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乐文小说!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刻,他实在难以决断。

若魏确已被秦吞并,那么越界便是踏入敌国领土,以嬴正的性情,日后对燕用兵必然以此为借口,师出有名。

但如果李奇只是故布疑阵,意在拖延燕军入魏的步伐,那燕丹就真的错失良机了。”殿下,该如何是好?”

燕国众将皆望向燕丹。

与各国相同,燕国并无威名赫赫的大将,唯一的上将庆秦此时并未出征。

因此,所有决定权都在燕丹一人身上。

面对部下的询问,燕丹亦深感困扰。

这一选择关乎燕国命运,稍有不慎,后果难料。

也因此,边境陷入了胶着状态。

李奇摇头叹息:“燕丹,听闻你常以自身能力与我大秦之主相比,今日一见,实在高看你了。”

燕丹闻此言,眉目间满是愤恨。

他握紧剑柄,心中怒火翻涌,却又因恐惧而无法行动。

李奇毫不在意燕丹的目光,继续说道:“秦王胸怀天下,三晋既灭,燕国亦难逃其手。

你身为太子,即便将来秦军踏平燕地,你依旧只是个无用的储君罢了。”

“到那时,我定亲俘于秦,献你于王。”

李奇冷笑着。

燕丹神情扭曲,拔剑指向李奇,却被左右劝止:“殿下莫怒!此人正欲引您出兵挑衅,若贸然行动,反使我国失了道义。”

燕丹深吸一口气,收起剑刃:“李奇,你确实令人忌惮,但我燕丹绝非易与之辈。

若秦军胆敢犯我疆界,必叫尔等付出代价。”

虽如此说,他终究未敢真正对抗,转头下令班师回朝。

李奇望着燕丹远去的身影,轻蔑一笑:“终究不过是个庸才,徒有虚名。”

边境外,李奇早已料到燕丹并无胆量来犯。

若是换作秦始皇或李奇自己领兵,定会毫不犹豫越界出击。

然而燕丹顾虑重重,缺乏魄力,说到底,他多年作为太子并非仅因父王长寿,更因其自身无能。”上将军。”

\"接下来如何行动?\"

李青策马至李奇身旁,恭敬询问。”把魏国捷报呈递给大王,并告知章寒,调遣五万大军镇守此地边界。”

\"若有敌方入侵我国疆域,格杀勿论。”

李奇冷眼看着撤退的燕军说道。”是。”

李青立即回应。

……

秦国,咸阳,秦王宫内。

群臣因李奇擅自发兵攻打魏国之事议论纷纷。”大王,\"

\"李奇越权用兵攻魏,甚至联合王简上将军一同出征,这是大忌,绝不能宽容。”

\"恳请大王追究李奇责任,否则难以服众。”

李斯抓住这次机会,立刻起身奏报,言辞严厉。”臣等附议。”

\"李奇此举,不仅越权,更是大逆不道。”

\"恳请大王收回其兵权,押解回京问罪。”

众多大臣随声附和。

满朝文武皆主张严惩李奇。

见状,

蒙逸不敢久坐,随即站起:\"启禀大王,李奇发兵必有缘由,定是瞅准了良机才先行一步,未及请示大王。”

\"此事恐有隐情,请大王明察。”

\"蒙大人此言欠妥。”

李斯见蒙逸为李奇辩护,顿时怒喝:\"我大秦之所以强盛,在于法度严明。

李奇擅自用兵,既违秦法,又悖王命。

若此事可容忍,则何以约束百姓遵法?\"

\"此等逾矩之举,必须严惩……\"

李斯抓住这个契机,决计不会轻易放手。”廷尉所言有误。”

“兵家之理,在战场之上,变数无穷。

李奇上将军此举,必是因魏国乃至其他诸侯国有异动,难道各国侵扰我大秦,甚至魏国挑衅我大秦,李奇上将军只能袖手旁观不成?”

韩非当即挺身而出,对李斯反驳道:“你这是强词夺理。”

李斯怒目瞪向韩非。

自韩非入朝以来,与他同为九卿之一,但凡李斯稍有举动,韩非定要出言相争,这让李斯既恼怒又无奈。”住口!”

高座上的嬴正冷眼扫过众人,喝止道。”大王息怒。”

群臣齐齐跪拜,噤若寒蝉。

然而下一刻,嬴正的话让李斯脸色骤变。”李奇兴兵,是寡人之意。”

嬴正直言。”什么?”

李斯震惊,难以置信。

他认为嬴正这是在袒护李奇。

满朝文武亦皆抬头看向嬴正。”李奇离咸阳返李时,寡人曾赐予他密诏,这密诏同样交予了王简。”

“攻魏之事,全权交付李奇,他若认为时机成熟,可命王简发兵。”

“此事,相邦、冯卿皆知情。”

嬴正语气平静。”确实如此。”

“此事乃我大秦秘事。”

“李奇离都之时,大王特别叮嘱过。”

“若非我和冯劫负责粮草调度,大王也不会告知此事。”

王绾与冯劫出列道。

二人话音落下,李斯欲扳倒李奇的计划瞬间破灭。

对此事,他竟一无所知。”臣不知内情,恳请大王恕罪。”

李斯慌忙跪拜。”廷尉执法,自当维护秦法尊严。”

“不过……”

嬴正话语稍停,目光转向李斯:“切勿仅凭个人情感行事。

李奇虽年轻,却不鲁莽,他岂会不知秦法严苛、王权至高?”

“臣明白。”

李斯垂首聆听,不敢多言半句。”这李斯。”

“看来日后得设法压制他,但他并无过错,难以寻机动手。”

蒙逸冷眼瞥向李斯。”罢了。”

“此事就此作罢。”

“不知者无罪。”

嬴正沉声说道。”大王英明。”

众臣随声附和,原本主张惩罚李奇的大臣纷纷跪拜。”算算时日。”

“李奇率军伐魏已逾两月,魏国应有战报传来。”

嬴正突然开口。”报!”

嬴正话音刚落,大殿外传来急促呼喊。

一名八百里加急的锐士快步闯入殿内。”魏国急报?”

嬴正霍然起身,凝视着这名闯入的传令兵。”臣乃寒郸大营李奇上将军麾下亲卫营士卒,受命传达魏国捷报。”

士兵激动地禀告。”捷报?”

嬴正微怔,旋即面露狂喜。

满朝文武亦目瞪口呆,注视着这名士兵。

李奇与王简联手伐魏不过两个月,怎会有捷报传来?

能称为捷报,定是大胜,否则只是寻常军报。”速呈上。”

嬴正期待地说道。

但随即想起这是长子首次主导的灭国之战,理应让满朝共闻,遂改口:“不,不必呈上,你当众宣读即可。”

“臣遵旨。”

士兵立即取出捷报展开,高声诵读:“臣李奇,敬呈大王。”

李奇受大王重托,肩负灭魏重任,自抵达李地后便马不停蹄。

仅三个月,他便暗中联络王简上将军,部署函谷大营东进攻魏,自己则率军南下。

在边境一役,李奇击败魏国名将庞雄率领的二十万大军,攻破魏境防线。

魏无忌闻讯撤回主力回防大梁,集结全国兵力固守,期望借助大梁城坚不可摧之势,等待齐、楚、燕三国援军共同对抗秦军。

然而,李奇与王简的五十万大军却对大梁城围而不攻,持续了整整十八日。

这一举动让满朝上下皆感疑惑,不明白其中深意。

直到亲卫续报道:“魏无忌是魏国栋梁,麾下兵力近四十万。

若强行攻打,必定损失惨重。

因此,我军采取围而不攻之策,制定破国之计。”

“我军三十万精锐负责挖掘堤坝,函谷大营的三十万锐士则砍伐树木建造船只。”

“十八日后,黄河泛滥,大梁城被洪水淹没。”

……

听罢此言,嬴正震惊不已,群臣亦对此奇策惊叹不已。”决堤黄河,以水灌城?”

“这真的可行吗?”

“若是可行,即便魏无忌将大梁城加固至铜墙铁壁,在自然力量面前也毫无意义。”

“从这份捷报来看,李奇将军已大功告成。”

“倘若属实,大梁城毁,魏国已基本覆灭。

接下来只需逐步吞并魏地,不出数月,魏国必归秦国所有。”

想到这里,满朝文武无不心生震撼。

李奇以黄河水灌大梁之举,确实令人难以置信,堪称惊世骇俗。

臣引黄河之水,一举倾覆敌城。”大梁近四十万守军被洪水冲散,城池化为废墟。”

“臣未损一兵一卒,便攻破魏国都城,毁其根本。”

“大梁成泽国后,臣率舟师深入,击杀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及魏王。”

“魏国大势已去,余下疆土不过数月即可尽数收服。”

“此捷报,臣李奇敬呈。”

读毕,士兵神情振奋。

满朝文武顿时鸦雀无声。

即便高居帝座的嬴正,亦难掩震惊与欢喜。”李奇,吾儿真乃当世战神!”

“得此子为嗣,实乃吾之大幸,亦是亡妻梦璃冥福。”

嬴正心潮澎湃,仿佛亲历那场洪水浩劫。

这般胆识谋略,普天之下,舍此儿其谁?

魏庭重臣、魏王皆陨于他手,魏国自此无力回天。

……

良久,嬴正方回过神来。

笑意洋溢于眉宇之间。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嬴正虽才华横溢,但他的儿子们似乎都未能展现突出的才能。

然而,有了李奇,这一看法将彻底改变。

作为嬴正之子,李奇堪称大秦最卓越的将领,战无不胜。”好!好!好!”

嬴正连说三声,语气中难掩激动之情。”李奇,”

嬴正兴奋地说道,“不愧是我大秦上将,这般辉煌胜利,天下间又有几人能及?”

满朝文武见嬴正如此喜悦,纷纷上前祝贺:“恭喜大王,有李奇这样的上将,我大秦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李奇此次的捷报令群臣无不震惊。

他以黄河之水倾覆敌城,使魏国都城沦为废墟,更斩杀魏无忌、魏王,这般战绩怎能不令人振奋?

“幸亏李奇是我的部将,若他是敌人,那对我大秦而言将是莫大的威胁。”

众人感慨之际,也有人发出如当年王简般的叹息:每逢李奇出征,必克敌制胜,其领军从未尝败绩,堪称大秦的常胜将军。”启奏大王,”

蒙逸站出来高声禀告,“李奇上将再下一城,为我大秦立下赫赫战功,理应重重嘉奖。”

韩非随即附和:“臣赞同。”

随后,王绾、冯劫等满朝文武皆起身同声道:“臣等附议。”

“众爱卿所言甚是,”

嬴正笑着说道,“李奇所建之功,实乃定国安邦之功。

若不厚赏,我又如何统领大秦?”

嬴正早有意提拔儿子,却因李奇未有大功而迟迟未动。

如今,李奇立下如此功勋,嬴正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良机。

不仅如此,他还决定将此事昭告天下,让百姓皆知李奇的丰功伟绩,进一步提升其威名。”拟旨:李奇攻灭魏国,再立定国之功,特晋其二爵,封为关内侯。”

嬴正威严的声音响彻朝堂:“特授予李奇统领李、魏、韩三地军务之权,凡涉及军务,皆由其决断,必要时可先斩后奏。”

“赏赐黄金万两、锦缎万匹,另赐宅邸一座,奴仆三千。”

“此外,册封李奇为武安君。”

此言一出,朝堂震动。

众人虽早有预料,但依旧震惊。

李奇因灭魏之功,获封关内侯,离彻侯仅一步之遥。

然而,真正令人震撼的不是爵位,而是嬴正赐予的“武安君”

称号。

这不仅是对李奇个人功绩的认可,更是对其威名的高度肯定。

自古以来,“武安君”

是安邦定国、力敌强敌者的荣耀封号,“君”

则代表尊贵的身份。

秦国昔日有白起受此殊荣,他以铁血手段闻名,成为世人谈之色变的杀神。

而自白起陨落后,此称号久无归属。

即便放眼列国,也只有李国的李牧曾被提及,然彼时仅为临时称谓。

今朝,新时代来临,大秦再度拥有武安君,李奇由此奠定其无可争议的第一上将地位。

未来,李奇之名必将传遍天下。”武安君……”

李斯心中五味杂陈,握紧拳头,隐有不甘。

蒙逸与韩非却面露喜色,他们虽身份隐秘,但对李奇心怀敬仰。”封李奇为武安君,诸位可有异议?”

秦王环顾殿内,语气威严。”大王英明。”

“臣等赞同。”

满朝文武无人敢违逆秦王之意,更何况李奇此次所立之功极大,若有人反对,便是与秦法军功作对。

秦王龙颜大悦,心中极为兴奋,若是有人胆敢提出异议,必定会触怒他。”很好。”

“立刻派遣快马,将诏书送往魏地。”

“另外,将李奇攻克魏国的捷报张榜公告于全国,告知我大秦百姓,我大秦再下一城。”

秦王开怀大笑。”大王英明。”

群臣同声附和。”禀报大王。”

“此次平定魏国的功劳,除了武安君李奇外,上将军王简亦有大功。”

“应予奖赏。”

王绾出列,高声奏报。”不错。”

“寡人险些忘了。”

秦王立即回过神来,哈哈大笑。

他沉浸在儿子立功的喜悦中,差点遗忘了王简的功劳。

在秦王看来,表面上虽显得激动,但内心的欢喜更非旁人所能知晓。

武安君李奇,这位三次安定国家的大功臣,使秦国加速了一统天下的进程,他是秦王之子。

试问天下君王?

能有如此杰出的儿子者,唯秦王一人耳。

想到此处,秦王心中充满骄傲。”王简辅助李奇灭魏,功不可没。”

“赐爵升一级,赐五千金,五千匹布,奴仆千人。”

秦王当即颁布诏书进行封赏。

相较于对李奇的厚赏,王简所得自然少了许多,但此战的关键在于李奇,王简自始至终只是辅助角色,主次分明,自然应当区别对待。”大王英明。”

群臣齐声赞颂。”禀报大王。”

“魏地目前尚未完全稳定,正如武安君所言,至少还需四个月才能彻底吞并魏国,且魏国既定,还需治正官员管理魏地事务。”

王绾起身,大声奏报。”李地不是有个现成的人选吗?”

嬴正微微一笑。”大王。”

“冯大人在外多年,难道不该召回来吗?”

王绾迟疑地问。”能者多劳。”

嬴正笑道:“冯卿才华出众,与李奇共事多年,彼此已十分熟稔。

他们二人联手,方能助我大秦开疆拓土、安定四方。”

“臣明白了。”

王绾拱手一礼,不再多言。”诸位若无别事,便散朝吧。”

嬴正向群臣挥了挥手,带着难以掩饰的喜悦,步入后殿。”恭送大王。”

群臣俯身行礼,目送嬴正离去。

殿内的官员也陆续散去。

章台宫外。

韩非有意无意地靠近了李斯。”李斯,是不是又让你失望了?”

“今日之事,我会铭记于心。”

“我们之间的账,日后有的是时间慢慢清算。”

韩非冷嘲热讽地说道。

话音未落,韩非便转身离开,连李斯的表情也没看一眼。”韩非。”

李斯握紧拳头,脸色铁青。

原以为有机可乘扳倒李奇,却不料背后嬴正早已默许。

这令李斯既不甘又倍感压力。

如今李奇已是武安君,韩非也正式位列九卿。

更糟糕的是,蒙家与李奇结为姻亲。

不知不觉中,李奇的势力愈发壮大。

加之他深受王上宠爱,这一切让李斯深感懊悔。

章台宫内。”琪儿,熙儿!”

嬴正一进宫就高声呼唤。”祖父!”

“祖父,您回来啦!”

两个孩子听见声音,立刻欢呼雀跃,飞奔到嬴正身边。”哈哈!”

“祖父今天特别开心。”

嬴正一手一个,将孙子抱在怀里。

而李高识趣地退出大殿,以免打扰嬴正的兴致。