北方向夺命狂奔。

仅仅半刻之后,那些如饿狼般紧盯着闯军财宝的私兵队伍,也如嗅到血腥味的鲨鱼,汹涌地追出虎峪口,同样朝着西北方向穷追不舍。

一时间,西北大地马蹄声声,喊杀震天,一场关乎生死、关乎财富、关乎历史走向的追逐战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火热上演。

巳时的阳光洒落大地,照亮了西北官道,却也照见了一场剑拔弩张的遭遇。

喀喇沁旗那一万人的骑兵部队,宛如一片钢铁洪流,在行军途中,毫无预兆地与闯军逃兵狭路相逢。

这些闯军逃兵,本就被连日的征战与逃亡折磨得疲惫不堪,心中又满是对关外“鞑子”的忌惮,只想远远避开,找条活路,压根儿没打算主动挑起战火。

可命运偏就爱开玩笑,语言不通、旗帜不明,双方一时间陷入了僵局,只能大眼瞪小眼,紧张对峙。

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唯有战马的嘶鸣声,时不时划破寂静。

然而,还没等他们缓过神来,身后不远处,私兵那如鬼魅般的身影已然出现,马蹄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来势汹汹。

逃兵们心中一紧,慌乱间粗略估算了一下局势:

眼前的鞑子骑兵虽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毕竟人生地不熟,沟通困难;

反观身后那些紧追不舍的私兵,熟悉他们的套路,且一心只想置他们于死地。

两害相权取其轻,逃兵们心中瞬间有了主意——冲鞑子骑兵的阵!

他们想着,只要能冲破这看似坚不可摧的鞑子骑兵方阵,身后的追兵必然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吸引,届时双方混战一团,他们便可趁乱觅得一线生机,逃出这生死绝境。

主意已定,逃兵们握紧武器,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准备拼死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